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荊風
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樂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題材不新,但文章寫得巧妙。理解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相結合的方法,理解記敘文中的抒情是學習本文的重點。
教學中要訓練學生速讀的能力,通過速讀課文把握全文的敘事線索及主要內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一懸念,順藤摸瓜,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理解。
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我國西南邊睡是塊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驛路梨花》,講述的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讀完它,你會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它。
板書標題、作者。簡釋標題,簡介作者。見“預習提示”和注釋①。
二、學習字詞,指名學生給加點的字注音,訂正后,學生每詞齊讀兩遍。
攆(niǎn) 驛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簡陋(lòu) 悠閑(yōu)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三、聽課文朗讀,然后學生自讀。
要求:聽難字音,體會感情,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下列問題。(可用投影片)
1.課文中寫了哪些人?他們出場的順序是怎樣的?
2.這些人為路邊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3.按時間順序說說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過程。這和課文順序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找出課文中描寫梨花的語句,看看哪些是寫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寫人,二者前后照應傾注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學生自讀后,組織學生討論并完成思考題第l、2題。
1、課文中寫的人物及其出場順序是:“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梨花)。其中對“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課文對他們言行舉止相貌進行了直接的描寫,而解放軍和梨花剛是通過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講述出來的,屬間接描寫。
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這些事的目的。(可列表說明)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給房頂加草、挖排水溝 向哈尼小姑娘學習
瑤族老人 專門送糧食來 方便過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軍和姐姐學習
(解放軍) 建造小茅屋 向雷鋒學習,方便過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過路人
五、復述課文內容。(可用投影片)
1.按課文順序復述:“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瑤族老人為小屋送米--“我們”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說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時間順序復述: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過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繼續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后送來大米--“我們”路過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3.試比較這兩種敘述順序,哪一種更好些?為什么?
明確:按課文的順序寫比較好。這樣寫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六、總結本節課。
這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敘述的人物、事件以及敘述的順序,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為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作了準備。
七、布置作業。
1.抄寫這節課所學的字詞。
2.熟讀文中描寫梨花的句子,并認真體會它們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快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我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現小茅屋的?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茅屋陳設的?這樣寫有何作用?
②課文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的問題寫了幾次誤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帶著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析。
(一)學習第1-8段。解決第①問。
明確:“我們”在起伏不斷的山間行走,天色漸晚,前不著村,后不挨寨的情況下發現梨花,進而發現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現給“我們”以驚喜和希望。
課文緊接著描寫了小茅屋的陳設,學生齊讀有關詞句。
明確:課文從外到內描寫了小茅屋的陳設:草頂竹茨泥墻,屋里漆黑,門從外扣著,白水門板上用黑炭寫著兩個字“請進!”推開門進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墻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水,還發現墻上寫著幾行粗大的字:“屋后邊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
這些描寫無一不表現出小屋主人的熱情周到、細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顆助人為樂的熱心。那么,這位熱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誰呢?為了找這位古道熱腸的小屋主人,還發生幾個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學生讀9----36段。
圍繞“小茅屋主人是誰”的問題,文章敘寫了兩次誤會。
第一次誤會:
“我”和老余以為前來送米的瑤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可是瑤族老人說他不是主人,而是過路人。但瑤族老人從一個趕馬人那里打聽到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
“我”和老余、瑤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幫助,因此決定為小茅屋做點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給屋頂加點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溝再挖深一些,“一個哈尼小姑娘都能為群眾著想,我們真應該向她學習”這正是在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感染下所產生的結果。
第二次誤會:
“我”和老余、瑤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時,看見了梨樹叢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說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還講述了房子的來歷,原來是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繼續照管小茅屋。
這兩次誤會的描寫,給讀者設置了強烈的懸念,也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誰呢?(學生討論后發言)
明確:應該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三)課文標題是“驛路梨花”,文章結尾引用陸游的詩“驛路梨花處處開”,照應題目,喻意深刻。
思考:課文中有幾處描寫梨花的語句?這些描寫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四處。
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
2.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3.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館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4.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以梨花美景來襯托美麗的梨花姑娘,以花寫人,以花映人,寫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達出對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贊美之情。
思考:如何理解結尾引用陸游的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結尾引用陸游的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明:作者一語雙關,主要是為了歌頌雷鋒精神到處發揚光大。
二、課堂討論。
無私奉獻,受到人們的稱贊;市場意識,在現在也被人們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了旅店,勤勞致富,你怎么看?
見仁見智,讓學生暢所欲言。
三、本課小結。
本文從學習雷鋒的!日主題中翻出新意,展現出雷鋒精神經久不衰的生機和世代相傳的生命力,懸念的設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構思頗具匠心;運用梨花雙關,筆墨飽含深情,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2.運用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一個人物片段。
[驛路梨花(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驛路梨花教案
2.驛路梨花優秀教案
5.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9.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