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教法]
與《食物從何處來》相比,《時間的腳印》所說明的內容,對于我們來說,會覺得更加陌生。盡管時間無處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但它卻并不像空間那樣具體得可以看到可以觸及;盡管如課文所說時間在自然界留有許許多多"腳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巖石中去尋找時間的蹤跡,也還不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所隨便可以獲得的。因此,閱讀本篇課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難,也會生發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學中,要借助于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閱讀興趣;再借助于生動有趣的說明文字,來引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揣摩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
[學法]
運用編寫提綱或編寫梗概的方法把握說明的基本內容;,再透過提綱或梗概去分析說明的層次,理清說明的順序。提綱是文章的"綱",要顯示出文章的骨架。內容梗概應該比"綱"略細致一些,比"骨架"更豐滿一些。給這篇文章編寫提綱或梗概,要抓住兩點:一是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過渡段,從那里把握文章的層次;二是抓中心句、關鍵句,從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內容。
[導入]
本文的標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導入課文的學習:
1 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
2 你是通過什么來掌握時間的?
3 除了鐘表、日歷……之外,你還從哪里看到過時間的流逝?
……
時間除了把它的腳印留在大家剛才所說過的那些地方之外,還把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
[突破]
教學本文,有兩個重點需要著力突破:一是說明的層次,二是說明的語言。就層次而言,文章在正式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之前,作了一步一步的導引。開頭引用高士其的小詩來扣題,接下來從人們熟悉的記錄時間的方法轉入大自然記錄時間的方法,再用設問句"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過渡到對巖石的介紹。這雖不是文章的中心內容,但卻是必要的鋪墊,而且鋪墊得極有層次,導引得入絲人扣。對巖石的介紹也一樣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先說巖石在運動、在變化,接著分析變化的原因。然后說變化中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而這些痕跡便是時間的腳印。最后指出認識這些歷史痕跡的價值和意義。的確是思路清晰,順序流暢。就語言而言,文章大量運用擬人的表現手法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語言活潑生動,從而把死寂的巖石、把抽象的時間也寫得情趣盎然。
[實踐]
如有可能,去參觀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等,或到山野里看看自然界保留的時間的痕跡,并作記錄,或寫出游記。
[探究]
1,根據自己的領會,談談文章開頭引用小詩《時間伯伯》的作用。
2.課后練習二問道:文章插人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這個練習還可以換一種問法:插入"銅壺滴漏"是否有必要?是否影響文章的上下銜接?刪掉這一段是否可以?請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答案當然不是唯一的,同學們盡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說出自己的理由。
[拓展]
閱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予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大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乎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大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子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日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思考:你能否從《匆匆》的描述中看到時間的腳印?把《匆匆》與《時間的腳印》作比較,看看兩篇文章的主旨、寫法和語言風格有何不同。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2月
[時間的腳印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時間的腳印教案
3.金色的腳印的教案
4.金色的腳印教案
6.大腳印小腳印課件
9.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