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流行的社會。流行哈韓哈日,流行芙蓉、鳳姐、偽娘,流行超女快男,流行“非誠勿擾”,流行“疊音詞” (躲貓貓、洗澡澡、范跑跑、樓脆脆等等),流行“被”( 被代表、被自愿、被自殺、被小康、被捐款、被漲工資等等)……這樣的社會可以提供好多經典的創作素材,饕餮盛宴啊!!!!可惜,出不了一個如魯迅思想深度一半的作家,更可悲的是,在這樣的社會中,已經沒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讀魯迅。這是一個浮躁而又功利的時代,快樂而又有深度的活在當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是面臨著如此問題。
學生中流傳著這么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看來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里師生的“共識”。 學生怕學,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認有的老師怕教。食之無味,棄之不敢,看來魯迅作品的存在確實是一件很“囧”的事實。但,我還是得說,經典有經典的價值,存在有存在的道理。魯迅的作品,丟不得。如果真的要丟的話,那就是我們丟棄了民族文化的精粹,在世界上大丟臉面。
魯迅的作品,值得讀的理由實在太多。
魯迅先生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方法和態度,給中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范例。魯迅通過自己筆下的狂人、孔乙己、祥林嫂、華老栓、閏土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及其吃人的本質,揭露和批判了民族的劣根性,他極力找出民族衰敗的病根,“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些,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都是需要培養的。現在的中學生缺少對社會的關注,他們的文章盡是些無病呻吟,抒發個人情感的文字,通過魯迅作品的學習矯正這種不良的現象,不僅有當下的意義,也具有長遠意義。
魯迅作品中的思維方式與邏輯力量也是當今中學生缺失的。如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深刻地論述了對待文化遺產應該采取的態度,既是評論精當的文藝論文,又是文辭精彩的議論散文。他在千余字的雜文中清楚、準確、深刻地論述了這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做到了形象性與邏輯性的完美統一。他的好多作品處處閃爍著思想家的哲理光輝,而這些都正是我們中學生缺少的,他們對事物、對社會只作感性膚淺的認識,缺少理性的思考,這些是他們急需補上的一課。
魯迅作品中的深邃的思想及對民族的愛是中學生需要學習的。魯迅的愛是一種大愛,更多的是對民族、民眾、弱勢階層的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愛之深所以才責之切。他的文章中表現的對麻木人們的喚醒與悲惘,對現實的深刻的認識和對自己及對整個民族的解剖,就是對民族和人民的大愛。而中學生表現的狹隘的個人意識,對社會底層的忽視,通過魯迅作品的學習也可以得到矯正。
魯迅作品為何成為教學雞肋?所謂的時代隔膜和教學方式的原因,那都不是阻礙魯迅作品被欣賞的關鍵,而是我們的時代正面臨凡是都是“被“謊言蒙蔽的環境,一種動不動“跨省追捕”的可怕,讓我們發現孩子連寫作文都不能“自己說真話”的教育,導致了我們的中國教育不得不送走魯迅思想的結局。
朱自清的父親跳下月臺橫穿鐵道去買橘子違反了交通規則,所以有的專家主張刪除《背影》,一個教授建議刪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因為這篇文章太暴力,有可能教壞青少年……想想錢學森之問,想想我們何時才能創造世界一流的大學,先是哭笑不得,再想就是氣不打一處來,再再想就是不寒而栗。
別跟我談魯迅,談魯迅我跟你急!!
塞外奇俠
[別跟我談魯迅,談魯迅我跟你急!!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美術教師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5.教師數學隨筆
6.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7.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8.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9.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10.教師隨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