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5篇(通用)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
為做好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根據XXX《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生評價與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對初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初中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價應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思想道德、研究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以專業支撐與制度建設為保障,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體差異相結合,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工作原則
1、適應性原則。評價的制度、標準、內容、方法等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差異性原則。評價中應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相結合,體現個體差異;
3、公道性原則。積極探索科學的辦法,力求評價結果的客觀、公道、公道,努力提高評價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二、評定機構的組成與主要職責 1、學校評定工作委員會
(1)名單: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員:XXX
全體班主任
(2)主要職責:
①委員會根據《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生評價與制度改革的通知》。根據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實施計劃的要求,開展宣傳工作。
②制訂評定的具體時間、操作程序。 ③對整體評定工作進行協調、調控。 ④認定本校評定小組。
⑤對班級評定結果進行審核、認定仲裁及上報。 ⑥對班級評定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與指導。 ⑦對評定工作進行紀律監督。
2、教師評定小組
(1)由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任組長,由班主任和課任教師五人組成。
(2)主要職責:負責組織班級學生評價工作、結果的合成、為學生做出綜合性評價、接受家長的咨詢。
3、班委會評定小組:
(1)由班長負責,由五名學生組成,成員班級民主選舉產生。
(2)職責:負責班級學生日常研究、表現、生活、紀律、表彰等情況記錄及評價工作。
三、隊伍建設
(1)致力評定隊伍的建設,加強評定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未參加培訓的管理者、教師不得作為學校評定委員會和班級評定小組的成員。
(2)學校評定委員會由校長、教師、家長組成。堅持集體領導重大問題集體研究的.原則,其主要職責是落實評定方案,制定具體的評定程序;
認定評定小組成員;組織并監督評定工作;對評定結果進行認定和公示;對評定過程中出現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級評定小組成員給學生授課的時間不能少于一學期,對學生應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責任心和良好的誠信意識。
班主任是班級評定過程的第一責任人,要對評定工作的全過程負。其他成員要全面參與評定工作,評定結束后全體成員應在評定表上簽名認定以示負責。學校評定委員會對各班的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核查。如果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致使評定嚴重失真,將對相關責任人嚴肅查處并上報。
四、制度保障
(1)建立公示制度。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方案向社會及班級學生公示,廣泛宣傳學校綜合素質評定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評定結果的作用等,指導學生、家長配合學校進行綜合評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程序及評定結果在學生所在班級公示,并向學生及其家長做出明確的說明和解釋,接受、記錄學生的質詢。應充分考慮并消除公布評定結果對部分學生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2)建立誠信制度。學校評定委員會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誠信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如果在綜合素質評定過程中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取消其三年作為評定者的資格。學校建立誠信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學生及家長提高誠信度。
(3)建立舉報申訴制度。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社會人士對于評定進程中可能影響或風險評定結果公道、公道的現象和行動,或者對評定結果存在異議,可先向學校評定委員會提出舉報和申訴,如果對學校評定委員會的答復或處理不滿意,可向上級領導小組舉報或申訴。
(4)完善檔案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并盡快建立新的學生檔案管理制度,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結果電子檔案,形成管理系統,以適應評價、考試制度改革及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收集管理方法。學生成長記錄手冊是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定工作的主要依據。學校要積極摸索一套既可以充分體現學生成長過程和個性特長潛能,又能夠為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的學生成長記錄袋收集管理方法,這對于提高評定工作的客觀公正性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建立監控評估機制。評定委員會將組織人員對評定質量進行監控和評估,充分了解評定工作的有關信息,及時糾正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對評定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查處。評定工作結束后評定委員會應進行質量分析并撰寫工作總結。
五、評定內容、評價方法、等級分配以及操作流程
(一)評定內容。根據教育部《云南省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中提出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包含基本素質評價指標和個性發展評價指標兩個部分。
基本素質評價指標是所有初中學生通過研究都應達到的目標,包括思想道德、研究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
個性發展評價指標是體現個人與眾不同的個性發展目標,包括個性特長、個人成果及其他學生自主選擇的內容等三個方面。
(二)評價辦法:
1、從20xx年秋季入學的學生開始嚴格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基本素質評價指標在一年級上學期到六年級上學期,由學生本人與教師共同記錄學生的成長事實,在六年級下學期,采取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2、基本素質評價中的頭腦品德一級目標,按2、三級目標的評價要點進行寫實性描述,其它四個一級目標按總評分值,以等地形式呈現評價結果。A:優秀(≥9分);B:優秀(≥7分,<9分);C:基本達到要求(≥6分,<7分);D:尚需努力(<6分)。
3、本性發展評價目標在九年級下學期由學生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教師據實填寫。
4、評定工作完成后即向參評的學生及家長發布評定結果。
5、如實填寫綜合素質評價表,每學期進行一次。
(三)等級設立分派
我校等級名額比例:A級學生不超過25%,C級學生為10%左右,其余為B級。(對于嚴重違背校紀校規或受處分未撤消的學生,經學校領導小組審核,可定為:D級)。班級等級名額與學校相一致。
1、學生的成長記錄手冊和日常表現。
2、學生的平時成績(所有學科)。
3、學生的個性特長的表現。
4、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教師評價。
(五)操作流程
1、確定機構:由班主任推薦并選舉產生班級教師評定小組和學生評定小組,并及時予以公布。
2、宣傳動員:召開綜合素質評定主題班會以及教師動員大會,宣傳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意義及其緊張性,研究有關綜合素質評定的相關常識,并分發“告家長書”,以便獲得家長的支持。
3、學生自評:即學生根據自己平時表現,依據綜合素質評定各個方面的要求,根據自己在初中階段的發展情況,對照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要素和關鍵表現進行自我評價,自評包括描述性評語(150字左右)和給各個要素打分。
4、家長評定:即家長根據子女在小學發展階層的表現及依據綜合素質評定各項要求,實事求是進行評價。
5、班委會評定:即以學生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和查閱學生成長記錄手冊、班級周記等方式給予同學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先由學生評定小組每個成員對照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要素和關鍵表現,給每個同學進行打分,再由副組長計算班委會評定的最后實際得分,評定者要簽名。
6、教師評定:即班主任教師以學生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訪問和查閱學生成長記錄手冊、班級周記等方式給予學生客觀和公正評價,對予5個維度的評價內容,如實在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中安每學期做出班主任評語,其他教師評定小組成員應該參考學生本人、家長及班委會成員評定所提供的信息綜合考慮,依據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要素和關鍵表現,實事求是給每位同學進行打分,評定者要簽名。
7、綜合理論活動評定:綜合理論活動根據成績和學生平時參與研究性研究和社會理論的具體情況,由班主任實事求是進行填寫。
8、其他事項記錄: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運動會比賽中的成績及在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中獲獎后,按學期填寫記入其他事項記錄。
9、評定結果公示:班級評定結束后將評定結果呈報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工作領導小組審核,經審核后將評定結果告訴學生本人。
期間:
(1)由學校設立投訴電話評定監督小組應接受投訴與提出復議,專人負責做好記錄。
(2)在校內設立意見箱,每天開箱一次,對有異議評定結果,由校評價工作監督小組領導組織專人調查,決定是否復議,并做好解釋及各項工作。
10、評價結果的審定與歸檔:學校評定工作領導小組對每一位學生評定結果進行評定,由校長簽字并加蓋學校公章,上報有關部門予以存檔,供中招錄取使用,其它原始資料及各種評比表等一并移入政教處存檔,評價結果一旦歸檔、原則上不予以變動。
11、考語表述:班主任應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內容賜與學生一個綜合性的考語(要體現學生成長,突出特長和潛能,指出不足,鼓勵進步,填入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中,并簽名)。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2
一、指導思想:
小學生質量綜合的實施是一次通過建立一整套比較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體系和評價方法,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的實施。正確地實施小學生質量綜合評價,有利于干部教師更新觀念,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由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
二、綜合質量評價的具體措施:
(一)思想品德評價與教育活動相結合
教育活動是學校實施教育的重要載體。它貫穿于學校育人活動始終。思想品德評價必須與教育活動相結合。
1、思想品德評價標準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
(1)要為學習貫徹《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禮儀常規》、《校規》、《校訓》等教育活動相結合。
(2)要與傳統節日相結合,如:三月五日“學雷鋒”,三月八日“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進行興趣特長關心集體的教育)“七一”黨的生日(進行熱愛黨、尊敬國旗,熱愛祖國教育)等。
(3)要與學校的各項傳統教育活動相結合。如:“五自教育”、“爭做先進集體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與主題班隊會相結合,針對班級品德發展的弱項精心設計活動,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使之向著評價目標發展。
2、操作方法:
首先復習評價方法,接著可讓教師引導學生簡單議論,近期學校中班級所開展的活動,進行評價標準相對照工作,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評價,最后集中進行小組、集體評價。在教師、同學、家長,本人的綜合評價中,得出全面、客觀的結果,為每個學生指出努力方向,從而提高評價實效。
(二)如何開展知識能力評價
1、知識能力評價做好幾個結合
(1)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A:診斷性評價,指開學初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運用多種形式對學生上一學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全面了解,進行情況分析,指出主要成績和不足,把分析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知識能力掌握的現狀,并對自己制定小目標,師生共同的增設學習質量而努力。
B形成性評價是指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計劃、方案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狀況的評價,其目的就是及時反饋信息,以便及時強化、調節、矯正,使計劃和方案不斷得到完善達到預期目標。
C總結性是指教學活動進行到一定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分析。檢查教學工作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并對評價對象做出鑒定性評價,以確定學生成績和發展水平。
2、一般評價和重點評價相結合
(1)教師安排:學科評價工作要有一定順序,要依據學生的年級特點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由表到里,從能夠接受到樂于接受,到主動參評。
(2)學科評價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處理,充分發揮學生自評的優勢,對于重點的評價要做到重點帶一般的作用,重點評價的`內容是隨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及學校教學重點的轉移而變化。
(3)對于學科重點評價的內容教師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操作內容具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樹立實現目標的信心,明確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3、學生評價和廣大教師參與相結合
實施學生知識能力評價所有的任課教師都是組織者和實施者,每位教師都擔負著全面育人的任務。共同完成對學生知識能力評價的任務。
(1)廣大任課教師要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性評價,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同時,抓好“兩頭”的學生,并以“點”來推動“面”的工作。
(2)在學科評價中廣大教師要注意收集信息,積累資料,使學科評價更有實效性。
(3)形成評價網絡,調整評價方案,對重點評價項目和一般評價項目的確定,集中評價的時間、頻率、隨機調整評價方案。
(4)各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師的記分辦法,使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并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學習方法結合起來。
4、知識能力評價和考試內容方法改革相結合。
對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評價,從學習習慣,平時學習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相互關系中反映學生知識能力的全貌。從而做出客觀的切合實際的判斷,真正促進學生發展與進步。
考試改革中需注意的問題
(1)在內容上:既要考察知識,又要考查多種能力,對學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夠反映出來的質量,也要考查試卷上難以考查的質量(如:朗讀、演講、動手操作、創作等多種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視期末成績,又要重視平時學習成績,改變一張試卷定學生優劣的現象。
(3)與教學改革同步:在學習活動中,既要重視智力因素的發展,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將學習習慣,上課聽講,發言等學習習慣的表現納入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評價之中,真正地做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3
一、 課題的提出
(一)實現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
小學生學習評價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對小學教學具有直接的導向、激勵和診斷功能。評什么、怎么評,事關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影響學生未來甚至終身發展。學生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方式方法等,同時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課程的結構、功能、資源、權利等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展開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實現課程變革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縱觀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課程評價改革呈現如下特點:
(1)更加強化質性評價,但并非是對量化評定的簡單否棄。
(2)評價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強調評價不是為了確定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而是讓其在現有基礎上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
(3)精確評價與模糊評價結合,不忽視從整體上做出的感受性評價。
(4)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更重得出結論的過程等等。隨著新一代教育評價理論的興起,質性教育評價的發展,表現性評價、真實性評價等多種教育評價方式的應用與推廣,新興教育評價理論對學生發展的促進,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推動,使教育評價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我國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學生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嘗試。例如: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的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出的綜合學力考查、質量綜合評定等,并嘗試小學考試取消百分數、實行等級制,部分地區還試行實驗技能考查,加入口試、面試等超越簡單的紙筆考試的改革措施,這些有益的探索嘗試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對于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評價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些探索多是淺層的、微觀的和零散的嘗試,沒有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根本性改變。
從當前我國教育教學實踐看,學生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1、評價目的:主要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不是促進學生發展;
2、評價內容: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知識,忽視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及情感、態度、習慣等綜合素質考查;
3、評價標準: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價值;
4、評價方法: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倚重量化結果,很少采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質性評價手段和方法;
5、評價主體: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重心:過重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我國新課程標準指出:“對于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因此“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中的發展性評價,是指尊重個體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施評,強調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和語文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持續性語文發展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和目標
1、力求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老師們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觀念的更新,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小學語文教學,做到學用結合、學用同步、注重實效,結合學校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嘗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加快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達到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師群體教學水平的目的。
2、建立有利于促進小學生學習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
(1)評價主體互動化。改變單一的評價主體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通過評價主體的互動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進語文教學,達到教與學的共同提高,如家長開放日、公開答辯、師生論壇等。
(2)評價內容多元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所以應注重學生語文素質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及良好的心理素質、興趣、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
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積極認可和評價,促進學生發揮學習的潛能、擁有自信。以質性評價為基礎,以先進的評價方法,不僅考察學生“認識”或“概念”等認知層面,同時關注對“過程”表現等行為層面的考查,如行為觀察、情境測驗等。
(3)評價過程動態化。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過程,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評價對象學習的轉變與發展。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評價體系的建立要著眼于探索適合學習活動和學習者本身的評價活動,將評價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部分,學中評、評中學,做中評、評中做,使學、做、評一體化,使評價過程和學習過程相互交融,使得評價過程成為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以充分發揮評價功能,更有效地激勵和導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如口頭評價,作業評價,成長記錄等。
3、積累活動案例,提煉升華成功經驗并上升為理論,探索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實施的策略及方法,建構小學生語文學習發展性評價的運作范式。
三、文獻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
3、《教育部關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意見》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四、理論依據
1、多元智力理論
長期以來,人們對智力的理解僅限于智商理論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這種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 隨著人們對智力認識的不斷深入,新的智力理論不斷產生,如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塞西的智力的領域獨特性理論等,尤為引起教育教學界重視、對教育教學改革影響深遠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有八種緊密關聯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這八種智力顯然比智商理論所認為的言語—語言智力和數理—邏輯智力更為廣闊,更可貴的是加德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論的廣闊性和開放性對于我們正確、全面地認識學生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各種智力只有領域的不同,而沒有優劣之分、輕重之別、好壞之差。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領域不同而已。這就需要我們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參照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看待每個學生,促其優勢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遷移。教師評價學生,再也不能以傳統的文化課學習成績和能力作為唯一的標準與尺度了。
2、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20世紀后葉,針對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弊端和社會發展要求,也基于人們對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重新認識,建構主義教學觀盛行于西方。時至今日,建構主義教學觀仍深刻地影響和引導著現實的教育教學。與赫爾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構主義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即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在與客觀教學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者自己積極地建構知識框架。“人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自身,人在建構與創造世界的同時建構與創造自身”。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學精髓,也在于說明經驗的中心應該是主體在有目的選擇對象基礎上的主觀改造;皮亞杰的結構觀和建構觀也認為人的知識是在知識范疇和感性材料結合的基礎上建構的,“離開了主體的建構活動就不可能有知識的產生”。皮亞杰理論中的同化和順應正是說明了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能動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其主旨在于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展的過程,揭示教學的本質特征不是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刺激—反應”,而是激發學習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在其認識是在舊知識結構之上建構新結構的理論基礎之上力倡發現法學習。以上奠基建構主義理論基石的先驅們給現實教育教學的有益啟示是: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中心是學生而非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
在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中,要將評價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部分,使評價過程和教學過程融為一體。主體參與性是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原始性機制。只有讓學生成為評價活動和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才能分享應有的學習權利,承擔相應的學習義務。而學生成為活動主體的前提是必須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參與教學活動。評價便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才能習得。通過教學評價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諧,發現生命的燦爛。
3、后現代主義
在后現代主義看來,這個世界是開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跡性的。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盡管容忍每個學生的奇思妙想。在這個以創新為時代精神的社會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創新已經成為社會、個人發展的動力源。承認開放性,也就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臺。后現代主義以其兼容并蓄的寬容態度和尊重個性主體性的寬廣的胸懷給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每個人開放了生命的空間。后現代主義注重過程的思想,目的與手段統一的觀點,均認為個體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的發展。后現代主義給我們課堂教學評價提供的新視野是: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學不能以絕對統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的空間。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們為什么不承認多元呢?我們的教學不能把學習者視為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更應看作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因此,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再從教學本體論的觀點來看,活動是教學發生的基礎。基于師生共同活動之上的課堂教學評價對學習者來說不僅是對現時狀況的價值判斷,其功能在于在促進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上促進下一步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所以,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教學,而不在于選擇和判斷。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則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力圖行走“研究—嘗試—反思—提升”的研究路徑,力圖在嘗試中研究,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獻資料法:通過文獻資料搜集、學習、分析,了解國內外關于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最新進展和實際狀況,掌握關于學生評價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學生學習“成長記錄”為主的案例研究。
3、實驗研究法:本課題采用等組實驗的研究方法,學校確定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對比實驗,研究評價體系對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其它輔助方法有:觀察法、統計法、調查問卷法、比較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
(二)本課題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則:
1、全面性原則。
語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橫向上分為讀寫能力、學習習慣、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課外閱讀、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縱向上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
2、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是指評價應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不僅對產生的結果進行描述和判斷,還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多種因素、動態過程進行描述和判斷。既要看到學生智力發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習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的價值取向,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未來,評價空間、形式、內容、答案都要盡可能開放。
3、主體性原則。
學生既是外部教育影響內化為自我素質的主體,又是開發自身潛能的主體。語文評價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使他們學會診斷與反思,自覺地調控學習語文的行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4、多元性原則。
一是評價內容多元:評價內容應有利于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意個體差異性。二是評價形式多元,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學生自評、家長評價等結合。
5、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性評價以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對學習過程、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進行描述、判斷;定量評價以“課程目標”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主要對知識與能力進行評價。
6、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運用先進的教育評價理論和課程理念指導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工具的設計和評價實驗的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遵從“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論規律。
7、可操作性原則:本課題是一項應用性研究,可操作性強,要求評價指標的建立和實驗的開展便于把握,易于操作。
六、研究課題的程序
(一)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健全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確立子課題單位;
2、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理論學習,搜集文獻資料;
3、完成課題項目申請,召開"開題會"。
(二)實施階段
1、制定小學語文評價方案;
2、子課題單位開展實驗;
3、驗證子課題,開展中期評估;
4、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框架。
(三)總結階段
1、收集、整理研究成果;
2、分析、總結,撰寫《實驗報告》;
3、課題鑒定、實驗推廣。
七、課題的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課題研究實驗方案
2、實施階段:
(1)《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評價體系總體框架》
(2)小學生語文素質發展性評價研究過程資料
(3)《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手冊》
3、總結階段:
(1)結題報告
(2)《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方案》
(3)《研究成果集》
(4)《評價案例集》
(5)《評價論文集》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4
為做好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生評價與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對初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初中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價應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思想道德、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以專業支撐與制度建設為保障,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體差異相結合,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工作原則
1、適應性原則。評價的制度、標準、內容、方法等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差異性原則。評價中應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相結合,體現個體差異;
3、公平性原則。積極探索科學的方法,力求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公正,努力提高評價工作的專業化水平。二、評定機構的組成與主要職責
1、學校評定工作委員會
(1)名單: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主要職責:
①委員會根據《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生評價與制度改革的通知》。根據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開展宣傳工作。
②制訂評定的具體時間、操作程序。
③對整體評定工作進行協調、調控。
④認定本校評定小組。
⑤對班級評定結果進行審核、認定仲裁及上報。
⑥對班級評定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與指導。
⑦對評定工作進行紀律監督。
2、教師評定小組
(1)由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任組長,由班主任和課任教師五人組成。
(2)主要職責:負責組織班級學生評價工作、結果的合成、為學生做出綜合性評價、接受家長的咨詢。
3、班委會評定小組:
(1)由班長負責,由五名學生組成,成員班級民主選舉產生。
(2)職責:負責班級學生日常學習、表現、生活、紀律、表彰等情況記錄及評價工作。
三、隊伍建設
(1)致力評定隊伍的建設,加強評定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未參加培訓的管理者、教師不得作為學校評定委員會和班級評定小組的成員。
(2)學校評定委員會由校長、教師、家長組成。堅持集體領導重大問題集體研究的原則,其主要職責是落實評定方案,制定具體的評定程序;
認定評定小組成員;組織并監督評定工作;對評定結果進行認定和公示;對評定過程中出現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級評定小組成員給學生授課的時間不能少于一學期,對學生應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責任心和良好的誠信意識。班主任是班級評定過程的第一責任人,要對評定工作的全過程負。其他成員要全面參與評定工作,評定結束后全體成員應在評定表上簽名認定以示負責。學校評定委員會對各班的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核查。如果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致使評定嚴重失真,將對相關責任人嚴肅查處并上報。
四、制度保障
(1)建立公示制度。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方案向社會及班級學生公示,廣泛宣傳學校綜合素質評定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評定結果的作用等,指導學生、家長配合學校進行綜合評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程序及評定結果在學生所在班級公示,并向學生及其家長做出明確的說明和解釋,接受、記錄學生的質詢。應充分考慮并消除公布評定結果對部分學生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2)建立誠信制度。學校評定委員會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誠信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如果在綜合素質評定過程中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取消其三年作為評定者的資格。學校建立誠信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學生及家長提高誠信度。
(3)建立舉報申訴制度。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社會人士對于評定過程中可能影響或危害評定結果公平、公正的現象和行為,或者對評定結果存在異議,可先向學校評定委員會提出舉報和申訴,如果對學校評定委員會的答復或處理不滿意,可向上級領導小組舉報或申訴。
(4)完善檔案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并盡快建立新的學生檔案管理制度,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結果電子檔案,形成管理系統,以適應評價、考試制度改革及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收集管理方法。學生成長記錄手冊是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定工作的主要依據。學校要積極摸索一套既可以充分體現學生成長過程和個性特長潛能,又能夠為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的學生成長記錄袋收集管理方法,這對于提高評定工作的客觀公正性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建立監控評估機制。評定委員會將組織人員對評定質量進行監控和評估,充分了解評定工作的有關信息,及時糾正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對評定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查處。評定工作結束后評定委員會應進行質量分析并撰寫工作總結。
五、評定內容、評價方法、等級分配以及操作流程
(一)評定內容。根據教育部《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中提出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包含基本素質評價指標和個性發展評價指標兩個部分。
基本素質評價指標是所有初中學生通過學習都應達到的目標,包括思想道德、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
個性發展評價指標是體現個人與眾不同的個性發展目標,包括個性特長、個人成果及其他學生自主選擇的內容等三個方面。
(二)評價方法:
1、從20xx年秋季入學的學生開始嚴格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基本素質評價指標在7年級上學期到9年級上學期,由學生本人與教師共同記錄學生的成長事實,在9年級下學期,采取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2、基本素質評價中的思想品德一級指標,按二、三級指標的`評價要點進行寫實性描述,其它四個一級指標按總評分值,以等地形式呈現評價結果。A:優秀(≥9分);B:良好(≥7分,<9分);C:基本達到要求(≥6分,<7分);D:尚需努力(<6分)。
3、個性發展評價指標在九年級下學期由學生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教師據實填寫。
4、評定工作完成后即向參評的學生及家長發布評定結果。
5、如實填寫綜合素質評價表,每學期進行一次。
(三)等級設立分配
我校等級名額比例:A級學生不超過25%,C級學生為10%左右,其余為B級。(對于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或受處分未撤消的學生,經學校領導小組審核,可定為:D級)。班級等級名額與學校相一致。
(四)評定的信息來源
1、學生的成長記錄手冊和日常表現。
2、學生的平時成績(所有學科)。
3、學生的個性特長的表現。
4、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教師評價。
(五)操作流程
1、確定機構:由班主任推薦并選舉產生班級教師評定小組和學生評定小組,并及時予以公布。
2、宣傳動員:召開綜合素質評定主題班會以及教師動員大會,宣傳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學習有關綜合素質評定的相關知識,并分發“告家長書”,以便取得家長的支持。
3、學生自評:即學生根據自己平時表現,依據綜合素質評定各個方面的要求,根據自己在初中階段的發展情況,對照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要素和關鍵表現進行自我評價,自評包括描述性評語(150字左右)和給各個要素打分。
4、家長評定:即家長根據子女在小學發展階級的表現及依據綜合素質評定各項要求,實事求是進行評價。
5、班委會評定:即以學生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和查閱學生成長記錄手冊、班級周記等方式給予同學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先由學生評定小組每個成員對照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要素和關鍵表現,給每個同學進行打分,再由副組長計算班委會評定的最后實際得分,評定者要簽名。
6、教師評定:即班主任教師以學生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訪問和查閱學生成長記錄手冊、班級周記等方式給予學生客觀和公正評價,對予5個維度的評價內容,如實在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中安每學期做出班主任評語,其他教師評定小組成員應該參考學生本人、家長及班委會成員評定所提供的信息綜合考慮,依據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要素和關鍵表現,實事求是給每位同學進行打分,評定者要簽名。
7、綜合實踐活動評定:綜合實踐活動根據成績和學生平時參與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具體情況,由班主任實事求是進行填寫。
8、其他事項記錄: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運動會比賽中的成績及在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中獲獎后,按學期填寫記入其他事項記錄。
9、評定結果公示:班級評定結束后將評定結果呈報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工作領導小組審核,經審核后將評定結果告訴學生本人。期間:
(1)由學校設立投訴電話評定監督小組應接受投訴與提出復議,專人負責做好記錄。
(2)在校內設立意見箱,每天開箱一次,對有異議評定結果,由校評價工作監督小組領導組織專人調查,決定是否復議,并做好解釋及各項工作。
10、評價結果的審定與歸檔:學校評定工作領導小組對每一位學生評定結果進行評定,由校長簽字并加蓋學校公章,上報有關部門予以存檔,供中招錄取使用,其它原始資料及各種評比表等一并移入政教處存檔,評價結果一旦歸檔、原則上不予以變動。
11、評語表述:班主任應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內容給予學生一個綜合性的評語(要體現學生成長,突出特長和潛能,指出不足,鼓勵進步,填入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中,并簽名)。
12、填寫學生成長記錄手冊的相關內容:由班主任親自填寫報告冊中各科期中、期末、總評成績及相關欄目,并要求學生和家長認真填寫報告冊中相關欄目,并按要求簽名或蓋章。
13、每學期放假前,報告冊分發給學生,在新學期學生注冊時收回報告冊,由班主任統一保管。
注:評定內容一律用鋼筆或黑色水筆填寫,字跡工整,不得涂改。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5
對初中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為確保我校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順利開展,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xx]26號)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要有利于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要有利于引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行為,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健康發展;要有利于引導家長、社會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從而進一步推進我校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評價標準及要求項目
等第
評價標準及要求
責任人
一、道德品質
合格
1、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2、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3、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4、在校期間各方面的行為要符合學校德育管理的的有關規定。政教處團委
不合格
違反學校德育管理的的有關規定而被學校記通報以上處分的,至今仍未撤消處分的。
二、公民素養
合格
1、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
2、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和學校布置的各種有益的活動;
3、對個人的行為負責,具有社會責任感。政教處團委
不合格
1、在校期間不尊敬師長,不團結同學,曾經發生不文明行為的,且在師生中產生很壞影響的;
2、經常去營業性網吧,看不健康書籍,有不正當交往,且經多方教育仍不改正的。
三、學習能力
合格
1、各考試學科成績在C級或C級以上;
2、考查學科成績在C級或C級以上
3、在各種競賽活動中獲縣級以上等級獎的;
4、被評為百優少年的。
5、在各種學科比賽活動中,曾獲校級以上表彰的。學部
不合格學習成績差,沒有完成規定的學業任務。
四、交流與合作
合格
1、平時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為實現目標探究合作的;能約束自己行為的;
2、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學部
不合格
平時不與他人合作,性格孤癖,長期有自閉行為的;從不參與探究活動的。
五、運動與健康
合格
熱愛體育活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規定的水平,學習評價成績較好,在校級以上各種體育競賽中獲獎的學部體育組
不合格未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鍛煉標準,學習成績評價為較差的。
六、審美與表現
合格
1、能感受并欣賞生活、自然、藝術和科學的美,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參加藝術活動,在校內外文藝活動中有突出表現,比賽中獲獎的;
2、其他有突出表現的。
3、藝術課程評價成績在C級或C級以上
學部團委音體美組
不合格
沒有完成藝術課程的學習,音樂和美術學科考核成績不及格或較差的。
三、評價組織
為加強對我校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領導,學校成立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
1、學校成立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
成員:
主要職責:確定學校的評價方案,制定學校的評價程序;指導成立班級評價小組,組織并監督學校評價工作,處理評價過程中的糾紛,對評價結果進行認定;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對評價中出現的'分歧予以仲裁;組織教師對全校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反饋意見,指導改進教育教學;對全校初中部教師和初中學生家長進行培訓,開展相關宣傳和解釋工作。
2、學校成立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組長:成員:主要職責:監控學校評價工作的組織與實施情況,接受學校有關投訴,進行調查并予以處理。
3、班級評價小組:各班級要成立以班主任為組長的班級評價小組,班級評價小組由班主任、課任教師及學生代表組成,小組成員5-7人。小組中的學生成員不參與評分,但應參加實證材料審核,評價細則討論等決策過程。
四、評價工作原則
一是“三公”原則。堅持評價工作公平、公正和公開,保障對學生作出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二是“三化”原則。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教師均參與評價工作;評價形式多樣化,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評價操作信息化。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及時把相關評價信息電子化,在評價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評價工作的效率與客觀性。三是“三結合”原則。堅持形式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共性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間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和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
五、評價方法與程序
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貫穿整個初中階段。每學年組織一次,第一、二學年在學期末進行,第三學年在5月底前結束,第三學年在評價時,既要參考第一、二學年的評價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在第三學年的發展情況。
1、資料建設。各班級要全面建設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
成長記錄檔案袋主要記錄和收集學生日常主要行為表現材料,為綜合素質評價提供實證材料。實證材料必須是原始、真實、完整、全面的。學校建議主要收集以下八類實證材料:
1)各類課程學生等級評價表
2)考勤及日常突出表現的統計材料;
3)關鍵性作品、作業;
4)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有關記錄和證明;
5)各類表彰、獎勵以及處分證明、證件;
6)關鍵性評語;
7)經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認可的特長鑒定;
8)自我成長計劃和成長小結;
9)《成長的足跡》;
10)學生思想品德評定表;
11)家長通知書;
12)學生榮譽申評表;
13)《學生學習成長記錄》冊;
14)其它有效材料。
2、評價程序: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先由學生本人作出自我評價,上交班級評價小組。然后按評價內容標準和要求完成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最后評價材料如實填寫于相應記錄中,并將材料放入成長檔案袋。
1)學生自評:學生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評價鑒定。
2)學生互評:學生所在小組的每一個成員參與,集體形成評價結果。
3)教師評價:評價小組的教師,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對照評價標準,對全班每一個學生客觀、公正地作出評價量分。
4)結果合成:每個維度的評價,學生互評占20分,教師評價占30分,統一考試、考查等硬性評價結果占50分。學生自評不納入結果合成,無統一考查的等級評價,學生互評占40分,教師評價占60分。
畢業生最終評價結果的合成:七年級評價結果占30%,八年級評價結果占30%,九年級評價結果占40%。
5)結果審定:學校評價工作領導組對評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全面審查并負責解釋。
6)反饋與公示:各班級要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個人及家長,評定等級為A等的要公示,接受學生的質詢并由班級評價小組研究后給予答復。
7)監察與投訴:對評價過程中出現的違紀違規行為,可向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舉報和投訴,也可直接向縣有關部門舉報和投訴,學校負責調查與處理。學校在接到投訴后1周內作出答復。如對評價結果存在異議的,可向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申訴和請求復議;
8)對殘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降低標準,以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六、呈現與使用
1、評價結果: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應包括兩部分:綜合性評語和評價等級
1)綜合性評語:學生自我評語,教師綜合性評語。
2)評價等級:每個維度的評價結果為A、B、C、D四個等級,分別代表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對學生某一維度評價為D等級時應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須的交學校評價工作領導組進行審核,對符合直接認定為A等級條件的,必須在學校張榜公示無異議后方可認定。
3)等級比例:學和畢業生最終評價均以學校為單位劃分等級,其中公民道德素養維度A等級不受比例限制,其他四個維度A等占實際參加測評人數30%,B等占35%,C等占30%,D等不高于5%。
2、評價結果的使用
1)用于指導改進日常教育教學實踐。
2)作為學校評估和監控班級教育教學質量的依據。
3)作為學生初中畢業的主要依據之一。
4)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主要依據之一。
9、本細則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七、評價制度的有關規定
1、全體師生在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要公平、公正、合理,要簽訂誠信責任狀。
2、如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被發現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綜合素質評價一、二項等第均為“不合格”。
3、如老師在評價過程中被發現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經綜合考核領導小組核實,將與年終考核、職稱評定、工資晉升掛鉤。
以上細則未盡事宜,待后完善,解釋權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6
一、指導思想
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求,更好體現與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銜接,以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合作與交流、個性與情感為基本評價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主要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班級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法,力求全面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從而推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二、評價目標
通過評價改革,貫徹新課改的育人理念,促進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三、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評價的功能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要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現和激發學生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
2、綜合性原則。評價的內容,既要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身心健康、審美情趣等基本素質的評價。在學習能力方面,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評價,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
3、多樣化原則。評價的方式力求多樣化,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課內評與課外評相結合。
4、多元化原則。評價的主體要做到多元化,建立學生、老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評價主體,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饋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成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5、激勵性原則。評價的行為要以鼓勵性為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促進學生樹立學習、做人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評價內容
(一)綜合素質評價
1、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主要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進行評價,學科學習目標以各學科課程標準列出的各學段應達到的標準為基本要素,并提出相應的評價建議。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通常把發展目標蘊涵在學科學習中,與學科學習目標同步發展,也常常融合在一起進行評價。
2、對于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主要以下幾方面作為評價標準:
(1)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2)公民素質。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
對個人行為負責;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
(3)學習能力。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水平,有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
能夠結合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
(4)交流與合作能力。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
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等。
(5)運動與健康。熱愛體育運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一定的鍛煉健身能力、運動技能和健康體魄,形。主要以下幾方面作為評價標準:
(1)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2)公民素質。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
對個人行為負責;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
(3)學習能力。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水平,有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能夠結合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
(4)交流與合作能力。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
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等。
(5)運動與健康。熱愛體育運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一定的鍛煉健身能力、運動技能和健康體魄,形計、測量、設計制作等;
英語可以有唱英語歌曲、簡單英語會話、編演英語小品等;科學可以有實驗操作、實地參觀、科學實驗、社會調查、科技制作等;音
樂可以有唱歌、樂器演奏、打節奏或進行指揮、欣賞樂曲等;美術可以有作畫、雕刻、捏橡皮泥、名畫欣賞、寫生等;體育主要是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也包括基本技能的過關測試。綜合實踐能力的檢測,主要通過過程、情景觀察、能力展示等形式進行,各項評價結果均以等次形式呈現。
五、評價方法和要求
(一)評價方法
1.學生自評。學生根據自己平時表現,依據綜合素質評價各維度要求,在提供相關實證材料的基礎上,確定自評等級。
2.學生互評。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根據被評價學生平時表現、本人陳述以及所提供的材料,依據綜合素質評價維度要求,確定互評等級。
3.班級評價。班級評價小組由班主任、科任教師組成。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以學生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訪談和調閱學生實際資料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
(二)評價要求
1、評價次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如實填寫,不得敷衍應付。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終結評價為主,一般在學年末進行。20xx年小學畢業年級學生只采取終結性評價,不再補充評價資料。
2、評價結果。從評價維度所包含的要素及其關鍵表現入手,通過整體判斷對各維度給出恰當等級,以A(優秀)、B(良好)、C(合格)、D(需努力)等次呈現。綜合素質自我評價,分別對照綜合評價標準,客觀、公正地給出等次,在綜合六項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總評等次。實踐環節科任教師評價,由教師根據相關課程學段的實踐目標,結合學生實踐能力,依次分科目給出等次。班級總體評價,以星級形式呈現,班級評價小組綜合學生的學業成績、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在適當的星級欄內打“∨”。各項內容的評價等次,均填入《徽縣小學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表》。
3、榮譽填寫。《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表》“榮譽檔案”欄,主要填寫學生榮獲的各種榮譽稱號或受到的表彰獎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技發明、征文評獎等獲得的榮譽等。
六、組織實施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7
全面建立初中階段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對初中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初中畢業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為了讓學生、教師和廣大家長全面了解和掌握《郎溪縣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導意見》的基本要點,明確下一步學校操作流程和具體要求,確保我校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特制定本細則。
一、成立組織、明確分工
1、凌笪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組(下設評價小組)
組長:xx
副組長:xxx
2、xx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小組
組長:xx
成員:xx
辦公室設在教導處。
3、xx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監察小組
組長:xx
成員:xxx
辦公室設在政教處。
4、工作職責:
(1)凌笪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組全面負責全縣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組織與實施。
(2)評價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制定評價、實施細則和審核評價的規章制度;
組織對班主任和教師的培訓,開展相關宣傳工作;對各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價程序;對本校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審核認定、統計分析,形成反饋意見。
(3)監察工作小組主要負責:監控本校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組織與實施情況,接受各界人士的質詢與質疑、監督與投訴,并制定具體投訴方式與處理辦法,對評價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及時調查和處理。
二、強化宣傳、操作細則
1、利用學校網站和宣傳欄向全校及社會公示《宣城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導意見》、《宣城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及說明》《宣城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表》《凌笪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由教導處組織教師學習上述文件;由班主任組織學生學習上述文件,讓全校師生和社會人士都關心關注此項工作,明確開展此項工作的目的意義。
2、由班主任組織學生和班級評價小組利用系統軟件上機完成自評、互評和師評活動。由學生依據《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的評定內容和參考標準對自己和他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全面地總結、分析和評定,并認真填寫《宣城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手冊》中的學生自我評價;由班級綜合素質評價小組成員按照《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結合學生表現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教導處匯總分析數據,形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自評、互評、師評、統考折合、總分各項分數,下發給各班級,經公示無異議后由班主任組織認真填寫《20xx年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書》中的自評、互評、師評、統考折合、總分、等級、值得記載的情況(須附原始實證材料)、學業考試成績、教師綜合性評語。完成家長、學生、班主任簽名,確認無誤后交教導處形成學生成長記錄袋。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8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于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整體提高;有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切實加強初、高中課程改革銜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和潛能發展;有利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構建科學、全面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利于推進教育公平,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各類教育的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評價原則
(一)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原則。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公民素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既要注重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評價,又要注重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糾正單純以文化課考試成績評價學生、選拔學生的錯誤做法。
(二)評價目標的發展性原則。以激勵學生健康、主動、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表揚學生的進步,分析和理解學生的不足,提供誠懇的建議和幫助,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使學生明確自己發展的努力方向,促進學生發揚成績,彌補不足,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原則。采取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有機結合的方法,評價結果采用等級評定、描述性、質性評語相互補充、相互結合的方式,充分體現不同評價方法的優越性和互補性。
(四)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原則。改變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做法,采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自評和學生間的互評,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管理者、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性活動,激發評價主體和客體各自在學生評價中的能動作用。充分發揮家長評價這一環節應有的功能,讓家長廣泛參與學校的評價改革。
(五)評價過程的動態化原則。學生評價的著眼點要瞄準學生自身的縱向發展,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終結性評價要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評價要貫穿于知識技能的學習、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培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多種潛能的開發、體質健康等學生素質發展的全過程。
(六)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原則。評價要做到客觀、具體,實事求是。
三、評價目的
(一)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發展觀、評價觀,轉變教育行為和方式,運用科學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引導和幫助學生發展。
(二)通過評價指標導向和評價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教育,明確發展方向,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可作為初中學生畢業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
(三)引導家長和社會逐步形成科學的觀念,營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四、評價內容及實施
按照《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發展目標分為學科學習目標和基礎性發展目標(亦稱“基礎素養”)。學科學習目標是指各學科課程標準列出的本學科學習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基礎性發展目標是指學生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緯度的表現。
(一)學科學習目標評價
實行學生日常學習評價和初中學生學業考試制度。
1、學生日常學習評價。指對初中學生三年各學科學習成績的階段性和過程性評價,由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表現、小組學習、活動參與、出勤以及期末測試等內容組成。學生日常學習評價采用等級評價,分為A()、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個等級公布。學生日常學習評價每學期進行一次,每個初中學校每一學科A等級的學生數原則上控制在全校該年級學生總數的25%至30%范圍內。學生的日常學習評價是學生畢業及升學的重要依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日常學習評價結果每一學科均須達到C及其以上等級;達不到要求的學生可以參加補考,補考工作由各初中學校負責統一組織,補考成績達不到C等級的考生不得領取《義務教育證書》。
學生日常學習評價每個學期進行一次,不得組織統一的期末考試。
2、初中學生學業考試。
(二)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
1、內容及標準
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以《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礎性發展目標為基本依據,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緯度,每個緯度又包括若干要素。各緯度及其要素內容詳見《初中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標準及評價等級表》(附件1)。
2、組織實施
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工作由學校組織實施,分為學期評價與畢業評價。學期評價一般安排在每學期期末進行,主要用于改進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畢業評價在初中畢業前進行,由各個學期的評定結果匯總合成,主要用于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和高中段學校招生。各學校要把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日常評價的基礎性作用。要采取恰當方式把日常評價結果納入畢業評價中,避免日常評價流于形式、性評價缺少過程性評價支撐的現象。
(1)學期評價
①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由組織進行。事前,應當就學生評價的意義、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向學生及家長作出說明,提出要求。
學生自評以學生自己的成長記錄為主要依據,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個緯度的表現、表達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前進的方向,并為自己每一個緯度確定一個評定等級。
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前,班主任可通過、、信函、電話等方式向家長介紹評價的內容和要求,并介紹學生的表現情況。家長根據以上情況和對學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評價意見。
②學生互評。學生互評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由班主任通過等方式組織。學生按或分成若干小組,根據評定內容與標準,結合每個學生日常的表現和發展情況,對其6個緯度下的關鍵表現進行等級評定。學生互評后,要計算出全體學生對某一學生各緯度的平均得分(全體學生給分之和除以全體學生數),然后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相應的等級。
③教師評價。以班級為單位成立以班主任為組長,各科教師參加的班級評價小組。班主任在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6個緯度的日常表現,參考學生學業成績和學習過程的表現、學生自評與互評結果及家長的評價意見,為學生寫出評語草稿,分別從6個緯度為學生初定1個評定等級并就此集中或分別征求評價小組成員及有關單位的意見,修改評語,維持或變更評定等級。對于班級評價小組成員之間的分歧,要通過集體研究,慎重作出評價結論。對于原則性的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價委員會研究決定。
④確定總評等級。根據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的評定得分,按照最終得分=學生自評分數乘20%+學生互評分數乘20%+教師評價分數乘60%的公式計算出每個緯度的最終得分,并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相應的每一緯度的總評等級。
每一緯度最終得分和總評等級之間轉換原則為:90分以上為A(優秀);75分至89分為B(良好);60分至74分為C(合格);59分以下為D(不合格)。
等級評定為A等級的應當公示。各個緯度的A等級人數原則上不超過學校年級總人數的30%,上一年度初中學校素質教育工作評估先進的學校以及省、市級規范化學校,A等級人數所占比例不超過35%。一所學校各班A等級學生的比例原則上應均衡確定。
學生的6個緯度尤其是“道德品質、公民素養”評為D等級時要極其慎重,要有充分資料予以支持,并將學生的材料提交學校評價工作委員會進行審核批準。除非學生有嚴重違法亂紀或犯罪表現或國家有強制性規定,思想道德素養一般不評定為不合格。
⑤撰寫評定及報審。班主任通過談話、問卷等方式,就評語和評價等級向被評價學生征求意見。在完成逐一向學生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每個學生的總評等級,定稿評語,撰寫本班學生本學期評價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學校評價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填寫相關評定表格,存入學生檔案,并將評價結果通知到學生和家長。
(2)畢業綜合評價
①各緯度畢業評價等級由各學期每一緯度總評等級匯總生成。依據每一學生各學期每一緯度的總評等級分值,計算出每一緯度的平均分值(所有學期評價等級分值之和除以學期數),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每一緯度的畢業評價等級。
②學生畢業前,學校需打印或填寫《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附件2)或《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附件3),以適當方式進行公示,并將畢業綜合評價結果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若學生及其家長對評價結果有異議,應以書面形式在公示期間向學校評價委員會提出申訴或復議,學校評價委員會應在收到申訴或復議之日起一周內給予答復。如學生及其家長對學校評價委員會的復議仍有異議,可以通過正常的途徑和程序向上級教育部門反映。
3、結果呈現
初中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結果包括兩部分:綜合性評語和評價等級。綜合評價結果評出后,學校評價委員會應對綜合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確認。
(1)綜合性評語。包括學生自我綜合評語、班主任綜合評語兩類。其中,學生自我綜合評語由學生本人填寫,主要填寫學生本人初中生活的經歷與;班主任綜合評語,由班主任根據學生各學期和初中階段的總體表現,經過班級評價工作小組的集體評議,客觀、公正、準確地對學生各學期和初中階段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寫出整體描述性評語,重點突出學生的發展、發展特點和發展潛能,既要充分反映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又不回避學生的缺點和問題,對學生優點、進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詞;對學生的缺點或不足,要在具體描述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進的建議。評語要具體,反映學生特點,不能千人一面,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和對其健康發展的期盼,體現激勵性,反映其進步和發展狀況。
(2)評價等級。是指每個基礎性發展目標各個緯度的評價結果以等級方式呈現,分為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個等級。對六個緯度的前2個緯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進行合格、不合格的評定,后4個緯度(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實行四等級評定,分別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評價標準詳見《初中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標準及評價等級表》(附件1)
五、學生成長檔案的建立與完善
(一)普通初中要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檔案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評價等級、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等級、綜合評語以及初中階段發展的突出表現或標志性成果等內容。
(二)學生成長檔案要以學生主要行為表現的實證材料為依據。各縣區教育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督促學校積累、整理實證材料,指導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拓展實證材料的來源,引導學校提煉好實證材料。實證材料的提供務必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證材料的內容,主要收集以下幾類實證材料:①各類課程學習的階段性或終結性考試或考查成績;②考勤、教師觀察等日常記錄的統計資料;③關鍵性作品、作業;④綜合實踐活動有關記錄和證明;⑤經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表彰、獲獎證明;⑥關鍵性評語(班主任、授課老師或其他重要人士);⑦經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認可的特長、醫學檢查等證明;⑧自我描述;⑨其它相關重要材料。
(三)各初中學校在評價時應注意對實證資料的分析與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學校要特別重視建立并逐步完善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準確記錄學生成長過程,充分發揮過程性評價對學生成長的激勵作用。各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合理劃分各部門、班主任、任課教師、班干部、學生、家長等在收集整理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實證材料方面的,將該項工作常規化。
(四)要嚴格規定學生發展標志性成果的種類,對可能加重學生負擔和大量占用學生校外活動時間的項目,不作為標志性成果和認定特長生的依據,不與升學掛鉤。信息技術作為學業考試科目后,其他任何單位組織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為標志性成果,不與升學掛鉤。
(五)學生評價結果經評價委員會批準后記入學生成長檔案。學生成長檔案包括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電子檔案使用“山東省中小學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作為管理平臺,相關數據按要求錄入管理系統的“綜合素質評價”模塊,并按要求逐級上報縣區教育局、市教育局、省教育廳備案。紙質檔案可參照管理系統中《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格式印制和填寫或使用管理系統打印,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部分:①基礎信息;②身體素質發展狀況;③學科學習目標評價和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④班主任評語;⑤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評價;⑥突出表現或標志性成果;⑦綜合評價;⑧附錄。
六、組織領導與制度保障
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成立評價工作委員會,由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初中、教師、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組成。主要職責:①制定評價方案、實施細則和審核評價的規章制度;②組織對學校負責人和教師的培訓,開展相關宣傳工作;③對下級評價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價程序;④組織專家對下級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反饋意見,以指導學校改進教育教學;⑤接受社會各方面的質詢、質疑與監督,并制定具體投訴方式與處理辦法。
2、各學校成立評價工作委員會,由校長、學校有關中層負責人、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和其他社會人士組成。主要職責:①確定學校具體評價方案,制定具體的評價程序;②對教師、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培訓,開展相關宣傳、解釋工作;③指導班級成立評價小組,組織并監督本校評價工作,處理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評價結果進行認定;④組織教師對全校的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反饋意見,指導改進教育教學;⑤接受社會各方面監督,對評價中出現的分歧予以仲裁。
3、學校成立評價監察小組,建議由學校黨組織負責人(校長兼任書記的學校由校推薦人選)、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和其他社會人士組成。主要負責監控學校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情況。學校要組織獨立測評小組抽樣檢測各班的評價結果,接受本校有關投訴,進行調查處理,如不能處理,應上報縣區評價監察組織處理。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9
一、指導思想
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日常評價和學生的成長記錄為基礎,力求內容全面、客觀,程序科學、規范,關注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建立科學的小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通過評價,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教育教學預定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二、評價原則
綜合素質評價既應注意對學生、教師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為學生成長、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在實施評價中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制度等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發展潛能,實現自主管理;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行為,幫助學生打磨成長的軌跡;有利于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實現德育為先、素質為重的過程性管理;有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注重素質、提升能力、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二)發展性原則。以促進學生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宗旨,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既要看到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更要發現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要注重過程,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淡化終結性評價,重視形成性評價。
(三)多元性原則。評價內容力求多元化,要從情感態度、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全面客觀地評價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評價主體和方式務必多元化,要采用自評、互評、師評方式,注重表現性評價和真實性評價,實現多角度、多方式的評價。
(四)可行性原則。立足實際,講究實效。注重培訓,評價內容和評價標為師生所理解、接受。制定的評價實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實施過程和評價方法力求靈活、簡便易行,避免繁瑣和形式化。
(五)客觀性原則。認真領會評價標準,讓客觀的評價標準貫穿評價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關注并尊重學生平時的表現事實。科學收集評價信息,采取科學的評價步驟,采用科學的評價鑒定方法,力求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公正。
三、評價內容
綜合素質評價從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高尚道德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具體評價內容包含以下3個維度:
1、情感態度:愛國情感、懂得感激、富有愛心
2、思想品質:明禮誠信、樂觀向上、遵守規則、珍惜資源
3、行為習慣:文明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
四、評價實施細則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內容體系的一級指標由3個維度構成,二級指標由10項內容構成,三級指標由24項內容構成。在運用該指標體系實施評定時,要認真對每個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逐條評定。(具體內容見附件)
五、評價結果的呈現及作用
1、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行等級評價,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四個等級。
2、填寫《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必須填寫等級。
3、評價結果作為評選、表彰優秀學生的主要依據。
六、組織實施
1、成立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校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德育處具體組織實施評價工作。
2、各班在組織實施綜合評價的過程中,要本著為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的教育宗旨,扎實做好考核工作。學期結束,學校要及時將評價結果告知學生及其家長。
七、關于《小學生手冊》填寫補充說明:
1、每個學期須填寫2頁內容,學生思想品德及身體心理素質均按等級填寫。(優、良、合格、待合格)
2、學生考勤、愛好特長、獎懲記載須如實填寫,沒有的寫“無”。
3、老師的話,須用正楷字撰寫,且無錯別字;學生的話,須指導學生認真填寫好,家長的話由學生放假領回之后要求家長認真填寫,下期開學班主任要檢查。
4、填寫完成后各班將《學生手冊》交德育處統一檢查蓋章后方可下發給學生。
北景港鎮中心小學
**年1月5日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0
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為積極推動我校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加快基礎教育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制定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學生個體為評價對象,努力做到對每一名學生有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這既是學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依據,又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努力方向。它的作用在于樹立一個衡量學生素質的標準,為師生確定工作和學習的奮斗目標,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以利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統一。
二、內容和標準
綜合素質評價應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高尚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具體指標應包含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于能力、交流合作與實踐能力、運動體魄與心里健康、和諧自然與審美表現幾面所達到的綜合素質水平。主要評價指標參見《蘭西縣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
三、基本原則
綜合素質評價既應注意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為學生成長、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因此,在實施小學生素質發展水平評價過程中,堅持以下原則:
1、多元性原則。從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合作與實踐能力、運動體魄與心里健康、和諧自然與審美表現等方面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2、過程性原則。使用中注重評價過程,使評價成為對學生的重要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規范自己的習慣與言行,注意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3、多向性原則。由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進行多向、充分的信息交流,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
四、評價具體過程和方法:
(一)評價宣傳
學校將評價各要素對學生的具體要求提前以各種形式告知學生,結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有關要求,大力宣傳評價要素,并結合評價要素修改、完善和進一步健全學校和班級的德育工作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過程與目標相統一的長效工作機制。學校和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各要素發展情況的教育與引導、檢查、督促力度,以達到在過程中教育學生、提高素質的目的。并通過家長會,《告家長書》等形式告訴家長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意義、內容和基本方法,以贏得廣大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以充分調動家庭因素,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積極的工作環境。
(二)評價實施和時間按排:
1、分項評價:分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反饋。評價時間為每學年第二學期。
(1)自評,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參照《綜合素質評價操作表》完成。5月份第二周(2)互評,學生互評前應對學生進行培訓和引導,避免以偏概全。每名學生都參與對全班其余同學的評價,評價按“優(A)、良(B)、合格(C)、不合格(D)”四個等級進行,學生互評完成后,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對同學互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5月份第三周(3)教師評,各任課教師,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及平時、階段考核成績給予評價等級。5月份第三周(4)家長評,讓學生把《綜合素質評價操作表》帶回家,由家長結合學生在家表現填寫反饋意見。5月份第四周自評與互評結束后,班主任應組織班級評價小組成員,對每名同學的自評與互評結果進行對照分析。首先,對學生自評與互評結果反差較大的,班主任應結合平時對該生的觀察與了解,及時給予個別輔導,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以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學生互評結果原則上應成為學生該次評價的結論主要依據,但評價小組若發現互評結果與學生實際表現不符合的,可進行調整。
2、終結性評價(教師評價):在學年結束前,由班級評價小組(至少五名成員)集體進行,終結性評價應參考學生之前各學期的評價結果,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表現,由班級評價小組集體完成。學生的評價結果依據必須保留。
五、等級評定
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包括綜合性評語和等級兩部分。綜合性評語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予以整體描述,評語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客觀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突出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潛能,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等級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作出評價,綜合素質的.六項指標,均采用“優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個等級。
其計算方法為P=Ph*0.4+Pj*0.6.(其中Ph為互評結果,Pj為師評結果)其他評價為參考評價。
為了便于操作,在“測評內容”的各項指標中,根據不同的權重賦以一定的分值,通過測評以后,再把分數折算成等級。綜合素質評價的最終結果應以等級方式呈現。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依據之一。六項評價考核指標中,凡達到4項合格(C),即達到綜合素質評價畢業標準。
六、學校審查
學校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必須分工負責、嚴格把關,對各年級各班級學生綜合等級和綜合評語進行認真審查確認。要重點審查年級或班級綜合等級比例是否恰當,評語字量是否符合要求,評語內容是否豐富而具針對性、個性化、深刻而有激勵性、人性化。同時還要重點審查不合格學生的不合格具體表現是否事實清楚、依據是否準確,學校有關部門和教師是否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教育工作,是否與家長多次聯系共同教育。對審查不符合要求的,須由班級評價小組重新評價或調整。審查合格后,學校審查人員簽字、校長蓋章。
七、家校溝通
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及時告知學生和家長,特別是不合格學生的評價結果,要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若家長和學生對評價有異議,教師和學校應予以解釋、澄清和調查處理,提供事實及教育過程依據資料,形成家校共識,進一步與家長商討教育方式方法,增強育人效果。
八、評價工作的保障機制。
1、對評價者弄虛作假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除取消評價者資格外,工作考核不合格;對被評價者弄虛作假的,其評價結果可降級處理或直接定為不合格。
2、班級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程序、時間及評價結果使用、學校評價領導小組名單和各班級評價小組名單等向學生、家長及社會公示,接受咨詢和監督。
3、加強評價工作過程的管理和監控,對各年級各班級評價工作質量要進行認真的檢查,其檢查結果作為對班級教師和有關人員的工作質量的獎懲依據,切實保障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規范、有效地實施。
4、學生、家長、教師或社會人士若對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程序、結果等存在疑問,可向學校和教委逐級舉報或申訴,各次舉報、申訴及處理過程和結果,接待機構和人員要作詳實記錄,并及時作出答復和處理。
5、舉報和申訴電話: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1
為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實驗)》和《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江蘇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校高中教育的實際,制定我校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一、評價內容及基本要求
(一)評價內容: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
(二)基本要求:
1、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2、公民素養: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對個人的行為負責;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
3、學習能力: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運用各種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水平,有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能夠完成規定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操作;能夠結合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4、交流與合作: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觀點與處境,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
5、運動與健康:熱愛體育運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鍛煉健身的能力、一定的運動技能和強健的體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審美與表現:能感受并欣賞生活、自然、藝術和科學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參加藝術活動,用多種方式進行藝術表現。
二、評價等第及具體要求
(一)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評定:凡個人千分制考評基本符合標準者,可視為合格。
1、有見義勇為等行為得到省市有關部門表彰;在關心集體、愛護國家、集體財產、保護環境、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等方面有突出表現并得到省市有關部門嘉獎的,將具體內容填寫在相應評價項目的“突出表現”欄中。
2、凡有突出問題,不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基本標準,可暫不評等第,但要將突出問題如實記載。
“突出問題”是指學生在本學期中受到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
⑴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道德品質方面不評等第:
①有偷竊、詐騙行為,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②有流氓行為,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③其他各種觸犯法律,構成犯罪行為者。
⑵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公民素養方面不評等第:
①經常性進入營業性網吧、歌舞廳,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②嚴重破壞公共財物,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③參與賭博,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④看或傳播色情書刊、光盤等,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⑤考試舞弊,無故曠課,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⑶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交流與合作方面不評等第:
①參與打架,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②違反手機使用規定,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③擅自校外留宿或將校外人員帶到學生宿舍就寢,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④不聽從教師教誨,無理取鬧,受學校警告及警告以上處分者。
(二)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的評定等第分A、B、C、D四級。
1、學習能力:
①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學習能力方面得A:
研究性學習成績顯著,得到社會的公認或權威部門的認可;
學習主動積極,各科成績一貫優秀(學習成績在年級前300名以內或榮獲三好學生稱號);
小創造、小發明經過專業評價機構認證或者在省市組織的相關活動中獲獎;
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作品;
在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競賽活動中獲得等級獎;
其他。
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學習能力方面得B:
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完成課程要求的課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
在校級以上各類學科競賽、讀寫競賽、作文競賽等活動中獲獎;
在校級以上刊物發表作品;
學習態度認真,主要學科成績保持良好以上;
其他。
③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學習能力方面得C:
能參與研究性學習;
學習態度較認真,能基本完成規定的各項學習任務,完成規定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操作;
主要學科成績基本達到合格;
其他。
④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學習能力方面得D:
學習態度極不認真,經常不交或抄襲作業;
考試有舞弊行為;主要學科成績基本不合格。
2、運動與健康
①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運動與健康方面得A:
國家三級及以上運動員;
參加省教育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活動獲單項前六名或集體比賽前六名主力隊員、市教育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活動單項前四名或集體比賽前四名主力隊員;
其他。
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運動與健康方面得B:
達到體育與健康標準規定的五級水平良好以上標準;
能參加省教育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活動;
參加市教育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活動;
學校組織的體育競賽活動單項獲前八名或集體比賽前八名的主力隊員;
其他。
③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運動與健康方面得C:
達到體育與健康標準規定的五級水平及格以上標準;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競賽活動;
其他。
④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運動與健康方面得D:
達不到體育與健康標準規定的五級水平;
故意不參加兩操一課的;
其他。
3、審美與表現
①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審美與表現方面得A:
國家級藝術考級考試達“十級”;
在校內外大型文藝活動中有突出表現;
參加省教育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音樂、美術等比賽中獲二等獎以上的(含集體項目,合唱除外);
參加市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各項音樂、美術等比賽中獲一等獎的(含集體項目,合唱除外);
其他。
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審美與表現方面得B:
參加校內外比賽獲獎的;
藝術課程考核成績良以上的;
其他。
③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審美與表現方面得C:
能重視并認真上好藝術課程,藝術課程考核達到合格的;
能積極參加校內外藝術實踐活動的;
其他。
④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審美與表現方面得D:
藝術課程考核不合格者;
拒不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藝術活動的;
其他。
三、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
(一)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面組織實施評價工作,審定評價結果,受理咨詢、申訴和復議申請。
組長:Z
副組長:Z
組員:Z
(二)綜合素質評價充分發揚民主,嚴格遵循評價程序。
1、學生自評。每個學生在學期末和畢業前根據綜合素質評價的各項內容和要求,實事求是地給自己打出等第。
2、同伴互評。每個班級以小組為單位,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互評,為小組每個成員打出等第。
3、任課教師評價、班主任評價。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任課老師或班主任老師根據各項評價指標及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及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其中,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學習能力等四個方面內容的評定由班主任老師負責,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分別由體育老師和藝術老師負責評定。
4、學校審定及通知或公示結果。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對每位學生六方面的素質評定給與審核,并在學期末和畢業前,以書面形式將評價結果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各評價內容得A等第的學生在校園公示。
5、若學生及其家長對評價結果有異議,應以書面形式在公示期間向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申訴或復議,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應在收到申訴或復議之日起7日內給予書面答復。如學生及其家長對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的復議仍有異議,可以通過正常的途徑和程序向教育主管部門反映。
6、評價結果由班主任統一記入全省學生使用統一格式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每個學生每學期一張,并在六個學期表的基礎上形成高中三年的總表。
(三)學校應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中包括每學期的評價表、三年的總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方面突出表現的材料,其他有價值的材料。成長記錄袋進入學生檔案。
四、本實施細則的解釋權在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
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學生學期綜合素質評價表(學期表)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2
一、指導思想
實施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中學生的發展狀況和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舉措。按照義務教育階段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求,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深入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改革招生與考試制度,探索學生評價機制改革,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是評價成為促進發展與提高的推動力。促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基本原則
通過綜合素質評價,建立起“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的教育質量觀念;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根據其學齡特點,體現出不同的評價梯度和發展要求。既要注意對學生、教師和和的統一要求,也要切實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為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提升提供平臺和空間。
三、評價目的
(一)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發展觀、評價觀,轉變教育教學行為和方式,運用科學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引導和幫助學生發展。
(二)通過評價指標導向和評價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教育,明確發展方向,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可作為初中學生畢業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
(三)引導家長和社會逐步形成科學的觀念,營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四、評價內容及實施
按照《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發展目標分為學科學習目標和基礎性發展目標(亦稱“基礎素養”)。學科學習目標是指各學科課程標準列出的本學科學習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基礎性發展目標是指學生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緯度的表現。
(一)學科學習目標評價
實行學生日常學習評價和初中學生學業考試制度。
1、學生日常學習評價。
指對初中學生三年各學科學習成績的階段性和過程性評價,由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表現、小組學習、活動參與、出勤以及期末測試等內容組成。學生日常學習評價采用等級評價,分為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個等級公布。學生日常學習評價每學期進行一次,每個初中學校每一學科A等級的學生數原則上控制在全校該年級學生總數的25%至30%范圍內。學生的日常學習評價是學生畢業及升學的重要依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日常學習評價結果每一學科均須達到C及其以上等級;達不到要求的學生可以參加補考,補考工作由各初中學校負責統一組織,補考成績達不到C等級的考生不得領取《義務教育證書》。
學生日常學習評價每個學期進行一次,不得組織統一的期末考試。
2、初中學生學業考試。
(二)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
1、內容及標準
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以《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礎性發展目標為基本依據,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緯度,每個緯度又包括若干要素。
2、組織實施
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工作由學校組織實施,分為學期評價與畢業評價。學期評價一般安排在每學期期末進行,主要用于改進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畢業評價在初中畢業前進行,由各個學期的評定結果匯總合成,主要用于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和高中段學校招生。各學校要把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日常評價的基礎性作用。要采取恰當方式把日常評價結果納入畢業評價中,避免日常評價流于形式、性評價缺少過程性評價支撐的現象。
(1)學期評價
①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由組織進行。事前,應當就學生評價的意義、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向學生及家長作出說明,提出要求。
學生自評以學生自己的成長記錄為主要依據,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個緯度的表現、表達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前進的方向,并為自己每一個緯度確定一個評定等級。
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前,班主任可通過、、信函、電話等方式向家長介紹評價的內容和要求,并介紹學生的表現情況。家長根據以上情況和對學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評價意見。
②學生互評。學生互評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由班主任通過等方式組織。學生按或分成若干小組,根據評定內容與標準,結合每個學生日常的表現和發展情況,對其6個緯度下的關鍵表現進行等級評定。學生互評后,要計算出全體學生對某一學生各緯度的平均得分(全體學生給分之和除以全體學生數),然后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相應的等級。
③教師評價。以班級為單位成立以班主任為組長,各科教師參加的班級評價小組。班主任在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6個緯度的日常表現,參考學生學業成績和學習過程的表現、學生自評與互評結果及家長的評價意見,為學生寫出草稿,分別從6個緯度為學生初定1個評定等級并就此集中或分別征求評價小組成員及有關單位的意見,修改評語,維持或變更評定等級。對于班級評價小組成員之間的分歧,要通過集體研究,慎重作出評價結論。對于原則性的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價委員會研究決定。
④確定總評等級。根據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的評定得分,按照最終得分=學生自評分數乘20%+學生互評分數乘20%+教師評價分數乘60%的公式計算出每個緯度的最終得分,并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相應的每一緯度的總評等級。
每一緯度最終得分和總評等級之間轉換原則為:90分以上為A(優秀);75分至89分為B(良好);60分至74分為C(合格);59分以下為D(不合格)。
等級評定為A等級的應當公示。各個緯度的A等級人數原則上不超過學校年級總人數的30%,上一年度初中學校素質教育工作評估先進的學校以及省、市級規范化學校,A等級人數所占比例不超過35%。一所學校各班A等級學生的比例原則上應均衡確定。
學生的6個緯度尤其是“道德品質、公民素養”評為D等級時要極其慎重,要有充分資料予以支持,并將學生的材料提交學校評價工作委員會進行審核批準。除非學生有嚴重違法亂紀或犯罪表現或國家有強制性規定,思想道德素養一般不評定為不合格。
⑤撰寫評定及報審。班主任通過談話、問卷等方式,就評語和評價等級向被評價學生征求意見。在完成逐一向學生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每個學生的總評等級,定稿評語,撰寫本班學生本學期評價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學校評價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填寫相關評定表格,存入學生檔案,并將評價結果通知到學生和家長。
(2)畢業綜合評價
①各緯度畢業評價等級由各學期每一緯度總評等級匯總生成。依據每一學生各學期每一緯度的總評等級分值,計算出每一緯度的平均分值(所有學期評價等級分值之和除以學期數),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每一緯度的畢業評價等級。
②學生畢業前,學校需打印或填寫《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或《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以適當方式進行公示,并將畢業綜合評價結果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若學生及其家長對評價結果有異議,應以書面形式在公示期間向學校評價委員會提出申訴或復議,學校評價委員會應在收到申訴或復議之日起一周內給予答復。如學生及其家長對學校評價委員會的復議仍有異議,可以通過正常的途徑和程序向上級教育部門反映。
3、結果呈現
初中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結果包括兩部分:綜合性評語和評價等級。綜合評價結果評出后,學校評價委員會應對綜合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確認。
(1)綜合性評語。包括學生自我綜合評語、班主任綜合評語兩類。其中,學生自我綜合評語由學生本人填寫,主要填寫學生本人初中生活的經歷與;班主任綜合評語,由班主任根據學生各學期和初中階段的總體表現,經過班級評價工作小組的集體評議,客觀、公正、準確地對學生各學期和初中階段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寫出整體描述性評語,重點突出學生的發展、發展特點和發展潛能,既要充分反映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又不回避學生的'缺點和問題,對學生優點、進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詞;對學生的缺點或不足,要在具體描述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進的建議。評語要具體,反映學生特點,不能千人一面,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和對其健康發展的期盼,體現激勵性,反映其進步和發展狀況。
(2)評價等級。是指每個基礎性發展目標各個緯度的評價結果以等級方式呈現,分為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個等級。對六個緯度的前2個緯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進行合格、不合格的評定,后4個緯度(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實行四等級評定,分別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評價標準詳見《初中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標準及評價等級表》。
五、學生成長檔案的建立與完善
(一)普通初中要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
檔案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評價等級、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等級、綜合評語以及初中階段發展的突出表現或標志性成果等內容。
(二)學生成長檔案要以學生主要行為表現的實證材料為依據。
各教育科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督促學校積累、整理實證材料,指導農場學校、薄弱學校拓展實證材料的來源,引導學校提煉好實證材料。實證材料的提供務必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證材料的內容,主要收集以下幾類實證材料:
①各類課程學習的階段性或終結性考試或考查成績;
②考勤、教師觀察等日常記錄的統計資料;
③關鍵性作品、作業;
④綜合實踐活動有關記錄和證明;
⑤經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表彰、獲獎證明;
⑥關鍵性評語(班主任、授課老師或其他重要人士);
⑦經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認可的特長、醫學檢查等證明;
⑧自我描述;
⑨其它相關重要材料。
(三)各初中學校在評價時應注意對實證資料的分析與概括,避免以偏概全。
學校要特別重視建立并逐步完善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準確記錄學生成長過程,充分發揮過程性評價對學生成長的激勵作用。各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合理劃分各部門、班主任、任課教師、班干部、學生、家長等在收集整理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實證材料方面的,將該項工作常規化。
(四)要嚴格規定學生發展標志性成果的種類,對可能加重學生負擔和大量占用學生校外活動時間的項目,不作為標志性成果和認定特長生的依據,不與升學掛鉤。
信息技術作為學業考試科目后,其他任何單位組織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為標志性成果,不與升學掛鉤。
(五)學生評價結果經評價委員會批準后記入學生成長檔案。
學生成長檔案包括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
六、組織領導與制度保障
(一)初中、教師、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組成。
主要職責:
①制定評價方案、實施細則和審核評價的規章制度;
②組織對學校負責人和教師的培訓,開展相關宣傳工作;
③對下級評價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價程序;
④組織專家對下級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反饋意見,以指導學校改進教育教學;
⑤接受社會各方面的質詢、質疑與監督,并制定具體投訴方式與處理辦法。
(二)學校成立評價工作委員會,由校長、學校有關中層負責人、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和其他社會人士組成。
主要職責:
①確定學校具體評價方案,制定具體的評價程序;
②對教師、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培訓,開展相關宣傳、解釋工作;
③指導班級成立評價小組,組織并監督本校評價工作,處理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評價結果進行認定;
④組織教師對全校的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反饋意見,指導改進教育教學;
⑤接受社會各方面監督,對評價中出現的分歧予以仲裁。
(三)學校成立評價監察小組,建議由學校黨組織負責人(校長兼任書記的學校由校推薦人選)、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和其他社會人士組成。
主要負責監控學校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情況。學校要組織獨立測評小組抽樣檢測各班的評價結果,接受本校有關投訴,進行調查處理,如不能處理,應上報縣區評價監察組織處理。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3
教育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學生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的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學生素質發展和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從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各門課程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二、評價原則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原則。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考查,不僅關注學習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
(二)、評價過程動態化原則。不僅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展;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
(三)、評價主體互動化原則。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對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改變單一評價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四)、期望性原則。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學業成績和特長發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師有信心,學生有希望。教師的評語要注滿“師情”,透出一個“愛”字,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重視“鼓勵”的教育功能。
(五)、模糊性原則。運用模糊控制理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學生的素質發展情況。文化課考試,量化形式學生的學習成績,改較精確的百分制為較模糊的等級制,對學生思想品德表現及興趣、意志、個性、態度和習慣等智力因素不宜量化的項目,一律采用操行評語定性評價。
三、評價內容及標準
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表現,包括道德品質、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合作與交流、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的內容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由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兩部分組成。
品德修養:愛國、愛校、關心集體,遵守紀律、遵守公德,努力學習、勤思好問,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注意安全、講究衛生,文明健康、勤儉樸素,關心他人、團結同學,誠實守信、知錯就改,熱愛自然、愛護環境,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行為習慣:在學校里說普通話,認真聽講,積極發言;按時完成作業,不拖拉作業;作業字跡工整,不馬虎;自己機整理書包和書桌,不亂丟果皮紙屑等雜物,認真作好兩操,能和別人合作,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按時起床睡覺,吃飯不挑食,喜歡讀有益的課外書,不進網吧等少兒不宜場所,不亂用零花錢,愛護花草樹木,飯前便后會洗手,進出家門主動和大人打招呼。
(二)、學科學習目標
學科學習目標是指經過學科學習應達到的基本目標,每科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由于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進行具體評價。
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性發展,也要觀眾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個性特長。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不能截然分開,通常基礎性發展目標蘊涵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和學習目標同步發展,在評價實施過程中應盡量作到兩者的有機結合。體現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要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基礎性發展目標以及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分學科分階段提出具體評價指標。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列出若干項行為表現作為評價指標。
目標體系要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注意對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評價方法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根據不同發評價內容和指標實施多元評價,還要滲透或包含在學科學習目標的評價中進行。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方面要重點結合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以及班隊活動、校本課程實施中進行評價;學習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結合所有學科教學進行評價;運動與健康方面主要結合體育與健康學科進價;審美與表現方面重點結合音樂、美術學科教學進行評價。在學科教學或各種教育活動中分層實施評價。創設情景、機會,通過參與活動,日積月累,讓學生感受、體會與內化。通過表現性任務、觀察、記錄、訪談、作品分析、個人自評、同學、教師、家長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
(二)、學科發展的評價
1、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要遵循個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以及該學段、學年以及每個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作業、測驗、栲栳市和完成一些開放性的表現性任務等形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以等級的形式呈現。
(1)、練習、作業
作業分析評價是教師了解、掌握學習效果、學習態度最常用、最有效的評價方式。學生的作業情況通過學生的認真程度,主動作業的情況;課外學習情況以及實驗操作能力,小論文、小發明、小制作等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2)、平時學習:是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包括各種測查如識字、背誦、朗讀、默寫、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元測試,創造性作業的完成情況等。
(3)、期末考試(考查)。考試、考查是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試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不同選擇相應的考試形式,既有閉卷考試,也有開卷形式。除紙筆測驗外,也可以選擇聽力考試
口試、實際操作等性質評價形式。考試的內容應多元化,除關注知識與技能外,還應體現考查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還要重視加強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發展。
考查學科應通過平時觀察、評語、記錄、表現性作業、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習慣、興趣、毅力、學習動機、學習技能、社會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形式學生表現的信息進行考查。
2、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必須與基礎發展目標和學科教育目標相結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采用觀察、記錄、訪談、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性質的評價方式對其進行評價。各學科根據本學科特點,結合基礎性發展目標在學科中的體現,制定具體的評價內容以及指標體系。
(1)、日常觀察
課堂教學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觀察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方法。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頻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的探究行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積極性等因素來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活動觀察:校內外活動觀察,要通過學生參加的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包括學生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描述、活動成果、學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長表現:包括學科獲獎記錄或證明、親手制作的作品(如航模、車摸、陶藝、電腦制作等)或小發明成果、藝術性活動記錄或獎勵證書。
(2)、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方式,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要收集能夠反映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信息等。
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更典型、客觀、真實,盡可能的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與進步歷史。
期中期末組織成長記錄的交流展示。并將成長記錄納入期末終結性評價內容。對成長記錄的評定應注重學生的進步和所付出的努力可,明確改進的方向。通過對成長記錄的回顧比較,使學生學會反思,了解自己的進步,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進一步發展的目標,逐步發展自省的意識和能力。
五、評價的主體
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四個方面。
學生自評和互評:一是由學生本人對自己的綜合素質及行為寫出自我評語;二是自己或同學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評出分項等級。
教師評價:一是由班主任給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評出分項等級,并給每個學生寫出綜合性評語,重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整體描述,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二是各學科教師根據本學科所制定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及學科發展目標評價體系,對每個學生基礎性發展達成及學生學業水平進行評價,給出相應的等級,并對學生學科的發展態勢進行描述,寫出激勵性的評語。
家長評價:一是對自己子女的綜合素質寫出鑒定性評語;二是對自己子女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評出分項等級。
(四)、評價結果的呈現
評價結果包括等級或評語
評語包括:1、家長評語。2、教師、班主任評語。等級包括:1、分項等級。即根據評價內容所列的要素和關鍵表現,通過整體判斷對兩個方面以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給予一個等級。2、綜合等級。即把分項等級和分主體等級綜合,作為綜合素質或學業水平的最后等級。以上等級均為四等,以A(優秀)、B(良好)、C(及格)、D(待及)呈現。
(五)、綜合素質報告單
學生綜合素質與學業水平報告單由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表、學科學業水平評價表,包括多主體評價和教師綜合評語構成。將期末考試與學生的日常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從幾個方面來反映學生取得的進步和成就,報告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與學習習慣方面的情況。
學生思想品德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按照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品質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1 、方向性原則:評價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 、客觀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評價。評價堅持主體參與,以學生、家長、教師評價相結合。
3 、全面性原則:評價體現全面性和綜合性,從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評價內容進行全面考核,有根據地作出判斷。
4 、科學性原則: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評價目的,建立簡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運用科學、多樣、靈活的評價方法實施評價。
5 、發展性原則:尊重人的發展性與特殊性,注重評價的內容多元、方法多樣。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6 、參與性原則:要加強學生之間、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對話與交流,增進理解與溝通,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形成和諧的學校文化。
1 、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依據。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品德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五個方面。
2 、學科性發展目標
學科性發展目標在關注學生各學科學業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包括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學會學習、合作學習、樂于實踐。
評價方法包括日常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應把握“日常性評價是階段性評價的基礎、階段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基礎”的操作原則。
1、日常性評價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適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
(1)、即時評價。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及時評價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2)、學業考試。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除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可設展示性評價,允許學生進行二次考試。
(3)、實績表現。通過演講比賽、小制作、小發明、小競賽及文體藝術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2、階段性評價
(1)、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其成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本校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編印各種相關的評價子表,廣泛宣傳和培訓。
(2)、綜合素質評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工作。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評價小組,做好學生及家長的培訓工作,統一思想,保證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綜合素質評定小組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每學期結束時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將評價結果填入《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應由學校評定委員會組織進行,要在學生畢業離校前完成。評定時以學生階段性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為依據,結合學科成績確定學生的評價等級。
1、評價結果的呈現
(1)、等級表達。分為A、B、C、D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2)、質性評語。以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對學生給予一個綜合性的評語。
2、評價結果的運用
(1)、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等,應向學生及家長作出明確的解釋并公示。評定結果只公示“優”等級,其余等級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
(2)、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負責,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更改。
(3)、綜合素質評定的結果為了激勵和提醒學生及家長,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同時也作為學校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4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xx]26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15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的通知>》(教基[20xx]6號)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xx]6號)的要求,結合廣東省實際,制定本方案,從20xx屆普通高中畢業生開始實施。
一、指導思想
(一)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描述學生高中期間學習情況、社會公益活動和日常表現等真實、典型的內容,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狀況,評價結果為學生發展提供信息,為學生畢業提供依據,是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重要條件。通過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
(二)體現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發展狀況。對普通高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是反映學生全面發展的情況。綜合素質評價按照素質教育要求進行全面發展評價,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體現學生之間的差異,促進學生在打好共同基礎的同時,實現有個性特長的發展。通過評價主體的互動、評價內容的多元和動態的評價過程,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
(三)探索科學可行的教學評價方式,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根據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實際,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方式,規范、完善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加強公示、監督、申訴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確保教學評價工作的實效和公正。通過探索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學生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形成實施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
二、基本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體現高中新課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課程方案的要求。通過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結果的使用,給高中教育正確的導向。
(二)操作性原則。方案實施要為普通高中、高等學校和社會各界所理解與接受,操作簡便、直觀。方案的指標體系合理,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操作實現信息化。
(三)公平性原則。加強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制度建設,提前公布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程序、人員和有關規章制度,并廣泛征求師生和家長的意見。保障評價工作公平、公正、公開進行,對學生的評價全面、客觀、科學。
(四)發展性原則。堅持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適當收錄反映學生成長過程和發展水平的描述與實證材料。正確發揮評價的激勵、發展功能,突出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客觀反映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長。
三、組織機構
(一)成立廣東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實施工作進行全面指導。
(二)各市成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施,學校評價工作的監督指導,咨詢、投訴和復議等事宜的處理。各市的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報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三)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由學校實施,校長是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成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本校綜合素質工作的實施細則和規章制度,對學校的評價工作進行監督指導,負責審定評價結果,受理咨詢、投訴和復議申請。
四、評價內容和方法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模塊修習記錄、基本素質評價、實驗操作考查和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等四個方面。模塊修習記錄反映學生在校期間各科目學分獲得情況和各科目模塊修習情況。基本素質評價反映學生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綜合實踐、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等各方面情況。實驗操作考查反映學生在科學領域的實際操作能力。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反映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
(一)模塊修習記錄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根據學分管理的要求,學生修習課程的情況通過高中三年學分進行管理。學校通過學分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業成績。學生學業狀況通過學分記錄予以量化反映,通過適當的文字描述反映學生學習狀況和成長過程。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通知》(粵教基[20xx]47號)的要求,學生畢業的必修學分為:每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內必須獲得必修學分116分(包括綜合實踐活動23學分);學生畢業的選修學分要求:選修學分在28分以上,其中選修二至少獲得6學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中要將必修學分、選修學分和各學分對應修習的模塊名稱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二)基本素質評價
依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基本素質評價的內容包括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綜合實踐、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等五個方面,結合粵教基[20xx]115號文要求建立的《普通高中學生檔案》進行。
1.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見附件2《普通高中學生基本素質評價細目表》。
2.評價方法
采用學生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以寫實性文字描述為主,提供實證材料等對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要根據基本素質的不同內容,采取適當的方法。
(1)道德素養
學生道德素養的評價,主要包括愛國情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法制觀念、團隊精神等方面,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教師和同學的評價、成長記錄袋等有關材料進行評價。
(2)文化素養
學生文化素養的評價,根據學生學分管理檔案,對學生所得學分的總量、學分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真實反映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評價,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
(3)綜合實踐
學生綜合實踐的評價,根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及完成情況,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證材料等,客觀反映學生在綜合實踐方面的表現。
(4)身心健康
學生身心健康的評價,根據學生在學校體育課程、體育活動中的表現、體能素質、體質健康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現,客觀反映學生身心健康狀況。
(5)藝術素養
學生藝術素養的評價,根據學生在學校藝術課程和參加學校藝術活動的表現及作品,客觀反映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3.評價結果呈現
基本素質評價由學生本人描述性記錄和具體作品名稱等呈現,學校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對學生的描述或記錄予以確認或補充,尤其應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同時提供能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狀況的典型材料。
(三)實驗操作考查
1.考查內容
實驗操作考查內容涉及科學領域以及技術領域中通用技術科目必修學分對應的模塊內容。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按《普通高中實驗操作考查要求》(見附件4),著重考查學生在實驗范圍內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
2.考查方法
各地級以上市統一命題,由各學校設立實驗考查考場,負責實施考查。條件不具備的學校由各地級以上市教育局指定代理考查學校。
3.考查結果呈現
實驗操作考查成績以等級呈現,分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考查結果的等級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四)信息技術等級考試
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按《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方案》(粵教研[20xx]7號)實施。
1.考試內容
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內容涉及信息技術科目的必修和選修內容。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按照《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大綱及說明》,規定各個等級考試的內容,公布考試要求、試卷結構和題庫。
2.考試組織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由各地級以上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學校負責將考試成績記入學生檔案。
3.考試成績呈現
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成績以等級呈現,分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考試的等級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五、評價結果的使用
評價結果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反映,學校要將評價結果通知學生及家長;評價結果是學生畢業的依據之一;評價結果也是高等學校錄取或退檔的依據之一。
六、保障措施
為確保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能公開、公正、公平、科學地進行,發揮評價對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評價工作的公示、誠信、監督、申訴等制度。
(一)各市在評價工作開展前,要將評價的內容、方法、評價結果的使用等向學校做出明確的說明和解釋,并對學校進行評價工作的培訓,對學校的評價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對在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弄虛作假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同時,受理社會及學生家長對學校評價工作的投訴。
(二)學校在評價工作開展前,必須公示本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施細則、具體程序、工作小組成員名單,指導監督以班級為單位的評價小組工作,審定、公示評價結果,受理咨詢、投訴、復議申請,對評價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理。
(三)學校評價工作領導小組人員構成要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由校領導、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學校家長委員會代表組成。以班級為單位成立的評價小組,由在本班授課不少于一年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
(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評價質量進行監控和評估,要充分了解評價工作的有關信息,及時處理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逐步建立綜合評價誠信等級制度,省教育廳將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中學綜合素質評價誠信認定制度,通過教育督導評估對各中學綜合素質評價誠信度進行認定,并向社會公布。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5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按照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品質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1、方向性原則:
評價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客觀性原則:
在評價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評價。評價堅持主體參與,以學生、家長、教師評價相結合。
3、全面性原則:
評價體現全面性和綜合性,從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評價內容進行全面考核,有根據地作出判斷。
4、科學性原則:
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評價目的,建立簡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運用科學、多樣、靈活的評價方法實施評價。
5、發展性原則:
尊重人的發展性與特殊性,注重評價的內容多元、方法多樣。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6、參與性原則:
要加強學生之間、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對話與交流,增進理解與溝通,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形成和諧的學校文化。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相關文章: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1-12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3-27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1-15
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8-10
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5-14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必備)08-28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2-21
綜合素質評價自我評價-自身綜合素質03-09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選9篇)02-02
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