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交流,是一種對話。而考場作文,則更具有一種交流性,只不過是一種不見面的交流。考場作文應該包括兩種交流:考生與命題人的交流,考生與閱卷老師的交流。
第一,審題的過程,就是考生與命題者交流對話的過程。
懂別人的話,是交流的基礎;準確把握命題人的意圖,正確理解題意,是寫好考場作文的前提。
2008湖南省高考作文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根據詩中你讀出的意境和哲理寫一篇議論文或記敘文。在題目中,命題者著重指出,要根據你讀出的“意境”和“哲理”展開。首先領會此詩句中的意境,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兒略顯了春的印跡,顯然是一種平淡、朦朧的意境。鑒于此,我們可以以“朦朧美”和“平淡美”等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同時,也可以記敘自己經歷過的一段平淡、朦朧的美好的經歷,寫一篇記敘文,繼續情感一定要質樸、平淡。其次,就是看看詩中蘊含的哲理,“遙看近卻無”中蘊含了“遠和近”“物以稀為貴”等哲理,可以任選一個哲理立意,自設一個切合題意的論點,寫一篇具有思辨性議論文!
2002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中有這樣的表述:“……也許不是人人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怎樣選擇呢?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這就是命題人在給考生交待情境,提出問題,限定談話(也就是寫作)的范圍。考生就應該循此思路,接下去寫人們“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選擇的事情,并且要重點寫出大家是怎樣選擇的,該怎樣選擇。如果避開“選擇”只寫“助人為樂”“舍己救人”之類的高尚品德,就有點答非所問,對話就脫離了軌道,自然很難得高分。
第二,考生與閱卷老師或者讀者的對話。這是第二層交流。
應試作文是寫給閱卷老師看的,如果你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閱卷老師,閱卷老師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么這樣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有的語文老師講考場作文就是要“取悅”閱卷老師。這話不無道理。很多考生的失誤,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閱卷老師進行交流。說起話來是答非所問、不著邊際,讓人不知所云,或者呑呑吐吐、閃爍其辭,讓人如墜霧中,甚至使閱卷老師感覺到有的考生總在回避,不情愿與別人交流,致使交流產生障礙,這當然也不會得高分。考試作文在遣詞造句布段謀篇等方面并無實質性的區別,但也有它自身的一些特點。例如它在內容、篇幅、寫作時間等方面都受到比較嚴格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的讀者面極狹窄,往往只有一兩個人,那就是--閱卷老師,而且,它也不太可能把功過留于后人評說。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考試作文其實應該是一種能取悅閱卷教師的文章。中國有句古話:“不求文章動天下,但求文章動考官。”雖說因其功利性太強而不足為訓,但確是實情。
那么,怎樣才能做好這樣一個不見面的交流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 從容應對,不尋求主動。在考場作文的交流中,考生首先是一個應對者,是被要求按命題者的意圖來作文,也就是說是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明白這一點,就應該學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學會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不能絲毫不顧命題者的意圖,那就純粹成了自言自語,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說要認真審題,按要求做答,不另起爐灶,不轉移話題。還以2002年的作文題為例。既然命題人說“也許不是人人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選擇的事情”,你也大可不必非要說“我就沒有遇到、見到、聽到這樣的事情”。這就不是善意的對話了,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抬扛。考場作文千萬不能設想去指揮命題人,不能讓命題人順從你的意思。當然有的考生寫的文不對題,屬于臨場的失控。又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相信自己與聽取他人意見”為話題。有的考生開頭一段寫的是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他人的意見,對他人的意見,既不能全聽,又不能不聽,要有所選擇。接下來內容就拋開了原話題,大談“選擇”,講人生會面臨很多的選擇,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顯然是中途轉移了話題。
二、 真摯坦誠,不自欺欺人。我們與任何人交流,都不會喜歡他謊話連篇,讀別人的文章也是一樣。但高考中每年都會發現抄襲的文章,這是最典型的弄虛作假的現象。還有的作文胡編亂造,內容虛假。例如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有一個瞎子,見幾位中學生落水了,就奮不顧身將他們一個個救上了岸;如果要寫觸動心靈的事件,總有同學寫自己的父母逝世了,自己沒有來得及贍養他們等;還有同學虛構歷史,寫楚漢相爭,最后是以西楚霸王項羽獲勝而告終。諸如此類睜著眼睛說瞎話、明顯編造故事怎么會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呢?
三、 單刀直入,不繞彎兜圈。在交流中,我們喜歡對方直率;如果時間緊,我們就希望對方說話應簡明扼要。高考作文的字數有限,又要求閱卷老師在很短的時間內,對作文做出一個評判。這就需要考生的作文最好簡潔明快,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自己的意思傳達出來。可是有同學總想把作文寫的有個性,一門心思想在開頭給人耍個花樣,希望能送閱卷老師一個驚喜,讓他覺得意外,認為這樣一下子能吸引住人。于是費盡心思,在開頭大做文章,什么倒敘啦,鋪墊啦,懸念啦,欲擒故縱啦,羅里羅嗦,就是不入正題。結果常常是弄巧成拙,不僅沒能使作文更加生動有趣,反而很難讓人在短時間內把握文章內容,令人不勝其煩。
四、 簡單明了,不故作高深。交流的目的,就是為了明白對方的意思,同時也是要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但有的同學愛寫所謂“深刻”的文章,總想著表達要含蓄,認為把文章寫的直白了是水平低的表現。所以就千方百計,來掩飾自己文章的主題,就像給人打啞謎,讓閱卷老師來猜,教人捉摸不透。更有甚者,簡直就像是給閱卷老師出道智力題,總想測測老師的智商。我把這種寫法概括為:主題是什么,打死也不說,玩“深沉”,這樣寫的同學通常會辯解說:“我的主題就是什么什么呀,我只不過沒有說出來,但你應該那樣那樣去想呀,我這樣寫是含蓄。”對于一些人總是要求“請你根據我所想的、不要根據我所寫的來判斷吧,那才算公道哩。”著名的作家唐弢先生批評說:“顯然,這是廢話。讀者不可能付出這樣的‘公道’。”寫記敘文追求含蓄,并沒有什么過錯,只是“含蓄”需要把握一個度。這個度并非每位同學都能把握得很恰當的,與其追求含蓄而成晦澀,還不如把文章寫得直白一些。閱卷時,老師只有很短的時間來讀你的作文,他很難準確地把握你含蓄過頭的文章的主旨。一部偉大的作品可以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才被人們讀懂,但一篇考場作文在閱卷老師的眼前如過眼的煙云一般,生命非常短暫,根本沒有讓人回味的時間。
總之,考試作文能否得高分,關鍵在于考生與命題者、閱卷老師的交流是否成功。這種不見面的交流要想成功,首先要端正態度,寫作時心中有人,明白是給誰寫,寫給誰看,不賣弄技巧,不嘩眾取寵;其次要提高表達能力,練好基本功,掌握豐富的詞匯,熟練運用各種句式和表達技巧,真正把考場作文寫漂亮。
沈維成
[不見面,也交流--簡論怎么寫好考場應試作文]相關文章:
1.論文怎么寫好
4.怎么寫好介紹信
10.讀書交流會總結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