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聽眾朋友,從十二世紀前期到十三世紀后期,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形式,這就是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在今天的《中國傳統文化》節目里,我們就向您介紹一下元曲。
按照傳統的看法,“元曲”包括雜劇、散曲兩部分,但雜劇是戲劇,而散曲才是詩歌的一種體裁形式。當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聯系,雜劇中的唱詞和散曲一樣,都是合樂歌唱的。因此,有人把那種用于清唱的曲也稱為散曲。但實際上只有那些按譜填詞的獨立唱曲,才是真正的散曲。
做為詩體的散曲的出現,可追溯到十二世紀前的宋遼時代。這時,在中國的北方,流傳著一種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民間歌曲,這些民歌具有尖銳潑辣、質樸鮮明、音韻粗獷、語言流暢等特點。相傳,當時的百姓踏著“蓬蓬”的鼓聲節奏來歌唱這些民歌。在這期間,一些文人吸取了這些民歌的營養,革新了原來的歌詞,創造了新的歌曲形式,這就是流行于當時的講唱文學“鼓子詞”、“大曲”和“諸宮調”。
散曲興起于元代。到了元代,散曲獨立于傳統的詩詞之外,異花獨放。據考證,元代有名有姓可考的散曲作者達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曲四百多套。這只是流傳下來的。因為散曲是民間歌唱形式,在當時不被一般文人所看重,因此,散佚的作品也很多,不足以全面反映當時散曲創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質量。
元代散曲創作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這一時期是散曲的興盛時期,作家隊伍中有達官貴人、雜劇作家,還有民間藝人。由于作家的社會地位不同,思想感情各異,使這一時期的散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到了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逐漸轉移到中國南方的杭州。出現了一批專攻散曲的作家,他們研究散曲的體制和規律,寫出了一些好作品。后期在創作數量上雖然比前期多,但總的創作傾向,卻趨于雅正典麗,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
元代散曲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黑暗現實,寄托了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其二,慨嘆世情險惡,向往脫離現實生活,歸隱田園,這類作品數量眾多,它們反映了元代士人們的存在的消極避世情緒。其三,歌唱愛情和描寫閨怨,這類作品想象豐富,語言直白,明顯地表現了受民歌的影響。其四,描寫景物也是元散曲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著名的散曲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和馬致遠。他們也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關漢卿是當時戲曲界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他的散曲大多描寫離愁別恨、愛情生活,也有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思想性格的自我表白。藝術風格以婉麗見長,語言清新,情調纏綿。
王實甫是一位富有才華的雜劇家,他做過官,在勾欄瓦肆生活過。他的曲文風韻優美,詞章清麗,詩意很濃。
白樸,出生官宦人家,幼年曾遭國家之難,他一生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白樸的散曲現存有三十七首小令和四個套曲,其中有詠嘆男女戀情的,有感嘆人生無常的,也有描寫自然景色的。大都抒發了一種哀愁低沉的調子,但很少有當時散曲中常犯的庸俗毛病。
馬致遠也是著名雜劇家,他的雜劇《漢宮秋》曲辭相當優美,馬致遠散曲的代表作是一首題為《秋思》的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敝两襁@首小令仍為許多中國人所熟知。
[中國詩歌的第三個高峰--元代散曲]相關文章:
1.中國詩歌分類大全
2.中國詩歌的分類
3.贊美中國詩歌
8.勇攀高峰議論文
9.三個不要造句
10.開學的第1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