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10 成都石室中學 李鎮西
幾年前,某直轄市有關部門對該市16名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進行了一次特殊考試--“特殊”之處在于這次考試有些設計是隱性的?荚嚱M織者有意在考室門口放有一把倒置的掃帚,結果,進教室的16名學生無一人彎腰把掃帚扶起來;考試前,需要削鉛筆,結果,削完鉛筆后主動把鉛筆屑打掃干凈的僅有三人!考試完畢后,主持人對所有學生說:“今天的考試結束了,但我很遺憾地告訴大家,你們都未通過今天的考試,因為你們在考試過程中的言行已經給自己的文明習慣打了個不及格的分數!”
這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因為是小事,它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更何況,這些應試者的當事人都是中小學生中的佼佼者啊!另外,近幾年來,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種“打擊”而自殺的中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我們教育者眼中的“優生”,應該說,這早就不是“新聞”了。更有甚者,還有老師眼中的“優生”將自己親生母親殺死。盡管這只是個別現象,也足以讓包括教師和家長在內的所有教育者震驚:我們的“優生”怎么了?但是, 教育者更應該問問自己: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我們對“優生”的教育怎么了?
本來,真正意義上的“優生”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現在在一些教師或家長眼中,“優生”往往僅是指成績優秀的學生。其實,即使是真正意義上的“優生”,其“優”也只是相對的--只是在行為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方面能力都相對優于同齡人而已。認識到這個“相對”很重要,這能夠使教師意識到“優生”同樣存在教育問題。
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這種“愛”往往會妨礙教師客觀理智地認識“優生”的特點因而忽略了對他們的教育,誤以為“優生”教育只是“維持”教育,即只要讓這些學生保持現狀或順其自然他們就一定能成才。
教育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行為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求知欲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因而成績較好;他們大多長期擔任學生干部,因此演說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較強,在班上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因而知識面較廣。但另一方面,由于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松,因而他們容易自滿,不求上進;同時,因為長期處于學生尖子的位置,他們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而且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鉤心斗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另外,由于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者不但只注重 “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夸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因此,“優生”教育的艱巨性、復雜性,決不亞于對其他學生的教育。
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優生”一般來說,智商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們的學習也會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畢業也能考上大學。這就往往使一些“優生”不求上進。當然,僅僅從“應試教育”的角度看,一般來說這類學生升學是沒多大問題的;但如果他們僅以考上大學為目標,那么我們國家不過是又多了一名大學生而已,而決不會又多了一名錢學森、華羅庚。因此,要讓這些學生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我們就應該引導他們樹立理想,明確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遠”。
要讓“優生”們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分責任,而現在起就應該比別人多一分努力。引導學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給他們推薦有關偉人、名人的傳記讀物,使“優生”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時代背景中認識自己的使命。 幫助“優生”認識自己。一般來說,“優生”有較強的自信心,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們應該予以保護和發展。但同時,有些“優生”對自己的不足往往認識不夠,也有的“優生”對自己的人格修養、知識框架、能力結構等綜合素質也缺乏科學的分析與評價,還有些“優生”對自己某些方面的發展潛力認識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礙著他們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綜合素質,妨礙著他們發展自己應有的才華,最終也阻礙著他們成長為教育者所期待高素質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幫助“優生”超越某些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活動……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進而有針對性地發展自己。
教育“優生”保持童心。一些“優生”隨著榮譽的增多和頭腦的“成熟”,虛榮、自私、驕傲自大、心胸狹隘等等心靈的毒瘤也開始滋長,而且由于他們在班上往往有較高的威信,因而他們的這些毛病在班上產生的消極影響也較大。教育“優生”保持童心,單靠說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時候是要讓他們通過與班上的同學平等相處感受其他同學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為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優生”之間面對分數和榮譽學會淡然處之和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適當淡化這類學生的“優生”意識,幫助“優生”去掉他們頭上自我陶醉的“光環”以恢復他們普通同學的感覺,是使他們保持一顆純樸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激勵“優生”超越自我。我常常對“優生”說:“本來可以得100分,卻只得了99分;本來可以考上名牌大學,卻只考上了普通院校;本來可以成功一番輝煌的事業,卻只是找到了一個謀生的飯……造成這種種遺憾的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則是本人不具有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毅力和能力。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千萬不要自己埋沒了自己!”如果我們對所有學生都這樣說,顯然不妥,因為我們的社會既需要像陳章良那樣的杰出科學家,也需要像李素麗那樣的普通勞動者;但是,對少數具有出類拔萃潛質的“優生”,我們則應理直氣壯地向他們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的要點有二:一是盡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并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訓練“優生”受挫心理。長期處在“金字塔尖”的“優生”們,很少品嘗失敗和被冷落的滋味,這就使他們對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對較弱,一旦遇到各種“打擊”往往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個別學生甚至對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優化“優生”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優生”培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訓練并強化“優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將“優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應與其他學生一視同仁,這樣,“優生”平時本來就是和一般同學一樣,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現的“失落感”;其次,“優生”擔任學生干部不宜搞“終身制”,而應合理輪換,使“優生”適應“能上能下”的學生干部機制;另外,對“優生”犯錯誤切不可遷就,而應該嚴肅批評,讓他們習慣于挨批評包括嚴厲的批評甚至必要的處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要多給“優生”創設一些品嘗失敗的機會--這當然不是說要有意讓“優生”不斷失敗,而是引導“優生”盡可能多地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摸索、嘗試,在此過程中必然會有失利,而當“優生”對此習以為常的時候,他們就學會了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失敗、挫折和各種意想不到的打擊。
培養“優生”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來說,“優生”的學習成績是很拔尖的,但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高分低能”的現象卻不是個別的。而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決不能滿足于“優生”名列前茅的考試分數,而應有意識地培養其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教育“優生”敢于“讓思想沖破牢籠”--即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讓學生大膽地沖破迷信權威的思想牢籠,沖破盲從書本的思想牢籠,沖破膜拜師長的思想牢籠,沖破固執已見的思想牢籠!總之,讓他們養成善于質疑、勇于否定、獨立思考、積極創新的治學方法和人生態度。從解題時的獨特方法到作文時的新穎構思,從獨當一面地開展班干部工作到積極參與各類課余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只要學生具備了創造性思維的習慣,其創造能力鍛煉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又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的教育。盡可能挖掘并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力,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在各方面都獲得理想的發展,成為教育者所期望的“優生”,最終成為對民族對國家有用的高素質人才,應該說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看優生教育]相關文章:
2.我看創業我看中國夢議論文
4.我看運動會手抄報
9.小學教育教育論文
10.學前教育雙語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