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質疑高中語文新教材注釋(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3-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焦淑絳  

      幾年前中學歷史教材曾被人發現有600多處常識性錯誤,如今的語文教材又如何呢?

    無疑,教材的注釋必須準確、嚴謹,但是筆者僅瀏覽了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試驗修訂本)第三冊前65頁,就發現許多注釋的問題,似應探討。出于“不敢誤人子弟”的職業性惶恐,在此提出看法就教方家。

    一、《沁園春長沙》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為“同學們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語意莫名其妙。“書生意氣”當為“意氣風發之書生氣”,故應釋為“(同學少年的)青春朝氣和革命氣概(當時)正蓬勃旺盛”。

    二、《邶風靜女》釋“貽我彤管”為“送我紅色的管樂器”,并進一步說明“彤管”是“紅色簫笛一類的管樂器”。彤管為何物,古今學者均未定論,有說是紅管草、有說是紅筆、有說是樂器,連朱熹都無奈地說“未詳何物”。如教材所釋未免過于武斷。

    三、《孔雀東南飛》釋“箜篌”為“古代弦樂器”。應為“古代彈撥樂器”。箜篌有三種:臥式箜篌、立式箜篌和鳳首箜篌。臥式箜篌似瑟而小,七弦;立式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23弦。鳳首箜篌唐代自印度、緬甸傳入,琴首雕有鳳頭。立式箜篌和鳳首箜篌形制相似,猶如今西洋樂器中的豎琴(很可能就是豎琴)。再有,《孔雀東南飛》釋“箜篌”僅寥寥數語,但后面的《李憑箜篌引》中釋“箜篌”卻引經據典,詳細闡述。可見本教材編輯之拼湊。應將《李憑箜篌引》之注釋移至《孔雀東南飛》處,《李憑箜篌引》釋則“見《孔雀……”。

    另,將“妾不堪驅使”的“不堪”釋為“擔當不了”、“不能勝任”。“擔當”“勝任”均與詩意相去甚遠。“不堪”當為“禁受不住”、“承受不住”或“忍受不住”。

    四、《歸園田居》釋“守拙歸田園”的“守拙”為“守住愚拙,這是謙虛的說法”。如此解釋大謬詩意。大概釋者擔心中學生學了此詩便不愿積極從政吧?“守拙”無疑含有嘲諷官場投機、阿諛奉承的“取巧”之意,也包含不同流合污的清高之意。《辭源》解釋甚當:安于愚拙而不取巧。所以,陶淵明自稱“守拙”絕非“謙虛”,否則豈不成了“我在官場投機取巧方面做得還不夠好,所以只好回歸田園”!這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嗎?

    五、《湘夫人》中對“茝”這個生僻字避而不予注釋,不知何故。另外,通常認為《湘夫人》為湘君口吻,《湘君》為湘夫人口吻,課文前提示第一句也稱“是湘水男神對女神表達的思慕之詞”可不知為何譯文卻是男女對唱。如此豈不自相矛盾?雖然課文提示中有“屈原……創作為今傳的樂歌。……由(男女巫師)對唱……”,但教材所選的《湘夫人》是屈原的原作呢?還是男女巫師對唱的“今傳的樂歌”呢?

    六、《短歌行》釋“何時可掇”注音為“duó”,是為“duō”之誤。

    七、《琵琶行》釋“促弦”為“把弦擰緊。促,緊、迫”。實為望文生義。“促弦”當為“促拍” (亦稱“實催”),今所謂“快板”“急板”是也。在古代音樂術語中,除“促拍”之外,還有“促曲”、“促柱”、“促節”、“促管”,均取“急、快”之意--連“促織”之“促”亦然。從詩中“不似向前聲”、“重聞”等句可知琵琶女再彈并非新曲,當是從《霓裳》后半部“破”處彈起,可與白詩《霓裳羽衣歌》中“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相發明。此“弦”當與“弦弦掩抑聲聲思”之“弦弦”同義,與白居易另一首詩《琵琶》中“弦清撥剌語錚錚”之“弦”亦同義,均強調弦之聲而非弦本身。此外,“促”作為動詞是“推動,催”的意思,不知如何引申出“擰緊”來?再者,若如所釋,不知是擰緊一根弦還是擰緊五(唐流行五弦琵琶)根弦?前者會改變定弦音域而不能演奏,后者則不是“轉軸撥弦三兩聲”了,恐怕少則七八聲,多則十幾聲、幾十聲,不知白居易是否還有耐心等待。從詩意可見,琶女聽罷白居易“同是天涯……”,當心潮澎湃,很想再傾吐心聲,但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故“立”之“良久”,但壓抑、悲哀之情感又不得不發,于是退坐操琴即彈,發聲即促,以弦代語,回應樂天。如此連貫的情感交流,哪里還顧得上調弦?

    八、《書憤》釋“氣如山”為“積憤如山之重”。釋者不顧詩情釋“氣”為“氣憤”是不恰當的。此詩前四句飛揚著對收復北方信心十足的“豪氣”(因為“早歲”不知“世事艱”),后四句則充溢著憤慨、無奈的“悲涼”,此類寫法在南宋詩詞中比比皆是。另外,“山”取喻為“高”而非“重”,“氣如山”即“豪氣沖天”之意。“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之豪邁氣概,正具體描述了“氣如山”之“氣”。 此例與下一例相關:

    釋“塞上長城”為“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并引檀道濟之典。筆者認為,此處的“長城”似為實指,作者特意強調的是“塞上”,即:那原本是“塞上”的長城,可現在卻是“空自許”--說是可御敵,但此時卻仍在金人占領區內,早已失去“邊塞”的作用!此意恰恰體現著此詩濃郁的“悲涼”之慨,且與下一句密切相關,即:(北方仍未收復)可我卻日漸衰老。與辛棄疾“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的是同類情感。如教材所釋則情味無存。詞釋雖沿襲舊注,但舊注亦未必可信。

    九、《鵲橋仙》釋“纖云弄巧”為“寫織女勞動的情形”;釋“飛星傳恨”為“飛奔的牽牛星流露出(久別的)怨恨”。如此坐實的解釋使詩意蕩然無存,實令人啼笑皆非。“飛星”當為流星,與“纖云”對應,描述的意境是“夜空中的飄動的纖云、飛逝的流星似乎在為牛郎織女傳遞著離愁別恨”。

    另,釋“金風”為“秋風”,卻不釋“玉露”。其實“金風”“玉露”即暗寓歡會之男女,這里當然是指牛郎織女。教材避重就輕,猶如當年刪去《荷塘月色》之“采蓮賦”,生怕中學生“學壞”。

    十、《永遇樂》釋“烽火揚州路”為“指整個揚州路都有金兵劫掠”。不當。此句無疑側重在“烽火”,即“與金兵作戰”上。四十三年前正是辛棄疾參與抗金功勞顯赫之時,這里正是作者用自己的戰功來反襯“元嘉草草……倉皇北顧”,兩下對比鮮明,諷意昭然,并且與下一句回到現實的“神鴉社鼓”也形成鮮明對比,如此,方淋漓地表達出作者沉痛悲涼的情感,而只釋為“金兵劫掠”則情味大減,雖然當年確有其事。

    寫罷此文,又發現《歸園田居》之“草屋八九間”為“草屋七八間”,《死水》中“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為“水珠們笑聲變成大珠”。均不知所本。以上僅出自教材約10%的篇幅,其余可想而知!

    以上陋見,不知對錯,敬請方家指教。 作者郵箱: zthyx@btamail.net.cn

[質疑高中語文新教材注釋(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日月水火新教材教案

2.高中語文好句子

3.高中語文《大學》教案

4.《傷仲永》譯文及注釋

5.高中語文隨筆推薦

6.高中語文作文好句子

7.高中語文《老王》優秀教案

8.高中語文教案

9.高中語文議論文

10.高中語文寫景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