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了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
2.閱讀全文,體會作者詩意的語言,領會環境描寫的作用,總結課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說主要情節,分析翠翠、爺爺、儺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討“三美”的建構。
4.探討小說主題,感受作者獨特的寫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體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說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白塔、水、黃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風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構。
難點:
1.小說主題的解讀。
2.沈從文獨特的生命體驗及寫作方式的認知。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課文主要故事情節,文章結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經過前面兩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血性男兒林沖和西方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可夫斯基,今天讓我們換一個視角,換一個時代,走進中國現當代小說。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們已經是有獨立思考與認知的大孩子了,你們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樣的?
學生思考、討論三分鐘,然后找同學回答。
學生:
2.教師歸納:
同學們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師為你們的真誠感動。但是老師心中最感動甚至可以說震撼卻是另外一種世界。老師在你們這個時候,對一個作家描繪的描繪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構成的世界一見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繪的一切不僅僅讓老師向往,而是讓幾十個年代的人都為之動容。這個作家就是沈從文,他筆下真善美、風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廟是人們的追求,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我們課本中的《邊城》一直被認為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風俗的代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領悟沈從文及《邊城》的美麗吧!
二、作者簡介
1.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苗族。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員。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開始發表作品, 1927年在上海從事文學活動,參加新月社。1949年后轉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國服飾史》為學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文學創作豐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長篇小說《邊城》是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詩意的小說,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沈從文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描寫了獨特的民風民情。他把自身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湘西豐富的社會風俗及優美的風景融為一體,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建構了美好的“人性神廟”。《邊城》無論是在沈從文的文學創作中,還是他獨特的生命體驗中,《邊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對文學的超越,更是對自身的超越。
2.至于《邊城》的寫作背景,沈從文在《水云》中曾談到其創作動機,如幻燈片上所說,社會相對穩定,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沈從文卻因其獨特的生命體驗要寫一首牧歌,從而達到生命的平衡。沈從文自己官方的說法是他要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自然的人生形式。究竟是不是這樣呢?對于這句話的理解牽涉到作品的主題等諸多內容,我們將在下面的學習中逐步深入。現在請大家從感性的層面看一下沈從文。
3.展示沈從文相關圖片及湘西風情圖片。
三、課文簡介
好,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邊城》節選自沈從文的長篇小說《邊城》,是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邊城”泛指地處邊遠的小鎮,一般較為安靜、閉塞。與課題相呼應,沈從文所寫的是川湘交界處的茶峒人家。
1.提出問題:
上次讓大家提前閱讀課文,字詞讓大家注意了,這里就不再重復。現在,請一些同學來簡單的講一講“邊城”里的故事。
學生:
2.教師歸納:
從剛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有些同學認真閱讀了課文并有所體會,而對課文還不太熟悉的同學要注意了,如果不想去辦公室喝茶,以后要按時完成任務。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下主要的故事情節: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在兩年前的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
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兒子儺送,從此兩人鐘情于彼此。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離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和黃狗一起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文章結構分析
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節,下面我們來分析課文。課文節選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請一位同學將每個章節的主要內容概括一下。
學生:第三章:敘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
第四章:追述了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現在,補敘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外祖父看競渡時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現在,重點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拔著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過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發現課文以端午節為線索展開敘事,文中一共寫了三個端午節,但不是按照時間的先后寫作的。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兩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這樣的結構。
1.提出問題:
這樣的敘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學生:
2.教師歸納:
這幾位同學說的都很好,這樣的敘事方式在結構上,避免了平鋪直敘,形成文章整體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內容則交代了翠翠愛情的產生、發展過程,充實了人性美善的內容。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我們首先了解了了作者沈從文及課文的寫作背景,然后總結概括了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接著又探討了課文特殊的敘述結構,大家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回去再把課文仔細地讀一遍,可以試著提煉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翠翠等人物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環境描寫,翠翠等人物形象分析,三美的建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講的內容大家還記得嗎?課后有沒有及時復習?回去之后認真閱讀課文了嗎?
學生:
看樣大家都被《邊城》吸引了,那這節課我們就深入了解《邊城》,、感知湘西風俗,體會人性和人情。
二、環境描寫
1.提出問題:
同學們,請你們把文章中有關環境描寫的句子找出來,并分析其內涵,注意其中的意象。
學生:
2.教師歸納:
剛才大家找的很全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文章開篇寫道“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生活環境的安靜。
“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環境的僻遠使得邊城的人民不關心或者說不用關心他們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樂。
寫端午節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寫每到端午,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年輕小伙龍舟競賽;寫中秋夜晚,舞龍、耍獅子,放煙火等等--民風淳樸 。
環境描寫、尤其是以環境描寫開頭是沈從文小說的一大特色。他筆下的環境是自然安逸與和樂的,是一個抒情的所在。在《邊城》中,場景和景物是與人融為一體,與天地合一的,不僅起到了烘托真善美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是真善美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個體。而在這自然環境中,當我們看到水、白塔、狗還有船等意象時,我們又有怎樣的感受?請同學們課后仔細思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環境是美好的,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人也是美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更美好。想必大家對翠翠、儺送、天保、爺爺等期待已久了。
1.提出問題:
你們對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嗎?討論一下,把你們對喜歡的人的分析告訴老師。
學生:
2.教師歸納:
真的是各有所愛啊,同學們的分析很好,就讓老師把這些人物組合起來:
翠翠:純潔善良的少女,感情真摯,情竇初開。聰慧、矜持又有些倔強。她十分依戀爺爺,鐘情于儺送。
儺送:淳樸、英俊、幽默湘西男子,對翠翠有真摯的愛,對哥哥的死心懷愧疚。
爺爺:待人熱情,為人豪爽,工作盡職,淳樸渾厚而且慈祥的老人。十分疼愛翠翠,但是做事有些游移不定。
天保:正直、善良,為了弟弟離開家鄉。
這樣優美、淳樸的人體現的是整個湘西民風的淳厚,這樣的人才能入沈從文在《湘行散記》中所說的是“真正的人”。其實,不僅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儺送等,還有士兵、水手、過往的商旅,盡管他們的物質條件并不相同,但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卻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種單純的善良、原始的可愛。
但是,同學們,沈從文是如何表現主要人物的呢?他多采用什么描寫方法?
學生:心理描寫。
四、湘西風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構
“三美”一直是人們解讀《邊城》的主要方向,具體如下:
1.風俗美
本文所展現的風俗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端午節。傳統的節日。官員、士兵和人們一起參加或觀賞劃龍舟、捉鴨子,一同在吊腳樓下聽戲曲,劃拳行酒。
(2)新年。軍民、官民同樂,沒有地位的懸殊、經濟的差異。
(3)邊城的風俗淳樸、原始、和樂,絲毫沒有被現實社會所污染。如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送給船夫“一個小紅紙包”的錢,而從不要過路人錢的老船夫還必須收下。而且這些習俗又是許多年來,“直到現在,還毫無什么變化”。
2.人情美與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軍民情
鄰里情
人物情
提出問題:
同學們,這就是《邊城》所描繪的“三美”。這三美是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可是在這美好之外,你們感受到別的東西沒有?是否有孤獨、悲傷?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是否令人難過?
學生:
五、小說主題探討
解讀《邊城》,人們通常從“三美”著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這又與沈從文自己的官方表達有關,即老師在介紹寫作背景時所說的:“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話沒錯,它是沈從文全部寫作的意圖,但卻不是《邊城》寫作的主要動機。“三美”不過是副產品。八十年代以來,《邊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說、悲劇說、象征說等等。其實,作為小說家的沈從文,自我生命體驗與小說創作是緊密相聯的。在寫作風格離時代主流愈來愈遠的情況下,他也堅持“抽象的抒情”這一獨特的寫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給‘人’好好作一度詮釋,超越世俗愛憎哀樂的方式,探索‘人’的靈魂深處或意識邊際,發現‘人’,說明‘愛’與‘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這工作必然可將那個‘我’擴大,占有更大的空間,或更長久的時間。”在這一觀念下發展并完善了的詩性小說風格,即抒情和敘事的和諧中衡,對后世影響深遠。也就是說《邊城》實際上是沈從文對現實無法調整的生命的寄托。也許大家現在不能很深入地理解這些話,沒關系,只要你們記得有這樣一個世界、這樣一種語言、這樣一種抒情即可,老師相信這些記憶會對你們以后的生活有幫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余時間繼續深入,同時歡迎大家與老師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邊城》這篇課文至此就講完了,本節課我們主要對課文的環境描寫、人物形象及“三美”做了分析,大家要認真體會;也探討了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寫作方式,這點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同時老師希望大家課后可以閱讀《邊城》全文,也可以找些沈從文其他的作品來讀,比如《湘行散記》、《水云》等。總之,通過《邊城》的學習,希望大家對這一類的小說有所感知體會。
第三課時
(安排在晚自習)
一、觀看電影
同學們,也許課本不能帶給我們直觀的形象感知,我們來觀看電影《邊城》,在觀看的同時,大家聯系一下我們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深刻體會《邊城》的意蘊。
二、播放黃磊的歌曲《等等等等》
三、課堂小結
剛才的電影和歌曲有沒有引起大家的共鳴?答案是肯定的吧。我想同學們一定在心中記下了翠翠,記下了沈從文,記下了湘西。作為現在朝氣蓬勃的高中生,你們一定要保持最本真的樣子,時刻把真、善、美作為自己的準則,這是老師對你們最大的期望!
四、布置作業
《邊城》讀后感
于靜靜
[《邊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