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 2002-10-14
南京師大附中的老師在喜迎自己學校百年華誕的時候,一直在冷靜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使百年校慶不僅僅是一個熱熱鬧鬧的典禮,怎樣使校慶活動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怎樣使校慶活動成為促使附中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老師們認為,一百年來,南京師大附中以銳意實驗著稱,回顧附中百年教改的歷程,從“六三三”新學制,實驗中國的“學分制”,實驗道爾頓制,文理農科的分科教育的實踐,到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的開發以及必修課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南京師大附中一刻也沒有停止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驗。學校的改革實踐,從一個側面上反映了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軌跡,為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積累了有價值的經驗。當前中國正處于一個教育大變革的時期,國家課程將在課程的目標、課程的結構、課程的管理等方面發生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如果我們能夠利用百年校慶英才聚集的良機,深入研討課程改革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就可以更清醒地認識附中課程改革的歷程,更有成效地投入下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這樣做,正是給百年校慶獻上了一份意義深遠的厚禮。
2002年9月30日,作為南京師大附中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的“高中課程改革與發展論壇”在南京虹橋飯店隆重舉行。教育部的領導,江蘇省和南京市教育領導部門和教科研部門的領導,南京、上海高校以及教育出版社的專家,江蘇省各著名中學的數十位校長以及來自澳大利亞、日本的中學校長,南京師大附中歷任老校長以及部分教師,歷屆校友代表等100余人濟濟一堂,共同研討高中課程的改革與發展,研討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高中處副處長劉月霞在報告中指出,課程改革是全球性的趨勢,它謀求的是課程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統一,是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劉月霞提供的一組調查數據引起全體與會者的關注。根據對10省市的1.4萬名學生,1000名教師,100多名校長的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86%的學生不喜歡以老師教授為主的講課方式;84%的學生作業都為練習性書面作業;85%的學生認為分數不能反映自己的發展狀況;69.4%的學生對學校公布成績感到緊張害怕;62%的學生從沒學過選修課;72%的學生沒有機會或從沒參加實踐活動課。這組調查數據反映了片面追求升學率、阻礙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模式在學生心中投下的濃重陰影,又一次警示我們,現行課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大部分學校的校長和教師都將身心健康、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作為學生發展的三個方面,但統一性的高中課程計劃使得學校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無所作為。醞釀中的高中新課程比現行課程有很大變化,它不僅是教科書的政變,而是教育理念、制度與管理、教師專業發展、教學體系、學校資源利用與開發、學校文化建設的整體變革。
南京師大附中王占寶校長在報告中回顧了南京師大附中課程改革的歷程,附中在課程改革方面的實踐引起與會的教育專家和中外校長的強烈興趣。銳意改革是附中的傳統,一個世紀以來,在課程改革的舞臺上,一直活躍著附中人的身影。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來,附中承擔了國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國家“八五”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將課程設置改革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心環節和突破口,優化學科課程,增設選修課程,強化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課程,實行高中階段必修課分層次教學實驗,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可貴的經驗。國家教委對南京師大附中《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研究與實驗》科研項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專家組的評定意見說:“本課題研究不僅為構建我國升學預備教育類型的同類高中課程結構的改革提供了理論范式,而且對我國21世紀的高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這種課程模式的構建,為學生智慧潛能的發揮,個性品質的發展,以及因材施教等開辟了新的途徑,為豐富和完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效果顯著。”
來自澳大利亞的考菲爾德學校牛頓校長和來自日本的櫻丘高等學校原田校長也都就高中課程改革作了專題報告。牛頓校長說,考菲爾德學校的奮斗目標是培養學生勇于實驗,積極追求的精神。他說,我們在墨爾本有一個環境學基地,現在在南京(與南京師大附中合作)有一個非常好的項目。9年級除了國際交流的項目以外,在墨爾本的學校還有相當多的重新安排的課程,主要核心有英文、科學、數學、體育,還有很多可以選擇的課程。這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研究性的課程,涉及到歷史、地理、個人發展以及宗教教育等等的課程。這些研究性課程大概15人一組,一旦選擇了課題,學生們就要自己想辦法完成。這個研究性課題在南京的學校里體現的非常明顯。原田校長介紹了櫻丘高等學校以“培養生存能力”為重點的活動性課程以及國際交流課程。國外中學的課程改革模式給了與會者很多的啟發。
下午,論壇的嘉賓主持、華東師范大學的崔允⒉┦恐鞒至恕把校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的對話會。參加對話會的有教育部領導、香港華夏基金會代表、專家、大學招辦負責人、中學校長數十人。崔允⒉┦康目場白十分精彩。他說,作為課程改革的前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引導和促進,不是灌輸和訓練,更不是恐嚇。要搞清楚什么是學校。學校是老師和學生這兩種生命體共同成長的地方。學校的使命是什么?是培養人和傳播文化。為了做好培養人和傳播文化的工作,每個學校都應當有自己的教育哲學。課程的功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課程應當與學生的經歷、興趣二合一。要建立新的課程文化,要建立真誠、民主、合作的學校文化。崔允⒉┦砍瀆激情地問,我們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敢不敢作出這樣的承諾---還學生一個燦爛的青春年華?崔允⒉┦康幕埃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專家和中學校長們紛紛發言,闡述自己對課程改革的見解,氣氛十分熱烈。
與此同時,在旁邊的分會場,論壇的嘉賓主持、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兼正在主持“社會發展對中國高中基礎教育的需求”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是南京師大附中歷屆校友代表。劉兼請歷屆校友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結合國際背景,談對課程改革的感受,并針對今后國家高中階段課程改革,在內容、方法、評價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韓德馨院士、陳清如院士等校友代表結合自己在附中求學的感受,強烈呼吁課程改革一定要注重人的發展,注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劉兼表示,校友們的意見很重要,他將向教育部匯報。
與會代表感到興奮和十分贊嘆的是,南京師大附中確實是走在課程改革的前列。例如,在不少學校至今還在為師資、課時、教師精力等方面的困難發愁而無法開設選修課的時候,附中已經在選修課的道路上義無返顧地行進了20年,前后共開設了100多門選修課,目前每個學期開設的選修課都有40余門。選修課成了附中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又如,邀請名人開講座是附中的傳統,早年曾有泰戈爾、惲代英、胡適、陶行知等名人來校講學,近年又有錢理群、王元、楊樂、龔〉戎名學者來校講演。僅2001至2002一年多時間,就有數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來校開講座。繼《在北大聽講座》和《在清華聽講座》之后,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在南京師大附中聽講座》也面市了。這本不平凡的書,也是附中課程改革的一個縮影。在新的歷史時期,南京師大附中的課程改革又有了新的思考,正在進行新一輪面向未來的附中課程改革探索。這次論壇,進一步拓展了附中人的胸襟和眼光,促使他們從全國乃至全球課程改革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學校的課程改革。附中老師意識到,在附中課程改革的道路上,還應當進一步加強理論的研究;在高考壓力的擠壓下,附中人的教育教學價值觀也曾經發生過扭曲和漂移。這些都是附中人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應當警醒的。課程是學校有意識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總和,這種綜合影響只能從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個人發展需要的原則出發,而不能從其他原則出發。因為,一旦我們屈從于世俗的教育教學價值觀,一旦我們把學生的和諧發展拋在腦后,我們就再也不配做一個教育工作者
[學校在課程改革與發展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7.學校課程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