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一:誰來畫盡愁與恨1、開場白在我的家鄉,有唱大戲看大戲的風俗,每逢年節,鄉親們總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楊門女將》,什么《過昭關》,還有《孔明吊孝》、《大戰鄱湖》,臺上臺下,喜氣洋洋,更為熱鬧的是常有外村的戲迷朋友來上一段插戲,為村里的戲臺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來唱插戲的都唱得怎么好,他們唱得不過是一個“癮”字和一個“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戲,是對于教育事業的共同追求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我說這些閑話,有兩個目的,其一,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有關戲劇的課文;其二,現場做了一個表情達意的示范,因為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有關表情達意的技巧的。我剛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敘述,其實,表情達意的技巧有很多。2、確定講課內容---愁與恨的表達方法其實,大家已經學習過很多表達愁與恨的表達方法與手段都極好的詩文,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來描寫愁與恨的,可是,在戲劇中又是如何畫出這愁與恨的呢?不妨讓我先告訴大家。3、本課所學畫出愁與恨的手段:意象的選用、情與景的交融、特定情態的描寫、典故的運用、古典詩詞的化用、修辭手法的廣泛使用等。4、 熟悉課文與學習重點。A、 這是一份什么樣的愁?請大家先對照課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廂記》的大致情節。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樁婚姻。它屬于我們今天的事實婚姻還是屬于法定婚姻,是屬于包辦婚姻還是屬于自由婚姻?我們比較贊同它是一樁事實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這卻是不簡單的。王實甫,元代大都人。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時代距離我們是如此久遠,人們的愛情觀、婚姻觀與現代人當有天壤之別,就說臺上的我和臺下的你們,思想觀念就已經不是用寸來量而是用尺來量了。其二,王實甫的生活環境是較為開放的,就象今天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一樣,人們總是容易產生與現實沖突的更新的觀念,而這是帶動其他一切變化的根本。但是,問題在于觀念更新總是伴隨著陣痛的。如果說觀念是閃電,那么,現實的變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聲而已。在變化著的思想觀念與現實之間,人的靈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滿愁緒的。崔張二人的愛情故事發生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現實中,而人們的思想卻已經到了一個強烈渴望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的時代,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的內心是充滿愁緒的。剛才我們說到婚姻的幾個種類,其間的本質區別其實都在于婚姻的基礎到底是愛情還是利益。張生被崔母親逼迫著去赴科場,求取功名后才允許成親,這充分說明他們的婚姻受到利害觀念的沖突,或者說是受到功名富貴統治一切的時代追求的沖突。可是在崔的心里,愛情重于一切,也就是說她的愛情和婚姻受到嚴重的沖擊,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貴面前經受著煎熬。這就構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與恨的病灶。今天我們學習的《長亭送別》正好說的是崔在送別張生的時候那一種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廣大婦女才能體會到的內心感受。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無邊的芳草更加無邊無際的離愁別恨,便感染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條更加久遠的歷史長河。當初,讀《西廂記》的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什么郭沫若先生對于此書愛不釋手,總是一味地稱贊莎士比亞的戲劇,總是為歌德的《浮士德》而傾倒,相信我們認真讀過王實甫之后,我們會知道,我們有我們自己優秀的戲劇,我們不只有王實甫,我們還有湯顯祖、關漢卿等一大批值得我們自豪的劇作家。如果有機會,請大家課后去了解并熟悉他們。B.進入課文請大家看到課文,找到崔擔心張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生A回答。很好,正是這一句,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深層立意的基礎之上,王實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濃墨重彩的離愁別恨圖。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主要是了解描寫這種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段在文章寫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可以說,古往今來,最動人的文字是有關離別的文字,最難寫的文字也是離別的文字。也許一個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動人,而幾句詩詞卻可以臻其妙境。《長亭送別》就是這樣的文字。朱光潛先生在談到美的文學時打了花架與鮮花的比喻,也打了筋與肉的比喻,早已為我們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賦予作品以詩的情趣。有人說詩是抒情的藝術,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詩的技巧來選定意象。第一, 意象的選用。請大家看到課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靄、夕陽、古道、殘照、西風、黃葉等文字的句子。生B、生C、生D等 同學回答。是的,正是這些句子,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里有一條規律,那就是詩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較穩定的情感內涵,比如“枯藤老樹”就容易讓我們滿懷思鄉愁緒,而“南國紅豆”則容易讓我們砰然心動,甚至滿面桃紅。我們已經學過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給我們揭示了這一規律。王實甫就善于運用這些手法來達到他的目的。這正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地方。第二, 情與景的交融。請大家查找一下課文具體寫了哪些時間和地點的景物。生E答。是的,寫了一個秋天從早到晚所見的景物。我們必須看到,王實甫并沒有單純地把景物當作描寫對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產生相應的感受寫出來的。見樹木,則生出“曉來誰染霜林醉,都是離人淚”的感慨,見太陽,則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輝”。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淚眼問花花不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們的句子。這一些大家在詩詞的學習中都已經學習過,還可以繼續去看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這里有一個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絲”為什么會出現在秋天?就是寫“玉驄難系”的這一句。這還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對穩定的情感意義,因為“柳絲”一般是代表“留別”的意思的。第三, 特定情態的描寫。這篇課文畢竟是戲劇中的一折,不能僅僅寫景,它勢必要寫到一定的情節,有情節就有人物活動,為了表情的需要,王實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態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請大家找出五處以上的描寫崔的特定情態的句子來。生F答。找得很好。我們不妨把這些內容概括一下,這就是:金釧之松、玉肌之減、懶于梳妝、昏沉思睡、衫袖溫淚、斜簽席、愁眉頻蹙、推整羅衣等。了解繪畫和雕塑的同學應該知道,這就是一幅幅的繪畫,就是一尊尊的雕塑。剛剛學過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種情態。無論哪一種情態,其本質都是一種情感的表現。這篇課文中的崔的情態無不畫盡其內心的愁與恨來。王實甫是如此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這充分說明此文達到了文學表現上的極致。第四, 典故的運用。詩的語言須要精煉,戲劇的表現排斥拖沓。在這樣一折精心構思的戲劇之場面中,當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務于情感的表達的宗旨,詞語的選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須如此。情感表達是統帥,詞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于是,課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鴻與孟光的傳說、望夫石的神話、薛靈蕓的紅淚、江州司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張二人的愛情是超越時代的愛情,更是于現實所不理解的愛情,所以,當然包含了對于那個時代的反叛,對于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反叛。王實甫用這些典故,表現了崔對于舉案齊眉的渴望,對一往如故的愛情的堅貞,也表現了同病相憐的愁苦。下面請同學們復述其中一個故事。生G回答。第五, 古典詩詞的化用。(涉及口語的運用)任何人的創造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借鑒他人的文學成果。更何況適當地借用他人的文學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活潑。再說,文章的本質是思想與情感的表達,盡管世界上有許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傳,有的不流傳,這說明文學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鮮明個性的,為了自己的表情達意的需要,我們還是認為應該學習借鑒的技巧。其實,王實甫就是一個善于借鑒的高手。“碧云天,黃花地”,來自范仲淹的《蘇暮遮》。學習一下《蘇暮遮》。另外,“未飲心先醉”來自柳永的《訴衷情近》“未飲心如醉”;“一春魚燕無消息”來自秦觀的《鷓鴣天》;“伯勞東去燕西飛”來自樂府詩《東飛伯勞歌》;“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來自蘇軾《滿庭芳》。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達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達了崔的重情而輕利的思想。另外,口語的運用也使課文的語句和文采更加生動活潑。比如 “滾繡球”一曲中就有許多口語。下面請大家再找出幾個例子。生H答。第六, 修辭手法的廣泛使用。全折運用了比喻、夸張、排比、對偶、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還十分重視這些手法與典故的結合使用。下面請大家找出各種修辭手法在文中運用的語句。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5、 小結。本文雖然寫的是離愁別恨,但與一般的風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種嶄新的愛情觀乃至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我們要特別重視表達情感的技巧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學好人家的語言和寫出自己的文章。6、 課本練習的學生演板
[長亭送別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長亭送別教案
4.《長亭送別》課件
6.《西廂記·長亭送別》欣賞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