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2014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七年級(上)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七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2-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2014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

七年級(上)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二一)《論語》六則

1.文學常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人尊為圣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2.重點字詞句

   (1)通假字:

A.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B.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A.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B.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按時,時常、常常)

   (3)一詞多義

而:A表承接:溫故而知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

B表轉折:人不知而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表修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故:A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

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所以

C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D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

從:A.擇其善者而從之:采納、聽從,引申為學習

B.七十而從心所欲:順從

(4)特殊句式

A.可以為師矣(省略句,在“以”和“為”之間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B.不亦樂乎(不亦……乎:表反問的固定句式,譯為“不也……嗎”)

   (5)成語

    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亦樂乎、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顧歷史,對現在有新的指導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擇善而從: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三十而立:人到了30歲就應該去面對一切困難。(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指有所成就。)

四十不惑: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不亦樂乎:A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B不一定非樂不可,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也表示事態發展已達到極限或過甚的程度,并帶有詼諧意味。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于“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不亦”即“不是”,表示反問的副詞,解釋時不要加上“也”字)

從心所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也可以代指七十歲。

3.《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關于教育思想的談話。他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張? 

    明確:孔子關于學習方法的主張有: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關于學習態度的主張有: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關于終身學習的效果的主張有:三十而立,四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 練習回顧

    《論語》六則,仿佛在聆聽一個淵博的長者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你能結合文中有關語句談談你讀后的體會嗎?   

例:A: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懂得了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鞏固的道理。

B:讀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道了做人必須有寬廣豁達的胸懷。   

C: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懂得了求知要把學習和思考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學有成效的道理。   

D.讀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懂得了生活中既要善于從正面學習,又要善于從反面借鑒。

E.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懂得了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F.讀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學的精神,同時又要有虛心請教、不懂就問的態度。

5.拓展延伸:請寫出兩句有關學習的名言、格言或諺語

示例: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二二)《世說新語》二則

   1.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筆記小說集,書中記述了漢魏至晉宋間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論,時間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以及習俗風尚等許多方面,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

2.字詞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讀“fǒu”,句末表疑問,譯為“嗎”,句意:你父親在家嗎?)   

(2)一詞多義

   ①為:何為不可(為:動詞,做。) 正為此耳(為:介詞,因為。)   

②以:本所以疑(以:介詞,與“所”組成固定句式,譯為“……的原因”。)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以:介詞,譯為“通過”“根據”“憑借”。)

③相:相委而去(相:代詞,譯為“別人”。) 寧可以急相棄邪(相:代詞,譯為“他”。)

④期:期日中(期:約定)君問歸期未有期(期:日期,時間)

⑤之:歆輒難之(之:代詞,指“有一人欲依附”,譯為“這件事”)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之:結構助詞,譯為“的”)

(3)古今異義

   ①去后乃至(去:離開。今常用于“到……去”,由此地到某地。)

②寧可以急相棄邪(寧:難道。相:做代詞。現代漢語中均無此用法?梢裕菏悄茉竸釉~“可”與介詞“以”,當“因為”講的兩個詞,F代漢語中“可以”兩字連用,只做能愿動詞。)(寧可:難道能 / 假設連詞,寧愿;可以:可以因為 / 表示可能或能夠)

③后賊追至(賊:指作亂的人,F代漢語中指偷竊行為的人。)

   ④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F代漢語中當因果連詞用。)

(4)詞類活用

A.元方時年七歲(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B.友人慚(慚: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慚愧)

(5)古漢語句式

   ①判斷句: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則”、“是”連用,表判斷。)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注意翻譯:起先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種情況。)

②倒裝句:何為不可(疑問句賓語“為”前置。) 相棄邪(疑問句賓語“相”前置。)

   ③省略句:朗曰:“幸尚寬。”(省略主語“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語“他們”。)

過中不至(省略主語“友人”。

   ④反問句:寧可以急相棄邪?(寧……邪:難道……嗎)(翻譯:難道能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嗎?)

3.課文主旨

   《期行》:“信”是立世之本,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做人要明禮誠信)

《乘船》:一個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

   4.練習回顧

   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優劣?

明確:開始的時候感到為難,而后來遇到緊急情況堅持兩人當初的選擇;王朗開始爽快地答應了別人的請求,而當遇到緊急情況后想拋棄搭船人,改變當初的選擇。華歆急人之難,始終如一;王朗輕諾寡信、只為自己。華優王劣。

5.拓展延伸:

(1)課外搜集有關誠信的名人故事1~2則,并談談自己的感想。

示例:曾子殺豬(感想略)【季布重諾】【韓信守信報恩】【華盛頓砍櫻桃樹】

(2)課外收集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3條,并就其中一條談談自己的體會。

示例: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魯迅

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馬克吐溫

  一絲一毫關乎節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一生的名譽。--林達生

  一言之美,貴于千金。--葛洪

  虛假的坦白實在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巴爾扎克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失去信用而賺的錢應結算在損失里。--羅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莎士比亞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巴爾扎克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

  世界未有比真誠人更為可貴的。--西塞羅

  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頤

(二三)傷仲永

1. 文學常識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為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即老蘇、大蘇、小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2.重點字詞

   (1)通假字: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扳”通“攀”,讀pān,牽、拉))

   (2)古今異義

A.是指物作詩立就。ㄊ牵撼S米髦甘敬~,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B.稍稍賓客其父   (稍稍:漸漸、紛紛。今義指稍微。)

C.復到舅家       (復:再,又。今常用義為重復、往復。)

D.泯然眾人矣     (眾人:普通人、一般人。今常指大家、許多人。)

E.或以錢幣乞之    (或:不定代詞,有的,有的人。今義:或許。)

F.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文章內容或詞句方面的條理。)

(3)詞類活用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ㄈ眨好~作狀語,表示行為的經常性,每天,天天。)

 忽啼求之            (啼:哭著,動詞,做“求”的賓語)

 泯然眾人矣         (眾人:名詞用作動詞,變成普通人。)

   父異焉。ó悾盒稳菰~用作意動詞;以……為異,感到驚異,對……感到詫異。)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奇,對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名詞用作意動詞:以……為賓客,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對待。)

   父利其然    (利: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利,認為這種情況是有利可圖的。)

   傷仲永       (傷:為……感到惋惜,形容詞作動詞,為動用法)

(4)一詞多義

 自:A.并自為其名(自己)        B.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還自揚州(從)

聞:A.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B.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指好名聲)

與:A.借旁近與之(動詞,給)    B.陳太丘與友期行(介詞,和)

然:A.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B.泯然眾人矣(動詞或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

之:A.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具,譯為:它)

    B.借旁近與之(代詞,指仲永,譯為:他)

C.余聞之也久(代詞,指仲永父親“不使學”“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這件事)

D.不能稱前時之聞(結構助詡,譯為“的”)

于:A.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介詞,到)B.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其:A.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代詞,這)B.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5)特殊句式

  省略句:A. (余 / 我)令(其)作詩,(其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 B.(余 / 我)從先人還家 / C. (余 / 我)于舅舅家見之,(仲永)十二三矣。D.不使(之)學

狀語后置句:A.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B.又七年,還自揚州(自揚州還:從揚州回來)

3.練習回顧

   方仲永過人之處: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變化:令作詩,不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矣。 

   變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賦即使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學習。因為人的知識和才能并不是不變的,后天的學習和教育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還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學習,尚且變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學習,恐怕連一個平庸的普通人還不如呢!這說明作者非常強調后天的教育和學習的作用,這對老師和家長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賦和后天的學習教育,是很有啟發的。

揭示了后天學習非常重要的主題,啟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4.作者的人才觀:王安石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拓展練習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央,復得!逼淠敢读哑淇棧源苏]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蹦速I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韓詩外傳》

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寫了哪幾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比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與《傷仲永》中仲永的父親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寫了兩件事:孟母裂織,孟母買豚肉。

2.記敘了孟母教子的兩件事,說明教育子女應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時還必須以身作則。仲永的父親則因利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結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則失去了良好的天賦而“泯然眾人矣”。

參考譯文:

孟子年少的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再背。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并問他說:“為什么要中間停下來了?”孟子回答說:“有些忘記了,又記起來!泵献拥哪赣H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用來警告孟子,說:“這些絲斷了,能再繼續織嗎?”從此以后,孟子不會再遺忘了。 

孟子小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子的母親說:“想給你吃。”馬上母親就后悔說錯了話,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坐席擺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現在孟子剛有知識我就欺騙他,是在教他不誠實!”孟子的母親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來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二四)木蘭詩

   1.文學常識: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南朝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一首著名的敘事詩,它和《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雙璧”。

    2. 通假字:

A.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貼、貼上。 

B.出門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C.著我舊時裳:著,通“著”,穿。

3.古今異義:

A.愿為市鞍馬:市:古義:買;今義:集市。

B.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古義:只,只是;今義:表轉折,但是。

C.雙兔傍地走: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D.木蘭不用尚書郎:不用:古義:不愿做;今義:沒有必要。

E.卷卷有爺名:爺: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

4.一詞多義:

①帖:A.昨夜見軍帖:文告、文書。B. 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貼、貼上。

②市:A.愿為市鞍馬:動詞,買。  B.東市買駿馬:名詞,集市。

③將:A.出郭相扶將:扶持。      B.將軍百戰死:將領。

5.互文的翻譯:

A.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譯文:將軍和壯士們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戰死了,有的回來了。

B.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譯文:雄兔、雌兔都腳步跳躍、雙眼迷離。

6.成語: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后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撲朔迷離,比喻事情錯綜復雜,不易辨別真相。 

7.思想內容:

它敘述了木蘭代父從軍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獎賞而還鄉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

8.文章結構:

    第一、二段:從“唧唧得唧唧”到“從此替爺征”,木蘭得征兵的消息,準備代父從軍。

第三段:木蘭做入伍準備和赴戰地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四段:概括記敘木蘭十年征戰的情況。   

第五段:木蘭入朝受賞,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還鄉的請求。   

第六段:木蘭與家人的歡聚,改裝后同伴的驚訝。   

第七段:以兔作比,寫出木蘭的豪感,表現了人們對女英雄的贊美。

    9.木蘭的形象: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愛國  

(二五)詩五首

   1.思想感情

   《雜詩》以白描手法寫來,于平淡無奇中簡潔而形象地抒發游子的思鄉之情。

   《夜雨寄北》通過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表達了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

   《淮上與友人別》通過寫春天里的離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豁達態度。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通過寫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

    2. 比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

    兩首詩都寫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它們在表達方式與格調上有差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大處落筆,氣勢雄渾,對將要離別的友人是寬慰和勸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態度,詩的格調比較昂揚!痘瓷吓c友人別》就近寫景,情景交融,表達的是分別上路、愁上心頭的惜別,詩風比較細膩、哀婉。

    3. 名句賞析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出來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面對巴山的凄風苦雨,詩人想像到什么時候能夠還鄉,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燈芯燭花,溫情細語中又提起現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眱删湓娂扔邢e之意,更是寬慰之語,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洋溢著對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感。它語言形象而凝練,飽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別詩中黯然消魂的感傷情調,而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中,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固然不無惘悵,卻也頗為豁達。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這百舸爭流、欣欣向榮的景象振奮了作者的精神,激勵作者以達觀的態度來應對世變。這一聯,突然振起,一變憂傷低沉的情調,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調,既鼓舞人,又感染人,F今常用這兩句詩來比喻自然和社會發展中,沒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為奇,絲毫不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進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沒落腐朽的廢墟旁蓬勃發展起來的。它蘊含的哲理:人生總會有一些挫折和失敗,但不能悲觀,要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未來總比現在好,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選擇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故鄉兒童天真活潑、彬彬有禮的神態,使人如見其貌、如聞其聲。“笑問”二字尤為傳神,它既表現出孩子們對客人的親切、尊敬,又勾畫出他們的稚氣、好奇的性格特點,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喜愛之情。但寫故鄉的兒童,還不是這兩句詩的本意,本意仍是寫自己。詩人本是故鄉人,對故鄉懷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鄉,卻被人當作了客人。這對一個對故鄉有深情的人來說,該是一個多么大的刺激。q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無限感慨,盡在不言中。

 

水水

[2014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七年級(上)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數學總復習梳理試題

2.九上語文第六單元綜合測試題

3.語文第六單元手抄報

4.中考課內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5.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檢測試題

6.高中課文文言文張騫

7.趙普文言文課文

8.七年級上冊語文《春》教學課件

9.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3篇

10.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