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0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
一、指導思想:
小學生質量綜合的實施是一次通過建立一整套比較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體系和評價方法,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的實施。正確地實施小學生質量綜合評價,有利于干部教師更新觀念,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由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
二、綜合質量評價的具體措施:
(一)思想品德評價與教育活動相結合
教育活動是學校實施教育的重要載體。它貫穿于學校育人活動始終。思想品德評價必須與教育活動相結合。
1、思想品德評價標準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
(1)要為學習貫徹《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禮儀常規》、《校規》、《校訓》等教育活動相結合。
(2)要與傳統節日相結合,如:三月五日“學雷鋒”,三月八日“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進行興趣特長關心集體的教育)“七一”黨的生日(進行熱愛黨、尊敬國旗,熱愛祖國教育)等。
(3)要與學校的各項傳統教育活動相結合。如:“五自教育”、“爭做先進集體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與主題班隊會相結合,針對班級品德發展的弱項精心設計活動,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使之向著評價目標發展。
2、操作方法:
首先復習評價方法,接著可讓教師引導學生簡單議論,近期學校中班級所開展的活動,進行評價標準相對照工作,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評價,最后集中進行小組、集體評價。在教師、同學、家長,本人的綜合評價中,得出全面、客觀的結果,為每個學生指出努力方向,從而提高評價實效。
(二)如何開展知識能力評價
1、知識能力評價做好幾個結合
(1)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A:診斷性評價,指開學初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運用多種形式對學生上一學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全面了解,進行情況分析,指出主要成績和不足,把分析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知識能力掌握的現狀,并對自己制定小目標,師生共同的增設學習質量而努力。
B形成性評價是指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計劃、方案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狀況的評價,其目的就是及時反饋信息,以便及時強化、調節、矯正,使計劃和方案不斷得到完善達到預期目標。
C總結性是指教學活動進行到一定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分析。檢查教學工作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并對評價對象做出鑒定性評價,以確定學生成績和發展水平。
2、一般評價和重點評價相結合
(1)教師安排:學科評價工作要有一定順序,要依據學生的年級特點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由表到里,從能夠接受到樂于接受,到主動參評。
(2)學科評價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處理,充分發揮學生自評的優勢,對于重點的評價要做到重點帶一般的作用,重點評價的`內容是隨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及學校教學重點的轉移而變化。
(3)對于學科重點評價的內容教師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操作內容具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樹立實現目標的信心,明確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3、學生評價和廣大教師參與相結合
實施學生知識能力評價所有的任課教師都是組織者和實施者,每位教師都擔負著全面育人的任務。共同完成對學生知識能力評價的任務。
(1)廣大任課教師要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性評價,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同時,抓好“兩頭”的學生,并以“點”來推動“面”的工作。
(2)在學科評價中廣大教師要注意收集信息,積累資料,使學科評價更有實效性。
(3)形成評價網絡,調整評價方案,對重點評價項目和一般評價項目的確定,集中評價的時間、頻率、隨機調整評價方案。
(4)各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師的記分辦法,使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并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學習方法結合起來。
4、知識能力評價和考試內容方法改革相結合。
對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評價,從學習習慣,平時學習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相互關系中反映學生知識能力的全貌。從而做出客觀的切合實際的判斷,真正促進學生發展與進步。
考試改革中需注意的問題
(1)在內容上:既要考察知識,又要考查多種能力,對學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夠反映出來的質量,也要考查試卷上難以考查的質量(如:朗讀、演講、動手操作、創作等多種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視期末成績,又要重視平時學習成績,改變一張試卷定學生優劣的現象。
(3)與教學改革同步:在學習活動中,既要重視智力因素的發展,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將學習習慣,上課聽講,發言等學習習慣的表現納入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評價之中,真正地做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2
一、 課題的提出
(一)實現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
小學生學習評價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對小學教學具有直接的導向、激勵和診斷功能。評什么、怎么評,事關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影響學生未來甚至終身發展。學生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方式方法等,同時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課程的結構、功能、資源、權利等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展開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實現課程變革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工作模式。縱觀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課程評價改革呈現如下特點:
(1)更加強化質性評價,但并非是對量化評定的簡單否棄。
(2)評價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強調評價不是為了確定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而是讓其在現有基礎上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
(3)精確評價與模糊評價結合,不忽視從整體上做出的感受性評價。
(4)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更重得出結論的過程等等。隨著新一代教育評價理論的興起,質性教育評價的發展,表現性評價、真實性評價等多種教育評價方式的應用與推廣,新興教育評價理論對學生發展的促進,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推動,使教育評價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我國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學生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嘗試。例如: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的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出的綜合學力考查、質量綜合評定等,并嘗試小學考試取消百分數、實行等級制,部分地區還試行實驗技能考查,加入口試、面試等超越簡單的紙筆考試的改革措施,這些有益的探索嘗試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對于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評價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些探索多是淺層的、微觀的和零散的嘗試,沒有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根本性改變。
從當前我國教育教學實踐看,學生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1、評價目的:主要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不是促進學生發展;
2、評價內容: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知識,忽視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及情感、態度、習慣等綜合素質考查;
3、評價標準: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價值;
4、評價方法: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倚重量化結果,很少采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質性評價手段和方法;
5、評價主體: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重心:過重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我國新課程標準指出:“對于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因此“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中的發展性評價,是指尊重個體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施評,強調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和語文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持續性語文發展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和目標
1、力求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老師們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觀念的更新,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小學語文教學,做到學用結合、學用同步、注重實效,結合學校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嘗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加快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達到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師群體教學水平的目的。
2、建立有利于促進小學生學習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
(1)評價主體互動化。改變單一的評價主體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通過評價主體的互動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進語文教學,達到教與學的共同提高,如家長開放日、公開答辯、師生論壇等。
(2)評價內容多元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所以應注重學生語文素質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及良好的心理素質、興趣、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
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積極認可和評價,促進學生發揮學習的潛能、擁有自信。以質性評價為基礎,以先進的評價方法,不僅考察學生“認識”或“概念”等認知層面,同時關注對“過程”表現等行為層面的考查,如行為觀察、情境測驗等。
(3)評價過程動態化。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過程,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評價對象學習的轉變與發展。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評價體系的建立要著眼于探索適合學習活動和學習者本身的評價活動,將評價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部分,學中評、評中學,做中評、評中做,使學、做、評一體化,使評價過程和學習過程相互交融,使得評價過程成為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以充分發揮評價功能,更有效地激勵和導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如口頭評價,作業評價,成長記錄等。
3、積累活動案例,提煉升華成功經驗并上升為理論,探索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實施的策略及方法,建構小學生語文學習發展性評價的運作范式。
三、文獻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
3、《教育部關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意見》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四、理論依據
1、多元智力理論
長期以來,人們對智力的理解僅限于智商理論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這種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 隨著人們對智力認識的不斷深入,新的智力理論不斷產生,如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塞西的智力的領域獨特性理論等,尤為引起教育教學界重視、對教育教學改革影響深遠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有八種緊密關聯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這八種智力顯然比智商理論所認為的言語—語言智力和數理—邏輯智力更為廣闊,更可貴的是加德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論的廣闊性和開放性對于我們正確、全面地認識學生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各種智力只有領域的不同,而沒有優劣之分、輕重之別、好壞之差。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領域不同而已。這就需要我們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參照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看待每個學生,促其優勢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遷移。教師評價學生,再也不能以傳統的文化課學習成績和能力作為唯一的標準與尺度了。
2、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20世紀后葉,針對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弊端和社會發展要求,也基于人們對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重新認識,建構主義教學觀盛行于西方。時至今日,建構主義教學觀仍深刻地影響和引導著現實的教育教學。與赫爾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構主義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即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在與客觀教學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者自己積極地建構知識框架。“人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自身,人在建構與創造世界的同時建構與創造自身”。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學精髓,也在于說明經驗的中心應該是主體在有目的選擇對象基礎上的主觀改造;皮亞杰的結構觀和建構觀也認為人的知識是在知識范疇和感性材料結合的基礎上建構的,“離開了主體的建構活動就不可能有知識的產生”。皮亞杰理論中的同化和順應正是說明了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能動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其主旨在于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展的過程,揭示教學的本質特征不是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刺激—反應”,而是激發學習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在其認識是在舊知識結構之上建構新結構的理論基礎之上力倡發現法學習。以上奠基建構主義理論基石的先驅們給現實教育教學的有益啟示是: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中心是學生而非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
在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中,要將評價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部分,使評價過程和教學過程融為一體。主體參與性是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原始性機制。只有讓學生成為評價活動和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才能分享應有的學習權利,承擔相應的學習義務。而學生成為活動主體的前提是必須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參與教學活動。評價便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才能習得。通過教學評價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諧,發現生命的燦爛。
3、后現代主義
在后現代主義看來,這個世界是開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跡性的。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盡管容忍每個學生的奇思妙想。在這個以創新為時代精神的社會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創新已經成為社會、個人發展的動力源。承認開放性,也就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臺。后現代主義以其兼容并蓄的寬容態度和尊重個性主體性的寬廣的胸懷給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每個人開放了生命的空間。后現代主義注重過程的思想,目的與手段統一的觀點,均認為個體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的發展。后現代主義給我們課堂教學評價提供的新視野是: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學不能以絕對統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的空間。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們為什么不承認多元呢?我們的教學不能把學習者視為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更應看作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因此,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再從教學本體論的觀點來看,活動是教學發生的基礎。基于師生共同活動之上的課堂教學評價對學習者來說不僅是對現時狀況的價值判斷,其功能在于在促進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上促進下一步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所以,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教學,而不在于選擇和判斷。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則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力圖行走“研究—嘗試—反思—提升”的研究路徑,力圖在嘗試中研究,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獻資料法:通過文獻資料搜集、學習、分析,了解國內外關于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最新進展和實際狀況,掌握關于學生評價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學生學習“成長記錄”為主的案例研究。
3、實驗研究法:本課題采用等組實驗的研究方法,學校確定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對比實驗,研究評價體系對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其它輔助方法有:觀察法、統計法、調查問卷法、比較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
(二)本課題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則:
1、全面性原則。
語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橫向上分為讀寫能力、學習習慣、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課外閱讀、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縱向上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
2、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是指評價應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不僅對產生的結果進行描述和判斷,還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多種因素、動態過程進行描述和判斷。既要看到學生智力發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習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的價值取向,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未來,評價空間、形式、內容、答案都要盡可能開放。
3、主體性原則。
學生既是外部教育影響內化為自我素質的主體,又是開發自身潛能的主體。語文評價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使他們學會診斷與反思,自覺地調控學習語文的行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4、多元性原則。
一是評價內容多元:評價內容應有利于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意個體差異性。二是評價形式多元,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學生自評、家長評價等結合。
5、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性評價以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對學習過程、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進行描述、判斷;定量評價以“課程目標”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主要對知識與能力進行評價。
6、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運用先進的教育評價理論和課程理念指導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工具的設計和評價實驗的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遵從“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論規律。
7、可操作性原則:本課題是一項應用性研究,可操作性強,要求評價指標的建立和實驗的開展便于把握,易于操作。
六、研究課題的程序
(一)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健全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確立子課題單位;
2、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理論學習,搜集文獻資料;
3、完成課題項目申請,召開"開題會"。
(二)實施階段
1、制定小學語文評價方案;
2、子課題單位開展實驗;
3、驗證子課題,開展中期評估;
4、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框架。
(三)總結階段
1、收集、整理研究成果;
2、分析、總結,撰寫《實驗報告》;
3、課題鑒定、實驗推廣。
七、課題的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課題研究實驗方案
2、實施階段:
(1)《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評價體系總體框架》
(2)小學生語文素質發展性評價研究過程資料
(3)《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手冊》
3、總結階段:
(1)結題報告
(2)《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方案》
(3)《研究成果集》
(4)《評價案例集》
(5)《評價論文集》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3
一、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局部,是以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水平、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通過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狀況,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評價原則
1、評價的制度、標準、內容、方法等適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評價中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相結合,表達個體差異:把日常片斷事實和整體表現相結合,避免以偏概全。
3、積極探索科學的方法,力求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公正,持續提升評價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三、組織結構
1、各學校要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委員會。評價委員會由校、長和教師、學生代表組成,負責本校的評價工作,各學校評價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名單要向全校公示。學校評價工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落實實施意見案,制定學校評價實施細則,明確評價程序,認定班級評價小組成員,組織并監督評價工作,對評價結果實行確認,對評價中出現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2、班級成立評價小組。評價小組由學校評價委員會提名成立,成員由班主任、科任教師代表組成。主要職責是:負責組織學生的自評、互評和班級評價,并綜合各方面的評價意見,為學生做出綜合性評價和總評結果,接受家長的咨詢評價小組人數一般很多于5人,名單要向評價班級學生公布各小組成員要熟悉和理解該班學生情況,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誠信度。對于多數學生有異議的小組成員,學校評價委員會要做出相對應調整。
四、評價內容與方法
(一)評價內容
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動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6個基礎性發展目標,確定6個方面的評價內容: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水平、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
(二)評價標準
詳見和政縣義務教育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
(三)評價方法
1、自評,學生根據本人平時表現,對照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寫出自評報告,整理并提供相關證據,確定自評等級。
2、互評,同學相互之間根據平時表現、本人陳述以及所提供的證據,依據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確定互評等級。
3、班級評價在學生自評與互評的基礎上,班級評價小組以本學期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訪談和調閱學生的成長記錄袋等方法,對學生實行綜合評價,確定等級并寫出綜合性評語。
對于班級評價小組成員之間的`分歧,要通過集體研究,慎重作出評價結論,對于原則性的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價委員會研究決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注重建立記錄檔案,要如實填寫《臨夏州初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四)評價次數
綜合素質評價分為學期評價與畢業評價,學期評價一般在學期末實行,原則上每學期評價一次,畢業評價在小學初中畢業前實行,由各個學期的評價結果匯總合成(五)結果表現
1、等級評定,綜合素質評定表現形式包括兩個局部:
(1)分項評分。根據6個評價項目參考分值,對照評價標準,分項目給出評價得分
(2)評定等級,匯總6個評價項目得分,以A、B、C、D等級表現,A級得分為91—100分,B級70—89分,C級60—6分、D級為60分以下。
2、綜合性評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行整體描繪,尤其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
將以上結果匯總填入《臨夏州初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六)等級合成辦法
各學校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明確各評定等級的比例原則上評定等級為A級的學生不超過學生總數的30%:B級比例不超過45%;C級比例不超過25%;將學生評為D級應非常慎重,不得超過2%。一所學校各班A級學生的比例原則上應均衡確定。
五、評價制度建設
(一)建立舉報和申訴制度
1、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社會人士對于評定過程中可能影響評定結果公平、公正的現象和行為,或者對評定結果存有異議,自結果公布之日起一周內,首先向學校評價委員會舉報或申訴。學校評價委員會對反映的問題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即時解決,有問題的要即時糾正,無問題的要耐心解釋
2、假如對學校評價委員會的處理不滿意,上訴人有權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舉報或申訴。主管部門應即時調查,做出處理,并詳細記錄各項舉報、申訴及處理的過程和結果。
(二)建立誠信制度
1、學校評價委員會、綜合素質評定者要建立誠信記錄假如在評定過程中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則應在相對應的誠信記錄中予以記載。
2、學校評價委員會要與所有評定委員會組成人員、評定小組組成人員簽訂誠信協議,建立誠信記錄檔案。
3、學校要對教師實行誠信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客觀公正評價學生。
4、學校要對學生、家長實行誠信教育。在同學之間的互評中做到客觀公正,在自評中做到實事求是。要求家長協助學校做好評定工作,不為學生提供虛假證明。
5、縣教育局將把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工作作為考評學校的一項內容。
(三)建立評定質量監控機制。
在評定工作中,學校評價委員會要對評定質量實行監控,充分理解相關信息,即時解決相關問題。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4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按照《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精神,結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上級教育部門下發的《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手冊》為主要載體,決定在我校小學生中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為保證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通過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應堅持“四個結合”的原則:一是堅持形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二是堅持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堅持學校評價與家庭監督相結合的原則;四是堅持與“三個快樂”辦學理念相結合的原則,確保評價工作科學、有序、高效地進行。
二、評價內容
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道德、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共六個方面,并且按三個層次(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班主任評)四個等級(優秀、良好、及格、待及格)進行評價。
三、評價過程與方法
《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手冊》每學期填寫一次,學年末綜合評價,確保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學期的評價結果應及時告知學生家長及學生本人,并接受學生及家長的質詢和申訴。班主任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書面結果進行妥善保管,以便學生在轉學、升學等過程中隨學生流動而流動。評價具體過程和方法為:
(一)宣傳與準備
1、評價宣傳
學校每學期均應將評價各要素對學生的具體要求提前以各種形式告知學生,少先隊大隊部要結合《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有關要求,大力宣傳評價要素,并結合評價要素修改、完善和進一步健全學校和班級的德育工作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過程與目標相統一的長效工作機制。少先隊大隊部和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各要素發展情況的教育與引導、檢查、督促力度,以達到在過程中教育學生、提高素質的目的。要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告訴家長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意義、內容和基本方法,以贏得廣大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手冊中家長的話一欄應由家長評定簽字后再收回,以充分調動家庭因素,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積極的工作環境。
2、人員
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并組織力量對班級評價成員進行培訓,為評價工作客觀公正、科學有序地進行奠定基礎。
(二)評價方法:
1、學期評價:學期評價是在班級評價小組共同主持下,組織學生開展學生自評與小組同學互評,學期末由班主任認真填寫《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2、互評,學生互評前應對學生進行培訓和引導,避免以偏概全。對于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班主任還應將評價要素的各種關鍵表現,以淺顯、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說明,以保證低段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準確性。評價按“優、良、及、待及”四個等級,學生互評完成后,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對同學互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保存好,作為學期末的依據。
3、自評,由班主任教師向每名同學分發自評表,并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完成。
自評與互評結束后,班主任應組織班級評價小組成員,對每名同學的自評與互評結果進行對照分析。首先,對學生自評與互評結果反差較大的,班主任應結合平時對該生的觀察與了解,及時給予個別輔導,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以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學生互評結果原則上應成為學生該次評價的結論主要依據,但評價小組若發現互評結果與學生實際表現不符合的,可進行調整,并由評價小組全體成員簽字存檔。
(三)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從性質上分為兩類:一是學期評價結果;二是學年評價結果,學期評價結果是學年評價結果的參考,學年評價結果視為對學生性評價。
評價結果從形式上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綜合性評語,由班主任運用文字給予準確描述,認真填寫在評價手冊上。第二種是等級評定,即由班級評價小組集體評價得出等級性結論。
學期評價結果應于評價結束后一周內告知學生及家長,接受師生監督。并公布申訴、舉報電話與申訴、舉報方法,學校評價工作委員會應接受和妥善處理家長和學生的相關申訴。
四、與評價有關的政策
在學期評價中該學期受過學校處分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為及格,有違法犯罪行為并受到司法機關處罰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為待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終結性評價為待及的評定要特別慎重,應由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最后裁定。
五、平價結果的運用
1、在學期中各項均評為優秀的學生,在評市級、縣級等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的評定時優先考慮。
2、學校對優秀的學生予以獎勵。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5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改進程,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根據根河市教育局《關于湟中縣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實施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小學生的發展狀況和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舉措。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以公民道德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運動與健體、特長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校評價為主體,因校制宜,充分發揮各學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二、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包括日常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應把握“日常性評價是階段性評價的基礎、階段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基礎”的操作原則。
1、日常性評價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適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
(1)、即時評價。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口頭評價、成果評價、訪談交流、行為觀察、問卷反饋、情景測驗等)及時評價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2)、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能夠反映學生發展提高的重要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來自同學、教師、家長的評價信息,學生在文體活動中的突出表現,學科檢測的階段成績,學生的最佳作品等。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和管理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的情況典型、客觀、真實,同時便于展示。
(3)、學業考試。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 對學生各學科知識的測試結果,每一階段要記錄在案,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依據。
(4)、實績表現。通過演講比賽、小制作、小發明、小競賽及文體藝術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2、階段性評價
(1)、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其成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本校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與具體程序,編印各種相關的評價子表,匯總、上報學生的評價結果;對校內各班級評定工作進行指導,監督評定過程,接受質詢、投訴與舉報,及時糾正評定中的錯誤。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前,學校要通過教師大會、班會、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廣泛宣傳和培訓,爭取各層面的知曉、理解與支持,為順利開展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綜合素質評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工作。每個班級成立一個評定小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各位成員為學生授課的時間原則上不能少于一年,且要對該班學生比較熟悉和了解,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誠信品質。
(3)、綜合素質評定小組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每學期結束時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通過參考各種資料,經集體討論,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教師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有關數據和其它形式的行為表現,并利用這些數據和表現來描述學生的學習情況。階段性評價的結果填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表現記錄表》。
三、評價結果
1、評價結果的呈現
(1)、等級表達。分為A、B、C、D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其中優秀比例不超過40%。對學生綜合素質等級的確定應十分認真、慎重,評定為“不合格”的學生應經學校評定委員會審核,并報學校行政會研究決定。
(2)、質性評語。以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對學生給予一個綜合性的評語,其中還可以包括等級評定中沒有包括的內容,尤其應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評語應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客觀描述學生的進步、潛能及不足。同時要制定明確簡要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計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對低段學生的評價應淺顯、生動。
2、評價結果的運用
(1)、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等,應向學生及家長明確告知。學生或家長對評價結果如有異議,由校評定委員會進行調查與處理。
(2)、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負責,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更改,如果確實發現評定結果有誤,應記載更改緣由及更改人,同時保存原評定記錄以備審查。
四、實施保障
1、成立組織機構:
(1)、校評定工作委員會
組成人員:學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
職責:制定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與具體程序;認定評定小組成員;對校內各班級評定工作進行指導;認定評定結果;監控評定過程。
(2)、班級評定工作小組 組成人員: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評定人員給學生授課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一年。
職責: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定。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6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按照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品質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1 、方向性原則:評價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 、客觀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評價。評價堅持主體參與,以學生、家長、教師評價相結合。
3 、全面性原則:評價體現全面性和綜合性,從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評價內容進行全面考核,有根據地作出判斷。
4 、科學性原則: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評價目的,建立簡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運用科學、多樣、靈活的評價方法實施評價。
5 、發展性原則:尊重人的發展性與特殊性,注重評價的.內容多元、方法多樣。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6 、參與性原則:要加強學生之間、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對話與交流,增進理解與溝通,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形成和諧的學校文化。
1 、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依據。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品德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五個方面。
2 、學科性發展目標
學科性發展目標在關注學生各學科學業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包括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學會學習、合作學習、樂于實踐。
評價方法包括日常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應把握“日常性評價是階段性評價的基礎、階段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基礎”的操作原則。
1、日常性評價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適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
(1)、即時評價。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及時評價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2)、學業考試。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除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可設展示性評價,允許學生進行二次考試。
(3)、實績表現。通過演講比賽、小制作、小發明、小競賽及文體藝術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2、階段性評價
(1)、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其成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本校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編印各種相關的評價子表,廣泛宣傳和培訓。
(2)、綜合素質評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工作。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評價小組,做好學生及家長的培訓工作,統一思想,保證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綜合素質評定小組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每學期結束時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將評價結果填入《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應由學校評定委員會組織進行,要在學生畢業離校前完成。評定時以學生階段性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為依據,結合學科成績確定學生的評價等級。
1、評價結果的呈現
(1)、等級表達。分為A、B、C、D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2)、質性評語。以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對學生給予一個綜合性的評語。
2、評價結果的運用
(1)、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等,應向學生及家長作出明確的解釋并公示。評定結果只公示“優”等級,其余等級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
(2)、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負責,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更改。
(3)、綜合素質評定的結果為了激勵和提醒學生及家長,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同時也作為學校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7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新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重要樞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的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即“改革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提出了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的“發展性評價”。強調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既要了解學生當前的實際需求,又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發展方向;既要依靠單純的書面測驗,考試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要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尤其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變化與進步等。學校在評價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在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特擬定本試行方案,作為開展小學生發展性評價的研究與指導性意見。同時,希望全體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注意情況的分析和整理,并對本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本方案逐步完善。
學生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進展與行為變化的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為了使各科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以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也為了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以改進缺點,發揚優點,使自己在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特擬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日常評價和學生的成長記錄為基礎,力求內容全面、客觀,程序科學、規范,關注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建立科學的小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通過評價,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教學預定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二、評價目的:
小學生發展性評價既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
三、基本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評價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過程性原則。評價要關注學生成長歷程,把日常評價、成長記錄與學科模塊測試結合起來,把紙筆測試與平時作業、課堂表現、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實驗操作等結合起來,實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三)激勵性原則。評價要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肯定成績、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使學生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從而使評價成為一種激勵學生不斷發展的動力。
(四)科學性原則。評價要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努力獲取學生的全面信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及特長發展,擴大評價的涵蓋面。
(五)互動性原則。評價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交流互動,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參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
(一)評價內容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項內容。
1、基礎性發展目標主要有: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愿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
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
(1)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家鄉、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主動維護民族團結,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行為習慣。
(2)學習愿望和能力:具有主動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夠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結合所學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3)交流與合作:能夠主動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各項文體及社會實踐活動,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并學會尊重和理解對方。
(4)個性與情感:能夠注重情感體驗,逐步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對生活、學習有積極的情感體驗,能積極樂觀地對待困難,逐步養成勤奮、自律、寬容、自強的個性品質。
(5)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初步的創新能力(包括;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三個方面)和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動參與教學環境,養成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具有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學會質疑、調查和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6)運動與健康:熱愛體育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擁有健康的體魄。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我保護意識。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審美與表現:擁有健康的審美世界,學會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積極參加各項藝術活動,能用適當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或有一項藝術特長。
2、學科學習目標
學科學習目標即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列出的學習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
(二)評價標準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主要指基礎性發展評價標準。
1、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方面的評定,凡符合基本標準者,可評為合格。凡有突出問題,不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基本標準,可暫不評定等級,但要將突出問題如實記載。
在關心集體、愛護國家和集體財產、保護環境、參加公益活動方面有突出表現并得到省、市、縣(區)有關部門嘉獎的,將具體內容填寫在相應評價項目的“突出表現”欄中。
2、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的評定等級分A、B、C、D四級。
凡符合標準并有突出表現,且有詳細、明確證據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經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確認,可評定為A;凡符合基本標準者,可評定為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評定為D。
凡評定為A等級的學生,必須有突出表現的有效記載,否則,視為無效。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學習能力方面評定為A:學習主動、積極,各科成績一貫優秀;小創造、小發明經過專業評價機構認證或者在省、市組織的相關活動中獲獎;在市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論文、文學藝術作品;在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競賽活動中獲得等級獎等。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方面評定為A:在校內外大型體育、文藝活動中有突出表現;身體素質《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到優秀等級;省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相關部門組織被認可的體育比賽的前十名獲獎者,音樂、美術等比賽獲三等獎以上(含集體項目);市教育行政門組織的體育比賽的前六名獲獎者和各項音樂、美術等比賽中獲二等獎以上獲得者(含集體項目)。
五、評價的具體措施:
小學生發展性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兩大部份。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評價,并通過評價來影響學習過程。它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上的評價,因而它具有評價的差異性、針對性和即時性,它能及時地給學生提出改進的建議和發展方向。形成性評價主要采用幾種形式:①單元學習效果測試評價;②表現性評價;③即時性評價;④檔案袋記錄。
1、單元學習效果測試評價
單元測試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緊扣本單元學習內容,主要考察對本單元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測試形成要多種多樣,富有趣味性。可以用書面方式檢測也可以用實踐活動檢測。測試形式可開卷也可閉卷。
2、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包括對課題或實踐活動方案設計和組織實施的評價;對實驗操作的評價;對藝術、科技作品的設計及活動展示的評價。這一評價形式可比較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活動設計能力,活動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課堂觀察中的即時評價
通過課堂觀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積極反饋,給學生以鼓勵、指導和調整。教師可根據需要,關注學生突出的一、二個方面作出相應的評價記錄。這種評價可根據需要一天一次,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評價次數因人而異,不是整齊劃一的。
課堂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學習興趣,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學習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方法的獨特性,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想像的豐富性;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課堂評價的要素不是固定不變的,這里列舉的“要素”只對教師和學生起一個導向、參考作用。
4、檔案袋記錄
通過收集反映學生發展變化的資料來表現學生成長的軌跡,學生、教師、家長對檔案袋記錄的內容取舍都有參與權,但以學生的意見為主。
學習評價中檔案袋的基本內容如下:
(1)一年級新生學前情況調查表;(2)語文學科評價報告;(3)數學學科評價報告;(4)學生興趣特長發展表;(5)考試試卷;(6)其它(如同學贈言,家長、教師寄語、作業評語、學期評語、自己愿意保留的作業、獲獎證書等等)
5、其它形式的評價
(1)完成作業情況評價。在作業過程中,可實施由學生“自定目標、自我評價”的“雙自”評價方法,也可實施小組互評、教師建議,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以評星和鼓勵性語言結合起來)。這種評價對學生有一種自我約束和對作業正確與否的自我判斷,這也可以讓教師比較好地觀察到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理解程度和學生看待自我的客觀性與自信度。
(2)小組評價。這一評價形式多用于對學生“作品”的欣賞和交流。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認真地分析“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聽取他人觀點,欣賞他人的作品和觀點,學會吸收他人有益的建議并改進自己的作品。
(二)階段性評價
階段性評價是一種總結性評價。一般在學期或學年進行,對學生的學期或學年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是一種注重學生自我發展的評價。階段性評價一般由期末考試和實踐檢查兩部份構成。
(1)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基礎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較復雜的問題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求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策略的發散性和求異性;想力豐富程度。
檢測形式可分為閉卷和開卷兩種:通常情況下,語文、數學、英語閉卷,思品與生活、科學等開卷。
(2)實踐檢測
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科學、英語等學科既有書面檢測,又有實踐檢測,其余學科只進行實踐檢測。
實踐檢測的內容和形式,根據學科的不同可以有所區別,但是應力求豐富多彩而又切合學生實際,主要有:探究性學習,調查訪問,生產勞動,實際操作,信息收集和整理,社區服務等。
●語文可以有口語交際,朗讀,參觀,訪問,開展社會調查,開故事會,演課本劇,演講比賽,辦手抄報等。
●數學可以有計算,動手操作,調查統計,參觀訪問,測量,設計制作等。
●英語可以有唱英語歌,簡單的英語會話,編演英語小品等。
●科學可以有實驗操作,實際觀察,科學試驗,社會調查,科技制作等。
●品德與生活可以有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
●音樂可以有唱歌,樂器演奏,打節奏或進行指揮,欣賞樂曲等。
●美術可以有作畫,雕刻,剪紙,捏象皮泥,名畫欣賞,寫生等。
●體育主要是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
(三)階段性(期末)綜合評價實施要點
1、形成性評價由學校、教師自行組織,將平時的學習表現,單元學習效果測試,課堂評價、作業情況等有所側重地進行匯總;再和期末檢測進行綜合,做出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綜合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學期測試的成績的權重以1:4為宜。
2、期末考試按照區教研室統一命題,學校統一組織并進行期末考試成績質量分析,便于對教學質量的掌握和監控。
3、分值計算。
(1)學生階段性(期末)綜合評價得分=期末檢測得分×80%+學期形成性評價得分×20%
(2)期末檢測得分=期末考試分數×80%+實踐檢測分數×20%
(3)學期形成性評價分數=單元學習效果測試+課堂評價+作業情況(形成性評價項目和內容可根據學校、學生情況自主確定,綜合評價按照多數的原則進行綜合)。
4、結果呈現。總評結果的呈現,可以有兩種形式:學業成績和綜合評語。
(1)學業成績。學業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實踐創新,均可用五星制五等級(90分以上為五顆星,80-90分為四顆星,70-80分為三顆星,60-70分為二顆星,60分以下為一顆星)來反映其發展水平。評定情感態度的依據主要是學習表現,評定知識技能的依據主要是單元測試和期末檢測,評定實踐創新的依據主要是實踐活動。學業成績可以先由學生自評,然后互評,最后由教師綜合評定。
(2)綜合評語。綜合性評語應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評語,既要充分肯定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盡量發現其閃光之處,也要指出其成長過程中的不足,并指明努力的方向。肯定進步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就學生個人進行縱向比較,不宜作橫向比較,不在班上排名。指出不足,應用激勵性語言表述,把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融合起來,如說,今后如何如何,就會怎樣怎樣;要是能怎么怎么,那就更好了,等等。評語中既有對客現事實的陳述,又不乏主觀情感的自然流露,讓人民教師對學生的深切關愛,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躍然紙上。
六、評價結果
(一)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給予客觀、公正的整體描述。評語應在教師對搜集到的學生資料進行分析并與同學、家長、交流和溝通的基礎上產生。評語應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注意積極鼓勵,正面肯定成績為主。
評價等級分為A、B、C、D、E五級,依次對應優秀、良好、中等、一般、不合,描述小學生綜合素質不同方面的發展狀況。對學生某一方面表現評價為“不合格”時,應極其慎重。
(二)小學生畢業標準由小學生畢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兩部分組成。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及格以上和綜合素質評價一般以上,準予畢業。
小學生升入初中時,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作為重要依據之一。小學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單和成長手冊應一并裝入學生個人檔案帶到初中。
七、評價的組織實施
(一)建立組織機構。學部成立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作為本部評價工作的領導和仲裁機構。委員會由學部領導、教師代表和學生家長代表組成,一般為7—9人,在本校公示后報本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每班都要成立班級評價小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每個小組成員5—7人,由班主任擔任組長。
(二)建立公示制度。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方法、程序及評價結果的使用等,應向學生及家長做出明確的解釋并公示。學校評價工作委員會對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負責。
(三)建立申訴和舉報制度。對評價的結論,如果班級評價小組成員之間存在分歧,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做出結論;對于原則性的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價委員會,經過廣泛和深入調查和討論后做出決定。
(四)學生、家長和教師對評價過程中的違紀行為,可向學部評價工作委員會舉報和投訴,學部評價工作委員會負責調查和處理。對評價工作委員會答復或處理不滿意的,可向學校行政部門反映。學部評價工作委員會和學校行政部門應詳細記錄各項舉報、申訴、查處過程及結果。
(五)建立誠信制度。對參加評價工作的人員建立信用記錄,如果在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應在相應當事人的信用記錄中予以記載,取消其參與評價工作資格并給予相應的處罰。
(六)建立監控制度。學部評價工作委員會應組織人員對評價工作不定期進行過程監控和質量評估,全面了解評價工作的有關信息,及時糾正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革建議。評價工作結束后,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在各班按照一定的比例抽樣并對評價結果進行核實,尤其是對獲得“優秀”等級學生的狀況進行復核。
【方案B】
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目標
通過實施新的評價方法,貫徹新課改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注意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成長,正確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2、自主性原則。
要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調整的功能,使評價客觀、全面,既得到同學、教師、家長和社會等的認同,又能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3、綜合性原則。評價的內容,既要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身心健康、審美情趣等基本素質的評價。在學習能力方面,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評價,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
4、多樣化原則。評價的方式力求多樣化,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課內評與課外評相結合。
5、多元化原則。評價的主體要做到多元化,建立學生、老師、家長、社會等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評價主體,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饋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成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6、激勵性原則。評價的行為要以鼓勵性為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促進學生樹立學習、做人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評價內容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包括“思想品德水平”、“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科成績“、”身體健康水平”、“勞動技能水平”、“個性發展水平”等五個維度,各維度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又分為內容要素、等級評定等。(略)
四、評價方法和要求
(一)評價方法
1、改革評價方式,擴大參評主體。
(1)、評價方式:①、階段評價,班級周評“小標兵”和學校德育處主題活動月的“星級學生”評價;②、綜合評價,期末在周評小標兵和月評“星級學生”的基礎上實施總評;③、“新三好學生”的評選。
(2)、擴大參與評價的主體,具體分為: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或社區參評、班主任和學校少先隊總評等五個方面。
2.學生自評。學生根據自己平時表現,依據綜合素質評價各維度要求,在提供相關實證材料的基礎上,確定自評等級。
3.學生互評。周一班會或其它時間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組織學生,首先分小組評價,評價小組由組長負責,小組內首先是學生自評,然后互相評價,討論確定互評等級,組內依據自評和互評結果推舉出本組“小標兵”。評價時,學生可在綜合素質的五個維度中的相關單項評價欄內,分別用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四個等級呈現。
4.班級評價。班會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基礎上,由小組組長匯報本組評價結果,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再匯聚學生互評意見,綜合學生日常表現和家長評價,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和大家一起推出一周的班級“小標兵”。
5、家長參評或社區代表點評。班主任老師在周五將周評班級“小標兵”表下發給學生,由學生帶回家,父母在表內“家長評價”一欄填上評價意見,周一學生將評價表帶回學校反饋給班主任老師,做為總評積累,讓學生獲得激勵。
6、月主題活動評價“星級學生”,由各班主任依據班級周評資料,組織本班學生討論,充分征求學生意見,再向學校少先隊推舉出本班當月的校級“星級學生”,學校少先大隊、德育處以及班主任共審核通過,周一學校升旗儀式上集中表彰,并由班主任將結果記入學生素質教育發展手冊,做為期末總評和評價“新三好”的重要依據。
7、“新三好學生”的評選必須由學生自己報名,其具體條件為:首先,在校學生每學期中學生各科成績不低于優秀等級,參加公益活動每學期不少于3次;其次,參評學生必須有家庭對其表現行為的“良好”以上的評價;同時,參評學生在本學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等級必須在“良好”以上。
(二)評價要求
1、評價次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如實填寫,不得敷衍應付。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終結評價為主,在學年末進行。周評班級“小標兵”,月評校級“星級學生”與期末綜合評價相結合,周評班級“小標兵”和月評校級“星級學生”是期末評價的依據。
2、評價結果。從評價維度所包含的要素及其關鍵表現入手,通過整體判斷對各維度給出恰當等級,以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次呈現,每周班級評價“小標兵”時,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分別對照各項評價標準,客觀、公正地給出等次評價;期末在綜合項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總評等次;評價均以星級形式呈現,個人自評、班級小組互評、家長或社區參評、班主任點評等,均在相對應的項目欄內標出“★”,其中,家長參評與班主任評價除了用星星符號代替外,還要在最下面欄目內寫上精當評語。
3、班主任或學校評價。有針對性的填寫概括性與描述性評語,客觀填寫評定意見。
總之,要確實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不同層面,不同時段,不同參與主體的評價,使學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8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推進中小學評價和考試制度改革,建立具有我校特點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指導中小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xx】8號)、《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xx】26號)、《教育部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初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基【20xx】2號)和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全省中小學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規范辦學行為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及天長市教育局關于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有關要求,結合我校教育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引導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中小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小學生畢業標準要求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價應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個性特長六個維度,共十二個評價要素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從而推動我市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和辦學行為的進一步規范。
二、基本原則
汊南小學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堅持如下基本原則:
1.發展性原則。評價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和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評價的制度、標準、內容、方法等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利于激勵學生發展。
2.激勵性原則。評價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及時給以鼓勵和肯定,使之強化,重視培養學生自信心,注意激勵學生。
3.差異性原則。評價既要體現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又要關注學生個體間差異和個性特長的發展需求,充分體現評價對象的個體差異。
4.科學性原則。積極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注重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共性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力求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公正、公開,努力提高評價工作的專業化水平,保證評價工作的質量。
5.參與性原則。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要尊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評價活動變成被評價者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三、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內容和標準
1.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關于“對學生評價的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礎教育工作分類推進與評估指導意見》中關于“形成學生學業質量定期抽樣監測的制度”精神,確定我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分為基礎性發展目標、學科學習目標和個性特長發展目標三個方面,具體分為道德品質 、學習成績與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9
一、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分低、中、高三個年段。考試總分各年級均為100分,其中口語部分(低年級含寫字習慣)20--30分,筆試部分70-80分。口試部分可以安排在筆試即期末(中)考試前一個月內進行。具體評價辦法如下:
(一)低年級
口試(20分)
1、朗讀(10分)
內容:教材選用的朗讀課文。方式:測試者任意抽取1-2篇課文進行朗讀。
2、背誦(10分)
內容:背誦課文指定段落;背誦《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前30首。
方式:測試者任意抽取2-3篇(段)進行背誦。
寫字習慣(10分)
內容:“三姿”及書寫。
方式:抄寫生字表或簡短的課文,分坐姿、握筆姿勢、握筆距離三項現場打分。
筆試(70分):
1、聽力(10分)
包括字、詞、句,以及簡單短文中基本問題的回答等內容。
2、基礎知識(60分)
字、詞、句、拼音、積累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中年級
口試(30分):
1、朗讀(10分)
內容:從課外選定的美文。
方式:在選定的美文中由測試者任意抽取1篇準備10分鐘后朗讀。
2、背誦(10分)
內容: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相關段落和語文天地中積累的內容;背誦《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后40首。
方式:測試者任意抽取2-3篇(段)進行背誦。
3、口語交際(10分)
口試部分命題應立足生活,貼近教材,貼近學生。可依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內容及方式包括:
(1)復述課文或講故事等;
(2)分角色表演課文中的對話;
(3)情景命題對話。小組形式(2人以上)抽簽決定情景命題對話。此類合作完成題目相當豐富,如合演課本劇、指定的童話劇等。小組合作完成的題目,由學生在考前抽簽,小組由各自抽的簽兒組成。學生抽簽后合作編排,設計服裝、道具、臺詞、曲子,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筆試(70分):
筆試部分題目應注意整合多方面內容,貼近教材,貼近生活,關注基礎知識與技能,關注學生興趣,讓命題既扎扎實實又生動活潑。
筆試共分四大部分:聽力(5分);基礎知識(20分);閱讀(20分),其中課內閱讀的比重略大于課外閱讀;習作(25分),含卷面書寫3分。
(三)高年級
口試(20分):
1、背誦(10分)
內容:(1)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相關段落和語文天地中積累的內容;(2)課外積累的優美段落。
方式:(1)測試者任意抽取2-3篇(段)進行背誦。(2)學生提供自己積累本中的10-20篇段落,由測試者抽取1-2段當場背誦。
2、口語交際(10分)
可從以下題目選取內容及方式:
(1)課本劇或自編短劇;
(2)講述名著故事。在每學期學校規定的課標必讀名著推薦書目中,選取典型內容,制作成紙簽,學生抽簽并稍作準備講述故事。
(3)課外閱讀表達。提供課外閱讀文章,學生快速瀏覽、默讀,然后回答文后問題。問題設計要能夠考察學生閱讀后的獨特感受以及獨立思考之后的價值判斷。
筆試(80分):
筆試共三大部分:基礎知識(20分);閱讀(30分),其中課外閱讀的比重大于課內閱讀;習作(30分),其中含卷面書寫3分。
二、形成性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在做好終結性評價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加強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可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語文評價還應突出評價的反饋調節與激勵功能。學生的日常表現,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對于每個學生課堂學習中聽、說、讀、寫、習方面情感、態度等難以進行量化測量的內容,教師通過課堂觀察、課后訪談、問卷調查、作業分析等形式進行描述性記錄評價;班級內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科實踐、競賽評比活動(手抄報評比、作業展評、故事會、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采用獎勵小紅旗、小紅花、星級評比等評價激勵措施;還要重視考查學生參與校內和校外語文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如在報刊上發表習作、參加校內外舉行的.語文實踐活動,以及其他語文性質的合作實踐活動,培養其積極性、參與度、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語文綜合素養。
形成性評價方式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中,以自我評價為主,使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要加強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多向交往、互動、溝通、交流,尤其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和學生共同做好成長記錄,逐步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檔案。形成性評價的工具和方法應該體現多樣化。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設計出個性化的評價工具,合理選擇評價方法,策劃評價活動。
形成性評價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動態性和形成性。切實發揮好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質性評價的優勢,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力爭使每位學生健康發展。
三、組織實施
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管理工作以學校為主開展。各學校按照評價的具體操作辦法,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進行全方位、多元化評價。
教育教學研究部門通過調研指導、檢查、研討、開展活動、抽測等形式,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工作進行指導管理。
四、有關要求
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突破了傳統的評價模式,是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學校和教師要轉變教育評價觀念,摒棄傳統的阻礙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的評價思想,勇于開拓創新,切實推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
學校在評價管理中,要積極推行,追求實效,做到周密部署、定期檢查、定期研究,防止評價項目和內容流于形式。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發展完善考試評價辦法。
充分發揮考試與評價的教育功能。要通過考試改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通過考試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和發展。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0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素質教育,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根據市教體局和學區的要求,我校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實施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堅持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以學校評價為主體,以專業支撐與制度建設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注重過程培養和過程評價,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推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二、評價目的
1、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方案》,強化素質教育,把小學課程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2、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反映小學學生的發展狀況,改變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做法,堅決克服唯分數論的頑瘴痼疾。
3、在實踐中探索和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建立健全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形成素質教育實施與保障的長效機制。
4、通過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面向全體師生、家長和社會進一步倡導素質教育,宣傳基礎教育課改實驗,促進全社會教育觀念的更新。
三、評價原則
1、服務育人原則。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對學生發展的正向激勵和引導作用,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育人工作實現有機結合,發揮評價對小學學校育人工作的統領和服務作用。引導學生關注個人成長過程,不斷發現、發展自己的潛能優勢,不斷進步。
2、民主公開原則。堅持“誰了解、誰評價”“誰評價、誰負責”,保證評價主體在充分了解每一位被評價對象的基礎上開展評價工作。嚴格規范評價程序,強化監督管理,確保評價過程公開透明,保障評價結果客觀公正、公平公開,保障學生、家長知情權。
3、簡便易行原則。在保證評價內容全面的基礎上,提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和核心素養提升的關鍵要素,制定要素評價標準,進行重點評價。進一步優化評價流程,改進評價方式方法,借助信息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減輕評價負擔,提高可操作性。
四、評價主體
包括學生本人、本班同學、本班任課教師、班主任、家長。
五、評價內容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創新實踐五個方面進行。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學生在愛黨愛國、理想信念、誠實守信、仁愛友善、責任義務、遵紀守法、行為習慣等思想素質與品德發展方面的表現。
其中德育教育包括: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品德教育,課程教育等。參與少先隊隊活動、社團活動、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
開設的課程包括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少先隊課程等。
節日類課程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慶日:勞動節、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植樹節等。紀念日:國家公祭日、學雷鋒日、母親節等。主題教育日:禁毒日、安全教育日、入隊儀式。
2、學業水平。主要考察學生各門課程、節會課程知識的掌握、應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方法、深層次思維)及獲得的標志性成果等。重點是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修習情況,包括學習品質、學習成績、研究性學習經歷等。
開設的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科學、綜合實踐、音樂、體育、美術、傳統文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體育鍛煉習慣、身體機能、運動技能和心理素質、安全素質等。重點是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體育運動特長項目,參加體育運動的效果和成果,以及健康生活養成方式、人際交往、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表現、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和相關技能等。
開設的課程包括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節會主要指學校每學期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節等。
4、藝術素養。主要考察學生對藝術的審美感受、理解、鑒賞和表現的能力。重點是在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興趣特長和藝術素養,參加藝術類活動的經歷和標志性成果等。
開設的課程包括音樂、美術、書法。
主要指學校每學期組織的藝術節、文藝匯演等。 5、創新實踐。主要考察學生在學校生活(課程教育、節會活動、2+1+X教育中X:三項勞動技能教育)和社會生活中勞動實踐、動手操作、體驗經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重點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修習情況、生活技能、研學旅行、考察探究、職業體驗、設計制作、軍訓等實踐活動的經歷、培養的能力。探索建立勞動教育清單制度,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加強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的評價。
開設的課程包括信息技術、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
三項勞動技能主要是根據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勞動技能。節會主要指學校每學期組織的科技節、植樹節、勞動節以及各類主題實踐活動等。
六、評價方式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包括主觀評價、客觀評價和底線評價。七、評價的具體實施
綜合素質評價積分核算實行百分制,主觀性評價10%(10分),客觀性評價90%(90分),底線評價實行一票否決。
(一)主觀評價10分
主觀評價采用評語、量表兩種評價方式。 1、評語評價
主要指學生本人以及教師、家長等對學生成長情況進行描述。評語評價在每學期末進行,反映學生一學期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評語評價不計入學生的評價成績。評價流程一般包括:
(1)自我評價。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生用寫實性語言陳述、記錄本人綜合素質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并以典型事例支撐。一二年級可由學生敘述家長代為填寫,其他年級學生自己填寫(見附件4和壽光市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檔案)
(2)同學評價。教師組織學生采取小組評價的形式,依據學生在班級中的日常表現,經過充分討論,用正向語言對學生五個維度的主要優點、努力方向等進行描述。本評價主要由小組長填寫。一二年級不填寫。(同學評價表見附件4和壽光市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檔案)
(3)教師評價。學生成長導師或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學生成長情況的基礎上,圍繞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分析記錄學生發展的信息,力求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總體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并指出努力和改進方向。教師評價要以平等、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真實反映學生的變化;
要突出正面引導,鼓勵學生不斷進步。本評語由班主任進行撰寫。(見附件4和壽光市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檔案)
(4)家長評價。家長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內容,根據子女在家在校的表現以及成長變化情況撰寫評語。家長評語主要用于引導家長更深入參與學生成長,并為教師指導學生成長提供參考依據。學校要在家長撰寫評語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家長評價表見附件4和壽光市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檔案)
2、主觀性量表評價
(1)學校制定的評價量表,分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創新實踐五個緯度。(主觀評價量表見附件5和壽光市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檔案)
(2)量表評價采用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和班主任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學生主觀評價量表的具體指標通過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來呈現。每學期進行一次,期末考試前后完成。評價量表由學校統一制定,填寫到學校制定的電子表格中,統一組織學生、教師通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表格來完成。其中教師評價中的道德品質由道德與法治教師、班主任填寫;學業水平由全部考試科目教師填寫;身心健康和藝術素養部分由音體美心理健康老師填寫;創新實踐由信息技術教師、實踐課教師、勞動課教師、科學教師填寫。五個維度,一二年級無小組評價,其他年級小組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結果=小組互評(占20%)+教師評級(占30%)+班主任評價(占50%)
(二)客觀評價(90分)
主要圍繞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對學生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修習情況,以及參加各級、各類節會活動取得的標志性成果等可測量、可量化的內容進行評價。每一項評價內容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及參與質量兩個方面均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采用學分制呈現,并確保必要的區分度。客觀評價主要包括寫實性記錄評價、測試成績和標志性成果三部分。
記分辦法:寫實性記錄占比16%,測試成績占比44%,標志性成果占比30%。
寫實性記錄評價主體:學生本人和班級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組長測試成績評價主體:班主任、各任科教師標志性成果統計責任主體:各班班主任1、思想品德
采用寫實性記錄評價(8分)和標志性成果評價(10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1)寫實性記錄評價
寫實性記錄主要記錄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日常表現(參照第五部分評價內容中的思想品德部分),各班要根據學校制定的《寫實性記錄評價內容標準》(見附件6)制定本班的寫實性記錄記分細則。寫實性記錄由組長和班主任填寫,班內設置專用周積笑臉榜,小組長根據笑臉的獲得,填寫在周記錄表中。由本組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每周進行簽字確認,每月一統計,然后留檔保存,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匯總,由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簽字公示后,班主任將成績填寫到學校電子統計表中。(寫實性記錄周表、月匯總表、學期匯總表見附件7)
(2)標志性成果評價
標志性成果根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進行認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見附件8),由班主任進行匯總,·依據學生提供的獲獎證書、榮譽證書、成果證明、各種表彰文件等為準。班主任每學期末將標志性成果放到學生成長檔案中存檔。
(3)評價人員職責
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記錄日常寫實性記錄并簽字確認。
班主任負責調度學生的寫實性記錄及周記錄、月統計和學期匯總評價工作。
2、學業水平
采用寫實性記錄(5分)、測試成績(8分)和標志性成果(5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1)寫實性記錄
(2)寫實性記錄主要記錄學生在學業水平方面的日常表現(參照第五部分評價內容中的學業水平部分),各班要根據學校制定的《寫實性記錄評價內容標準》(見附件6)制定本班的寫實性記錄記分細則。寫實性記錄由組長和班主任填寫,班內設置專用周積笑臉榜,小組長根據每個笑臉的獲得,填寫在周記錄表中。由本組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每周進行簽字確認,每月一統計,然后留檔保存,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匯總,由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簽字公示后,班主任將成績填寫到學校電子統計表中。(寫實性記錄周表、月匯總表、學期匯總表見附件7)
(2)測試成績
主要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隨期中和期末測試一起)的測試成績。其中國家和地方課程以市教科研中心組織的期末檢測成績為準,地方課程(包括環境教育、傳統文化)由本學科任科教師自主命題進行檢測。
測試成績由班主任根據期末成績將學生各科成績按照A(15%)、B(20%)、C(30%)、D(20%))、E(15%)五個等級計入客觀性評價中。(測試成績匯總公示表見附件9)
(3)標志性成果
標志性成果根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進行認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見附件8),由班主任進行匯總,依據學生提供的獲獎證書、
榮譽證書、成果證明、各種表彰文件等為準。班主任每學期末將標志性成果放到學生成長檔案中存檔。
(4)評價人員職責
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記錄日常寫實性記錄并簽字確認。
教導處及傳統文化、環境教育任課老師負責提供本學科的測試成績。
班主任負責調度學生的寫實性記錄及周記錄、月統計和學期匯總評價工作。
3、身心健康
采用寫實性記錄(1分)、測試成績(12分)和標志性成果(5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1)寫實性記錄
主要記錄學生在身心健康方面的日常表現(參照第五部分評價內容中的身心健康部分),各班要根據學校制定的《寫實性記錄評價內容標準》(見附件6)制定本班的寫實性記錄記分細則。寫實性記錄由組長和班主任填寫,班內設置專用周積笑臉榜,小組長根據每個笑臉的獲得,填寫在周記錄表中。由本組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每周進行簽字確認,每月一統計,然后留檔保存,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匯總,由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簽字公示后,班主任將成績填寫到學校電子統計表中。(寫實性記錄周表、月匯總表、學期匯總表見附件7)
測試成績
包括學校每學期組織的學生體質測試結果(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占40%)。體育考試考試成績(占20%)、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考試成績(占20%)、安全教育測試成績(占20%)。學生體質測試、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由本學科老師自主命題完成測試。若因特殊原因教體局或者學區未組織體育考試,將該緯度所占分值并入學校組織學生體質測試。
測試成績由體育老師在每學期的最后一個月完成對學生的測試,根據學生個人測試成績(百分制)填入學生的評價量表中。測試成績表交班主任。最后由班主任統一上交。(測試成績匯總公示表見附件9)
(3)標志性成果
標志性成果根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進行認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見附件8),由班主任進行匯總,依據學生提供的獲獎證書、榮譽證書、成果證明、各種表彰文件等為準。班主任每學期末將標志性成果放到學生成長檔案中。
(4)評價人員職責
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記錄日常寫實性記錄并簽字確認。
教導處及體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任課老師負責提供本科目的測試成績。
班主任負責調度學生的寫實性記錄及周記錄、月統計和學期匯總評價工作。
4、藝術素養
采用寫實性記錄(1分)、測試成績(12分)和標志性成果(5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1)寫實性記錄
主要記錄學生在藝術素養緯度的日常表現(參照第五部分評價內容中的藝術素養部分),各班要根據學校制定的《寫實性記錄評價內容標準》(見附件6)制定本班的寫實性記錄記分細則。寫實性記錄由組長和班主任填寫,班內設置專用周積笑臉榜,小組長根據每個笑臉的獲得,填寫在周記錄表中。由本組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每周進行簽字確認,每月一統計,然后留檔保存,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匯總,由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簽字公示后,班主任將成績填寫到學校電子統計表中。(寫實性記錄周表、月匯總表、學期匯總表見附件7)
測試成績
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考試成績和音樂、美術(含書法)技能測試成績。音樂、美術(含書法)技能測試成績由各任課老師統一組織命題測試后提供。
藝術素養成績=音樂(占50%)+美術(占50%)。
音樂成績=音樂檢測成績(50%)+音樂技能成績(50%);
美術成績=美術檢測成績(50%)+美術技能成績(30%)+書法技能成績(20%)。
若因特殊原因未組織音樂和美術考試,則將該緯度所占分值并入學校組織學生技能測試。
測試成績由相關老師在每學期的最后一個月完成對學生的測試,將本科測試成績上報給班主任,班主任將各科成績相加得出總分,填寫到評價量表中。(測試成績匯總公示表見附件9)
(3)標志性成果
標志性成果根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進行認定(標志性成果認定辦法見附件8),由班主任進行匯總,依據學生提供的獲獎證書、榮譽證書、成果證明、各種表彰文件等為準。班主任每學期末將標志性成果放入學生成長檔案中。
(4)評價人員職責
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記錄日常寫實性記錄并簽字確認。
教導處及音樂、美術和書法任課老師負責提供本科目的測試成績。
班主任負責調度學生的寫實性記錄及周記錄、月統計和學期匯總評價工作。
5、創新實踐
采用寫實性記錄(1分)、測試成績(12分)、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和標志性成果(5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1)寫實性記錄
主要記錄學生在創新實踐緯度的日常表現(參照第五部分評價內容中的創新實踐部分),各班要根據學校制定的《寫實性記錄評價內容標準》(見附件6)制定本班的寫實性記錄記分細則。寫實性記錄由組長和班主任填寫,班內設置專用周積笑臉榜,小組長根據每個笑臉的獲得,填寫在周記錄表中。由本組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長每周進行簽字確認,每月一統計,然后留檔保存,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匯總,由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簽字公示后,班主任將成績填寫到學校電子統計表中。(寫實性記錄周表、月匯總表、學期匯總表見附件7)
八、評價結果的匯總呈現及使用
1、學期綜合素質等級的認定辦法。
每學期末,通過電子表格計分表將學生的主觀評價、客觀評價等各項成績進行匯總,得出本學期該學生的綜合素質等級。各等級比例實行總量控制,其中A(優秀)等級比例不超過30%,B(良好)等級比例不超過50%,其余為C(合格)等級,嚴格控制D(待合格)等級人數,D等級評定實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一票否決制度,除嚴重違紀學生(觸犯學校規定底線標準)外一般不予評定。
2、畢業綜合素質等級的等級認定辦法。
(1)畢業綜合素質等級的等級計算公式。
N=Yn1*5%+Yn2*5%+En1*5%+En2*5%+San1*5%+San2*5%+Sin1*10%+Sin2*10%+Wn1*10%+Wn2*10%+Ln1*15%+Ln2*15% N代表畢業綜合素質等級,n1、n2分別代表上、下兩個學期的等級,Y、E、Sa、Si、W、L分別代表一、二、三、四、五、六,六個年級。
(2)畢業綜合素質等級比例的確定。
參照綜合素質評價的有關規定,在評價時各等級比例實行總量控制,A(優秀)等級比例30%,B(良好)等級比例50%,其余為C(合格)等級,D(待合格)等級評定實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一票否決制度,除嚴重違紀學生(觸犯學校規定底線標準)外一般不予評定。
(3)綜合性評語。
除畢業生綜合素質等級外,班主任老師還要依據學期評價結果、綜合榮譽等,給畢業生撰寫畢業評語。對學生在校六年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整體描述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
(4)畢業綜合素質等級的確認、審核、公示、上報。 ①結果匯總。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員通過電子表格匯總表對學生小學階段各學期的評價等級進行匯總、確定等級。學生12個“學期評價”結果優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2分,根據一年級按10%,二年級按10%,三年級按10%,四年級按20%,五年級按20%,六年級按30%的原則,計算出畢業總分值,確定出學生的畢業等級。
②公示、確認結果。將評價認定結果通知學生本人,在班級、校內以及學校網站予以公示,公示期5天。學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確認單》上簽字。班級認定小組填寫《班級綜合素質評價確認單》。
③班級認定小組進行復審。公示期間,學生和家長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書面向班級評價小組提出申請,班級評價小組核實后進行復議,并將相關確認單、復議情況提交學校評價委員會。
④學校復審。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審核《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確認單》、《班級綜合素質評價確認單》;填寫《小學學校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匯總表》,對各班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認定情況、復議情況進行審核,確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對審核結果有變動的進行重新公示。
⑤公布確認結果。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以文件形式公布已經確認的評價認定結果,打印匯總表。
⑥審核上報。將審核后的認定結果確認單、匯總表進行膠裝后上報教育學區。
3、結果使用。
1、作為指導學生成長的依據。
學校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冊和學生成長檔案袋,記錄冊和檔案袋。
學生成長記錄冊主要記錄學生基本信息、寫實記錄、評語、評價結果等;寫實記錄主要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客觀記錄能集中反映自身綜合素質發展過程與結果的關鍵事件和重要活動,包括時間、地點、事件始末、事件內容或活動過程、感悟等。學校、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冊,通過組織學生展示交流,反思總結,對學生成長過程進行科學分析,充分發揮評價過程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健康、多樣發展。
學生成長檔案袋用于存放學生成長記錄冊、典型材料、標志性成果等。典型材料包括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報告、活動作品以及各類標志性成果等。
2、作為家長把握學生發展情況的依據。
學校每學期末向每名學生、家長提供《壽光市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檔案》,內容包含學生在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創新實踐五個緯度的發展情況及綜合素質評價等級。
3、為初中學校提供參考。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畢業評價等級為就讀的初中學校提供參考依據,有利于在初中階段教師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減少磨合時間,做到因材施教。
九、特殊學生管理
殘疾學生:某一維度無法評價時,持殘疾證或縣級以上醫院證明,該維度直接評價為B等。
轉學學生:從轉學日起開始參加本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原學校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帶入到現學校,根據情況折合積分。兩者結合,作為該生的評價成績。原學校無綜合素質評價,則根據該生在現學校的具體時間段內的成績的平均成績作為缺失部分的成績計分。
休復學學生:根據學生休學前后兩個階段在校期間的綜合素質成績確定。
十、評價保障
1、檔案留存。
為體現評價過程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給畢業綜合素質等級認定積累第一手資料,給每個學生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每月、每學期、每一次評定結束后都將相關資料存入檔案中并安排專人專櫥進行保管。
2、運行機制。
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總體決策與監督者。評價委員會由校長、中層干部、班主任、教師、學生、家委會成員和社會人士組成,全面負責學生素質評價工作,審議通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組織實施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指導班級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對班級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公示,認定解決評價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3、建立綜合素質等級評定的獎勵機制。
學期末,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獎勵機制,對A等指標進行適當調整。
4、建立學校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修訂和審批制度。
學校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經校務委員會、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委員會、教工代表會和家長委員會討論通過后,上報學區審批后實施。
5、建立公示和申訴舉報制度。
學校除了每學期末向學生和家長公示評定結果外,還要公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細則、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組成辦法以及組成人員名單、各班評價小組的組成辦法以及組成人員名單,確保知曉率為百分之百,以便學生、學生家長及社會進行監督。
6、建立綜合素質評價誠信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學校與學校評價委員會組成人員,學校評價委員會與班級評價小組組成人員簽訂誠信協議,建立個人(包括學生)誠信記錄檔案。學校對教師進行誠信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對違反誠信制度,在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暗箱操作、弄虛作假以及重視不夠操作不規范等違規違紀問題,按照上級相關制度和學校的責任追究制度進行責任追究和處罰。
7、加強培訓指導和監管。
我校加強對教師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培訓、指導和監管。加強師生誠信教育,確保評價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
每年新學期第一周對教師、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培訓,著重加強班主任對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和注意事項進行培訓。切實讓教師與學生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方案及評價辦法做到熟知。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相關文章:
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5-14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2-21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1-15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6-11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8-01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6-26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華)06-06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推薦】05-19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薦]02-21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