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的教學行為也隨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過去那一種以教師為中心,完全灌輸性的,獨白式的語文課堂教學路子已經行不通了,于是一些教師采取“問答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課堂上連續提問,學生習慣性的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而后老師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下一個問題,于是“滿堂灌”也就成了“滿堂問”。
課堂上有的教師該問的在問,不該問的也在問;需要學生作答的在問,不需要學生作答的也在問;學生能回答的在問,不能回答的也在問;有價值的在問,沒有價值的也在問。于是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們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講著,但是臺下的學生都是沒精打采,目光呆滯地望著老師,一言不發,一堂課下來,學生不知所問,沒有任何印象,根本毫無所得。這種“問答式”的教學,學生表面上似乎是主動學習,但其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維;诮虒W中出現的“滿堂灌“和現代新理念的教師觀的需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語文教學提問藝術進行一定的研究。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提問?《現代漢語詞典》把提問解釋為“提出問題來”,錢夢龍先生認為提問就是有目的的設疑。我們把提問定義教學活動中一種常用的基本手段,是教師有目的的設疑,以引起學生積極,定向的思考。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屬于語文教學藝術范疇,它是指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提問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提問活動。
課堂提問作為一門藝術,具有一定的原則。
(一)遵循目的性原則--精心設計。目的性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精心設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習慣性提問。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毫無價值也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
(二)遵循科學性原則--難易適度。所謂科學性就是要講究量力性。為了做到難易適度首先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問題過大、過深、過難。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寫作特色是什么?”,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么會回答上呢?相反,問題過淺、過易也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呢?簡而言之要做到從實際出發。一方面從教材的實際出發,認真鉆研教材;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的提問要依據學生心理年齡、文化、智力發展水平等來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
(三)遵循趣味性原則--新穎別致。教師提問的內容要新穎別致,因為教師面臨的對象-學生群體本身是活潑的、充滿活力的因此要避免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例如“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生厭。
(四)遵循啟發性原則--循循善誘。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錢夢龍先生曾在《語文導讀法探索》一書中說:“要發展學生的智力,研究問的藝術很有必要--問題本身要富有啟發性,要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當然啟發性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
(五)遵循靈活性原則--因勢利導。設計課堂提問不可機械死板,類型應靈活多樣。同時注意因勢利導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不可能總是回答正確,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迅速準確地判斷出學生出錯的根源,從而靈活地提出一些針對性強的新問題。
(六)遵循鼓勵性原則--正確評價。學生非常重視自己在老師和全班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說出答案之后非常想知道自己回答得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要求。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回答之后對教師的評價很在乎。學生應答完畢,教師要給應給與學生評價,評價應以鼓勵為主,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切不可對答題的同學白眼相待、諷刺挖苦。另外評價也要客觀全面,切勿進行模糊評價!昂。”“對!薄罢_!薄昂脴O了!薄板e了。”……幾個簡短而模糊的詞語不夠具體明確,學生無法得到務實的指導。
語文教學提問藝術的方法一共有6種方法。
1.疏理式提問。
這種提問從教材的內容、教學重難點出發,揭示教學目的,引導
學生把握和理解課文。
【教例】魯迅先生的小說《藥》,要求學生通過人物、情節、環境去理解小說所揭示的深刻主題以及作者的藝術技巧,提高小說鑒賞的能力。一教師在上這篇課文時提出如下問題:
⑴作品的主人公到底是誰?是夏瑜還是康大叔?
⑵康大叔是什么人?為何人們都對他恭恭敬敬?文中黑衣人和他是否是一個人?
⑶夏四奶奶既感到兒子是“冤枉”的,為什么上墳時又感到“羞愧”和“躊躇”?她的政治態度究竟怎樣?
⑷小說為何以“藥”為題?“華”、“夏”兩家的姓氏有何含義?
這幾個問題是課文要解決的重難點,可以促使學生潛心思考,深入鉆研。這種提問即可作為閱讀后的課文梳理,又可作為開課前的“思考預習”,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2.揭疑式提問
揭疑式提問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生疑”。學生閱讀往往一掃而過,領略不到文章的妙處,理解就膚淺,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教例】一教師在上《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對于結尾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提出以下問題“大約”與“的確”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為什么?
這些提問不僅能促使學生去琢磨,發掘文中蘊涵的內容,理解作者用詞的意圖,同時也教給了他們讀書的方法。
3.輻射式提問
這種提問是以某一個問題為中心,然后派生出許多小問題;
【教例】魯迅小說《藥》,它揭示了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一嚴肅的主題,為了弄清這個主題,一教師設計如下問題:
⑴ 刑場一節的環境描寫,揭示了哪一個時代的特征?
⑵夏瑜的“血”沒有治好華小栓的病,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⑶小說明寫華家,暗寫夏家,構成小說明暗兩條線索,最后在墳場交匯,作者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⑷文章的主題該如何歸納?
這樣圍繞文章的主旨設計許多小問題,從各個角度去啟發學生思考,各個擊破,那么中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4.比較式提問
為了鞏固舊知,開拓新知,在教學中往往運用對比、類比、分析異同等方法提出問題,供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收獲。
【教例】在教《六國論》(蘇洵)時,可問:蘇轍的《六國論》,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寫到了秦滅六國的事,它們在寫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這樣的比較式提問不僅可以溫故而知新,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再求同尋異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培養。
5.激將式提問
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而進行的激勵性發問。例子,這樣的激將式提問便能激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
6.追問式提問
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之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繼續提問的一種教學形式。
【教例】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時,為了介紹荔枝生態特征順序,追問法提問。(1)作者在介紹荔枝時,為什么先寫殼再寫肉后寫膜和核呢?(2)那能不能依照荔枝結構,先核后肉再膜最后殼呢?(學生肯定會想到我們吃荔枝時剝開皮才看見膜,吃掉肉才露出核)(3)這樣看來,介紹客觀事物,確定說明順序應注意哪些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一要顧及事物本身的結構;二要考慮人們認識事物的習慣,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
采用這樣的追問法,能使問題環環相扣,通過不斷地追問把大而虛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能真實理解的感受,層層遞進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一)集中學生注意力 。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明確的認知目的,有了困惑,探究的心態,往往會使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2)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關鍵處提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所提問題蘊含的疑問和趣味,激發學生的內區力,從而積極參與主動加工活動。(三)啟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其種種思維能力,是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最主要的功能。(四)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教師提問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為學生創造條件,給他們增加一些能夠成功“轉述”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五)提供教學反饋信息。教師通過提問,有助于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檢查學生對所教的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可見,課堂提問與教學的關系,其價值遠遠不在于形式上的熱鬧。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
達林
[淺析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相關文章:
5.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