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10-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設計

廣東/李媛媛

意圖及切入

1.通過朗讀,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激情。

3.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教學準備

讓學生自讀課文,預習字詞;反復誦讀本文,領會文意。

整體實施

一、導入

請同學們看屏幕,他是誰?(臧克家)

1.作者簡介

2004年2月5日,我國文壇再失巨擘,99歲的著名詩人、作家臧克家與世長辭,一輪明月、萬家燈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對我國新詩作出了卓越貢獻的著名詩人,創作生涯長達80年之久。成果之豐,影響之大,被認為是“一部足以現身說法的活生生的中國新詩史”。

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他為紀念魯迅先生而寫的《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送給詩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說:“從臧克家開始,我們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村為題材的詩。”

茅盾曾說:減克家是當時青年詩人“最優秀中間的一個”。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起來緬懷聞一多這位偉大的民主戰士。

2.簡介聞一多

指名學生介紹自己查閱的材料。

聞一多集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①詩人:新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了組詩《七子之歌》,表達了深摯的愛國之情。

②學者:1932年到清華任教后,開始全力專攻古典文學。學術著作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等。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匯成“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③民主戰士:他一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對國民黨統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書齋,投身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刺殺身亡。

3.臧克家和聞一多:知遇相惜,亦師亦友。

4.所以這篇文章展現給我們的是:大師筆下的大師,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讀課文

教師邀請一位學生同讀課文,一人一段,其他學生思考:

1.疏通字詞,把生字詞劃下來。

2.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聞先生恪守著怎樣的“說”和“做”的原則?從中看出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

1.解決基礎字詞(略)。

2.文章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聞一多恪守著“做了不說,做了再說”和“說了就做”的原則。從中可以看出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成就卓越的學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戰士。

三、研讀課文

1.研讀表現聞一多先生潛心學術,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師:提起聞一多先生,我們頭腦當中首先顯現出來的是他怒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手槍,拍案而起的鏡頭。但事實上,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學者、詩人。他治學嚴謹、才華橫溢、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現他的這一特點?(第一部分)

默讀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現聞一多先生潛心學術、成就卓越的語句劃下來,并進行圈點批注。(不懂的可以標注出來。)

教師巡視。

學生質疑。

師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指導(要注意朗讀和藝術手法的指導)。

2.研讀表現聞一多先生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的段落。

教師:一個如此“血性”的男兒,很長一段時間竟能“沉寂”下來做學問,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這種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實則不然。

1925年,聞一多先生在給梁實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這樣說:“我國前途之危險不獨政治、經濟有被人征服之慮,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禍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可見,聞一多先生是想從探索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淵源中,尋找出醫治我們民族病癥的藥方。聞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個中國人比作一個文學家更重要。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終生實踐著這句話,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讓我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聞一多先生那種大義凜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

①指導朗讀;

學生齊讀(如果朗讀不到位.可以請個別同學范讀)。

教師重點指導朗讀聞一多的幾句話:指名讀,齊讀,師生配合讀。

②造句。

按以下形式說說對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個空填寫對人物的評價(用一個詞語),后一個空要舉例證明。

聞一多先生,他     ,你看     。

師生交流。

四、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

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

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了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

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卻與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他借寸陰、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

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鑄鋼有力,富于音樂美。

五、拓展延伸

從古至今我國有很多像聞一多先生一樣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實踐著自己的理想。請你說出一兩句表達他們理想追求的詩,并簡要說說他們的事跡。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淵明:“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六、小結

在世界近代史上,聞一多先生是唯一一個被數顆子彈從背后卑鄙地射殺的詩人。盡管時代已相隔久遠,但一想到這殘酷的事情,我們還是會禁不住一陣陣心疼!正如聞一多是那樣地心痛李公仆的死,正如那些“‘李公仆”們是那樣地心疼萬千底層百姓的掙扎著的生存。面對死亡,聞一多先生沒有絲毫的懼怕,他曾說過:“生命的量至多不過百年,他的質卻可以無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發展,生命的藝化便是生命達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讓我們永遠稱頌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七、布置作業

1.掌握字詞。

2.在聞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許多文人、學者、革命家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請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體會人們對這位偉大的詩人的深刻緬懷。

附錄:

冰心:“聞一多的死是一首詩大的詩,他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最偉大的詩篇。”

周恩來:“魯迅和聞一多,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團火,照見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一多畫像》:一詩一文一煙斗,一個脊梁一聲吼。一畫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紅燭。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生字詞較多,預習顯得尤為重要。課文內容時代久遠,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聞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

朗讀的效果較好,通過朗讀,讓學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但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把握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本課設計了圈點批注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過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為學生留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感受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的空間,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體現個性化閱讀。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討論題,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發言比想象中的還要踴躍,不斷有新的亮點產生,把這堂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片段

多媒體出示討論題:

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這些山水田園詩人也像聞一多先生一樣,生活在政局多變、社會動蕩的年代,他們也曾有著自己大濟蒼生的志向,最后卻都寄情山水。而聞一多先生憑借自己的才識完全可以過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潛心研究學問,但最后他卻不顧自身安危走出來投入到革命中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兩種做法你贊同哪種,為什么?

教師:請同學們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展開討論。希望大家都能開動腦筋,各抒己見,同組內的同學也可以互相質疑、辯論,為發言做好準備。

學生:在四人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氣氛活躍。

教師:在教室巡視,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及時掌握學生的各種想法井給予充分肯定,特別鼓勵個別較內向的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做好發言前的語言組織工作。

三分鐘后……

教師:好了,討論到此結束。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都十分熱烈,有的小組內部意見還不統一,經過一番辯論后,相信大家更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也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證明材料作論據。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大家的意見。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積極性很高。

學生A: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選擇,我認為這無可厚非,但像聞一多先生這樣忘我的進行學術研究、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熱潮中去的做法,我認為更應該值得我們歌頌。正是因為有了這類人的存在,我們今天才可以衣食無憂地坐在這里學習;如果人人都像陶淵明、王維、孟浩然那樣明哲保身,那么黑暗腐敗的社會什么時候才能被推翻呢?

學生B:可能絕大部分同學都會在這里說聞一多先生為了革命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的做法值得歌頌,可是我卻不這么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他的身份是一個詩人、學者,并不是一個純粹的革命者。作為詩人、學者,最大的貢獻不就是在文學方面研究出新的成果,為后輩們的學習和研究鋪路,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詩歌,這樣才能將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如果聞一多先生當時沒有犧牲,在他的剩余時間中說不定會寫出比《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更為優秀的理論著作呢!

教師:好,這下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啦!這位同學說得頭頭是道,肯定是動了一番腦筋的。那么其他小組的同學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呢?

學生C:我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說法。同樣生活在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年代,陶淵明因為對現實的不滿,就干脆隱居起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所以他只能想象出一個“世外桃源”來聊以自慰,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而聞一多先生雖然只是一介文人,卻能直面社會的黑暗,并且還勇敢地發出反抗的呼聲。“做”永遠都比“想”更有意義,不是嗎?

學生D:可是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改變的。聞一多先生的犧牲,盡管英勇,但對于國民黨反動派來說,又有什么影響呢?他們可能正在竊笑又少了一個為民主而吶喊的人了!可對于我們來說,卻是永遠地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學者。假想一下,如果當時王維和陶淵明還在冥思苦想如何改變社會,可能就沒有了今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了,《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也將不復存在。這可是我們古代文學的瑰寶呀!

學生E:聞一多先生的理想是建立民主、和平的社會,相對于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來說,他顯得更偉大,因為他用自己的言行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即使到了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這樣的人還是能得到大家的認同。例如在2003年春爆發的非典疫情中,有多少的醫護人員犧牲在了手術臺前,看著新聞報道,我不禁熱淚盈眶,對他們肅然起敬,沒有人會認為他們的死亡是無意義的。2003年,神舟五號的航天員楊利偉冒著粉身碎骨的生命危險,成就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飛天夢想。還有每年的抗洪搶險,我們的武警戰士深入到災情最為嚴重的地區,解救災民、運輸物資,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顧。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比比皆是,他們都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值得永遠歌頌!

……

學生各抒己見,將課堂氣氛漸漸推向高潮。教師對不同的意見應給予肯定,適當點撥,不要將傳統的條框強加在學生身上。

教師小結: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古人保全了自身的高尚品德,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文學名篇,當然值得我們歌頌。聞一多先生不顧自身安危,投入到革命熱潮中去,用自己的言行實踐著自己的理想,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欽佩。讓我們用詩歌般感情真摯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去謳歌那些在平凡崗位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祖國默默奉獻的人吧!

 

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