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雅斯培認為,教育不是有知帶動無知的偶發事件,而是人們一同去發現真理,尋回自我的唯一途徑。
語文教學也勢必是一個師生雙方共同發現真理和尋回真理的過程。學生身上各種潛在能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僅依賴于記憶和思維等生理機制,更重要的是依賴由師生之間的交往性質構成的極為密切的關系和共同合作所形成的“智力背景”(蘇霍姆林斯基語)。這就引出了一個新的語文教育觀--合作教育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我國召開了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根據21世紀的可預見的需求,向全人類提出了一個富有劃時代意義的口號: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如果說從學會生存的角度論,語文教育強調的是要調動競爭機制,那么,在“學會關心”的大旗下,語文教學則鮮明地強調“合作”。
縱觀語文教育史,我們可以斷言:語文教學更有條件進行 “切磋”、“推敲”和“商榷”等合作活動,更需要教學相長式的語文合作。所以,樹立語文合作教育觀,是解放“教育生產”的“生產關系”變革的需要,也是語文學科性質歸真返璞并使之更切合新世紀的時代特點和實施語文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語文的外延幾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一個很引人注目的話也就應運而生了:把社會引進課堂!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的大語文教學更需要引進語文教學的合作教育觀。
語文教學的社會化問題,其本質就是合作教育的問題。語文教學的社會化活動強調語文教學必須注重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與創作活動,營造語文環境,創設適宜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智力背景”。但是我們看到:“智力背景”的建設不僅僅是課外活動的事情。因此,合作教學、語文教學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須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雖然課堂教學受時空的限制與社會的接觸面比較狹隘。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必須利用單元或者利用網絡等手段進行比較充分的合作教學的設計,注重開放式教學,以便讓學生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社會,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感性評價。
語文合作教學講究的是和諧及共同發展,但合作教學并不排除學生的個性的發展。恰恰相反,合作教學法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的。 因為學生在作為教育對象出現時,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欲望以外,還帶著特定的情感和感知世界。班級授課制自17世紀夸美鈕斯創建以來,由于其整體性與系統性的優點,一直為世界各國沿用至今。但是,它的劃一化與同步化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因為它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沖破班級授課的束縛,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已是勢在必行的事了。很多民辦學校率先實行小班制授課方式,應該說這在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方面跨出了很大的一步。很多學校實行的ABCD四組滾動式教學,也是進行合作化教學的極好的嘗試。但這種滾動式教學很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之間的猜疑。更為遺憾的是, 這種做法顯然無法使班級的“智力背景”發揮到最有效的作用。
語文合作教學的問題具體到操作上就是要制定恰當的教育與教學的目標。語文合作教育的目標,非常明顯地表現在培養學生的兩種精神上,一種是自主精神,一種是集體精神。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指導學生在一種語文教學的模糊情境中活動。過去很長時間里,特別是在引入了布魯納的標準體系后,我們只注重了精確情境這一領域。在精確的情境中,教學目標是確定的,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規定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并主要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實現我們的教育與教學的目標,答案也是唯一的,不可懷疑的。而在模糊的情境中,教學目標往往是未定的、可變的,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獨立展開活動,并與教師一起共同探索某一問題的奧秘,學生往往需要在眾多的答案中進行選擇與決策。語文教學只有在“模糊”和“精確”兩個領域里同時展開,才可能培養起學生的自主精神,我們的合作教育也才能達到目的。在語文教學上,我們要改變一個觀點--不要僅僅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可貴的不是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可貴的是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有沒有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有沒有讓學生的自主精神得到成分的發揮。
自主精神,是一種學習過程中的能力,也同時是一種學習過程中的優良品質,形成這種品質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實踐,這一品質與我們在創新教育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人格是一致的,前者是一種保證,后者是一種目標。
合作教育也同樣注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種集體精神。在語文合作教育中,集體精神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合作性作業的完成上。合作性的作業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更可以是學生和家長以及學生與社區內的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在將來的語文教學中,可能這一點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語文教學的社會化社區化將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些合作活動對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獨立地處理語言問題與閱讀問題無疑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在合作教學中,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創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雖然有很多方法是語文教師一些不自覺的實踐,還沒有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確實可以說是一些優秀的合作教育方法和寶貴經驗。
第一點就是重視“智力背景”的建設與利用。
班級的“智力背景”是校園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學校與社會進行全方位溝通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語文教學也只有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智力背景”上才更有可能獲得語文的生命,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語文教學的問題。當然,我們也千萬不能忽略微觀方面的語文“智力背景”的建設,比如傳統的板書在智力背景中的作用是絕不可以低估的。正如當今比較有影響的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所指出的那樣:黑板是學校教室中最重要的教學設備,“對于學校來說,沒有電影放映機固然不好,沒有黑板則是災難。”現在很多學校在使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提倡不用黑板教學,我們認為這有點欠妥。
第二點,在進行合作教學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告知學生學習課題,這是為了保持師生雙方進一步合作的重要舉措。在告知教學課題這一點上,就要求語文教師對導語進行精心的設計,使我們的教學導語富有探索性、情感性與思辯性。導語還需有穿透力,能夠統率整堂語文課。導語的連貫性與連續性也相當重要,它對課堂的起承轉合有著極大的推進作有。同時,導語還可以分解目標,啟迪思維。當然有時通過情境導入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所要談的合作教育的第三點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問題教學。問題可以在教學中造成模糊的情境,而由模糊情境進入精確情境才更可以使我們的教學達到最有效的境界,因為問題的導引可以驅動好奇心的產生,同時也符合認識論的規律。因而在這個問題上,讓學生對自己發問效果可能會更好。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挑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的能手。
第四,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評價。
在這一方面,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吸取最新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成果的重要。要將這一點做得非常完美,就必須對青少年有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對跨世紀的中學生的認知與理解。在大多數場合里,青少年的懶惰與散漫不過是為了擺脫教師的教育侵略行為。我們從世界名著《麥田里的守望者》中也可以看到這一點,主人公的逃遁就是為了擺脫成人世界的壓迫。至于現在很多學校涌現出的一些問題少年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有缺陷的少年卻在寫作等方面有獨特的稟賦,也足可以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一點:我們過去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是不健全的,至少說是不完美的。對學生進行情感評價,語文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文的評語、其他語文方面的交流都可以使我們的教育行為取得最佳的效果。因為語文教育的過程同樣“是精神享受的過程,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是體驗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過程。”(參見《教育參考》1999年第3期袁振國《理解文科教育》)
語文教學的合作教育問題,方法還可以有更多。要之,在合作的前提下,圍繞我們確定的語文合作教育與教學的目標,科學而藝術地實施我們的教學手段,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得到新的提高。
合作教學的目的是讓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都可以發揮其特長。因此,在教學中,就不宜有統一的題目。作文教學中尤其需要注意這一問題,在寫作教學中必須注意靈活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作文也出現那種百花齊放的生動活潑的局面。近年的高考作文題就非常----充分體現了合作教學的這一原則。靈活性與多樣性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是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的,因為在這一方法中除了包含上述我們所說及的幾個因素以外,它還包括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即:“允許落后”與“鼓勵超前”。而這一點對學生能夠學好語文無疑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今天,班級授課制仍然作為教學的重要形式。因此,合作教學也只能在一些具有實驗性質的學校展開。而其具體的操作方式也尚有很多不完備的地方。但作為一項對班級授課制的重大改革形式和一種著眼于將來著眼于素質教育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合作教學無疑是前景廣闊的。
來自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語文論壇
[論語文合作教育觀]相關文章:
5.團隊合作口號
6.團隊合作說說
7.合作就在身邊課件
8.團隊合作的口號
9.合作的同義詞
10.開學第一課教育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