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2-04-11
多年來,學校教育形成了“知識中心”教學模式。知識成為衡量學校教育成敗、教師能力高低和學生水平優劣的首要標準。而過分推崇知識,導致“人”的失落。教育教學活動中,知識扮演主角,教師和學生都變成了知識的奴隸。為了搞好教學,教師眼里只有知識,沒有學生。為了提高成績,學生眼里只有知識,沒有教師。知識成了一道屏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遙遠而枯燥。
而且,在高考指揮棒下,抓學習是重中之重。其他工作再突出,活動再豐富,師生再友好,只要分數上不去,一切等于零。在很多教師眼里,與其費心勞神傾聽心聲,感動心靈,倒不如直奔主題抓學習。久而久之,老師的情感麻木了,感受遲鈍了,心靈封閉了,微笑消失了。學生是老師的鏡子,麻木、遲鈍、封閉都被投射下來,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變得蒼白。在教師面前,他們心扉緊閉,少言寡語,對老師躲閃回避。
然而,教育的真諦是提升人的心靈與智慧,無時無刻不需要心靈溝通。傾聽學生,與學生對話,原本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曾有一位中學老師說:“我希望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傳授的過程,而能夠多一些人情味!笔前。逃^程也是互動的過程。心靈開放,才有真正的教育。學生和老師恐怕都應當轉換觀念。
相互尊重:當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和學生沒有本質區別。教師所具有的經驗、閱歷、成長的艱辛等,學生沒有,或較少。而學生有的,如年輕、率真、旺盛的精力等,教師可能缺乏。如果教師能以這個角度看待師生關系,就能從權威者“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下來,為平等對話創造基礎。
智慧共享: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憑借任何個體的力量要想贏得更多知識,都是困難的。明智的選擇是,“教”、“學”雙方攜起手來,結成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要珍視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并毫無保留地與學生分享。學生要積極思考,把個人的想法和觀點帶到教育中來,與教師分享智慧。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師生互動,智慧相交,享受人類才華的過程。
真情互動:生命之中有不斷涌動的情感,成長中的青少年,處于叩問生命,探索人生的關鍵階段。他們渴望自由,關注自我,也希望與教師真情交流,以獲得成長的資源與養分。教師也呼喚學生的信任與理解,給教師力量和智慧。
當教師與學生打開心靈,真情涌動,才能為教育注入生機。富有生機的教育,觸及心靈,感動人心,最能體現教育的真意。
[老師是授課機器 學生就沉默封閉]相關文章:
2.執行力授課課件
8.家長學校授課教案
9.材料力學授課課件
10.廣州駕考科目集中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