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福
選入人教版初八年級上冊的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篇歷來為評家稱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既可以說是張岱散文小品《陶庵夢憶》中以筆墨精煉、風姿綽約著稱的極品,也可以說是與柳宗元《小石潭記》、蘇軾《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滿井游記》媲美的小品文精品。全篇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極易理解講授,實則它小中寓大,以小見大,情思深意蘊于其內,情趣風致見于言外,正確理解把握它的內蘊,鑒賞傳達它高妙的寫作技巧,則需下一番披沙瀝金的功夫。那么,在我看來,執教者首先應入乎其內,明晰到位地了解寫作此文的其人其書。這篇小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而為什么不納入作者的另一書《西湖夢尋》,除了體例寫作的不同外,自當別有一番深意在。《陶庵夢憶》是本什么樣的書呢?簡單地說,生活在一個“王納解紐”、“天崩地解”時代的張岱,作為這一滄桑巨變的歷史見證人、記錄人,淚盡繼之以血寫成的回憶錄《陶庵夢憶》,是一本滄桑易代真實錄,人生歷程懺悔錄、故園之思癡夢錄(見拙作“夢”的注釋--張岱《陶庵夢憶》主題意蘊探微)。由此,我們去解讀其文深刻內蘊就不難發現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從所寫景物和歷史背景看,作者筆下創造的迥異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夢如幻雪景的真實描繪,又是作者世事如煙、人生如夢的精神的隱曲反映。二、從人和人的關系看,這由經歷“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駴駴為野人”,老朋友相見把他當作“毒藥猛獸”的張岱寫來,其間包含著人世間多少炎涼冷暖的體驗,也寄予著作者對人與人正常關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寫作,其審美在于(一)冷雋美;(二)繪畫美;(三)情趣美(見拙作“小中寓大,眾美畢備”--張岱《湖心亭看雪》賞析)。由上可見,一篇小文,其包含內容如此深邃、厚實,要向學生一一傳達且不是件容易的難事,尤如橫亙在執教者面前高高在上的跳桿,一蹴而就翻越不得不講究功夫和技巧。
那么,入乎其內后,又如何出乎其外,這也是對每位執教者的檢驗。“入乎其內”,需要我們對作者、作品透徹了解、融會貫通;“出乎其外”,則要求我們執教者由博返約、馭繁于簡、變難為易、深入淺出地對學生循循善誘,為此,我們如何準確到位地對初中學生進行這篇課文的語文教學呢?我初步認為: (一)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方法。
對于文言文,時下學生畏文如虎,學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向來是初中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礙,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句式變換多,深奧難懂,難于把握;二是時代距離。古人生活的時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時代、當今的學生遙遠而陌生,由此讓幼小年青、知識貧乏、生活單一的中學生去走近古人,“回眸過去,這時代的思想感情的距離難于跨越;三是執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師教學時能深者淺之,難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礙,讓學生撥云見日,披沙見金。教不得法的老師,弄得不好,倒是教學時主次不分,講解不明,方法陳舊,正應了有學生所說,越學越難,越學越不懂。越學越放棄,學生主動性丟失,探索性泯滅,創造性捏殺,教學墮入惡性循環的泥淖而不能自拔。這種現象的致命之處在于教學方法上普遍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集中表現為“三多三少”,1、老師講的太多,而學生動手動腦少;2、教師講課時分析太多,而對學生學習主動指導培養太少;3、學生做作業時間太多,而用于課外閱讀、寫作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太少。所以有人對過去“滿堂灌”的講授方式作了戲謔反諷的概括為:1、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答,老師板書學生抄;2、老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多,講少學少,不講不學;3、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老師講得面面俱到,學生聽得不得其要;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在這種情勢下,正本清源,還學生一個學習的天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思考讓給學生,把過程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就成了當今教學普遍關注、切實改進的重要課題。今天在“主動--合作--探究--互動”教育新理念的指導下,由過去講授式變為啟發式、學導式、學用式已形成為教育的新的趨勢,語文教育界許多老師踐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方法,傳統的語文教育方式向現代化教育對接,過渡轉軌。文言文教學上,許多老師也摒棄以前一味“死摳字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疏通文意”,把文言文當作風干的語言標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讓學生從文本中感悟體會,消化吸收,從而達到古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鑒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時,一改以前的單純的講授,而采用作業探究式+討論點撥式進行教學,在學習課文前我提出預習作業如下:
1、請全班同學各自提供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歌,準備課堂交流。[此作業以詩引路,創設情景,既意在拓寬學生視野,又注重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和聯想的能力]
2、請找出課文中的一個會意字,并舉例3-5個會意字;找出課文中的多音多義字,讀準字音,把握意義用法;掌握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生字的讀音意義用法;課文中的“霧、凇、沆、碭”中的“凇”是形聲字嗎?為什么?[此題意在調動學生自學和探究的學習興趣,舉一反三,既鞏固以前形聲、會意、多音多義字的知識,溫故知新,又運用字的知識解決課文中的難字。]
3、在課文中標明作者寫湖心亭雪景的量詞,請試用另外的量詞替換。[此題借助語言“置換”,讓學生領悟作者量詞運用的精確、傳神,為學生今后作文遣詞造句提供典范。]
4、作者全文很好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有大小的對比,動靜的對比,冷熱的對比,請用課文中的語句一一說明。[此題意在讓學生自主解讀課文,突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5、將柳宗元《江雪》詩和本課作一對比,并說出它們的異同,準備在全班交流。[此題意在通過對比閱讀,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思維的能力。]
6、你認為作者“癡”嗎?[此題意在設疑問難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進而讓學生在表達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二)要正確確認課文的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能不能找準、攻破課文的重點、難點,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關鍵。課文中,有的重點又是難點,二者合一;有的重點、難點既有內在聯系又各自分離,還有的課文難點不止一處。重點、難點既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如表現方法、語言特點,這要教師從課程內容、學生對象、知識系統掌握需要出發,此文教學時,最好從寫作形式方面突出一、二個問題,切不可面面俱到,讓學生學不到實處,學不能致用。查閱一些老師此課的講授,課文重點把不準,難點攻不破,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繁,即繁雜、繁瑣。如有的教師介紹張岱其人、《陶庵夢憶》其書時,一講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詳,由此沖淡了課文應主講的內容。還有的過于糾纏于崇禎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沒了主要的,喧賓奪主,主次不明,細枝末葉掩蓋了主干,綠葉取代了紅花。更有一些教師為展示自己學富五車的淵博,不看對象和學生接受程度,動輒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結果將教學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現為不該講的大講特講,看似講得對的結果適得其反。比如有教師以一“癡”字串解全文,什么“癡行--癡景--癡情”,讓人難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癡”了,景就變為“癡景”了呢?又如有教師以一“奇”字統攝全文,“時間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詞奇--人物奇--情趣奇”,這么多個奇,看似對課文“一字見奇”,高屋建瓴的解讀,然而仔細研究,奇處多了反而不足為奇了,如此可見四處出擊,偏離課文主旨,何談重點?還有的教師大講本文的寫作方法--正面和側面描寫,白描和細描,這篇課文側面描寫何在?是其主要特點嗎?白描和細描又何以區分?講這些對學生寫作有切實的指導,能內化為學生的讀寫能力嗎?一些教師至今還老喜歡在概念上翻筋斗,兜圈子,實際上學生寫作最需要學習借鑒掌握的是選材、敘事、寫景、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這些最基本最適用的方法。還有的貌似教育新觀念、新模式的踐行者,教本課時將學生分成“語詞破澤組--心靈探究組--性情評價組--寫法賞析組”,如此花樣翻新,機械分割,需知在如此肢解的同時,也就肢解了學生,肢解了課文。
三是單,即教學方法單一、單調。《教學六十法》闡述教學方法的作用時道:“教師的文化專業知識有如分母,教學方法有如分子,教學效果是這個分數的值!眱炐愕慕處煟虒W上除了“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外,還“手中有法”,即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回觀我們不少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更多的還是停留在以前死摳字詞、疏通文意的路數上,要不抱定單純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不放,解放不了思想,邁不出“自主--合作--探究--互動”的步子,要不,一課之中,一文所用,一、二教學方法,既見不到學生自動,也難以見到教師啟動,更難見師生互動,起承轉合環節不明,教學方法不能立體作戰,如此單調重復,怎不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如此平庸無奇,何不淡化學生求知的興趣?
通過對本文入乎其內的學習鉆研,我認為本課與本冊文言課文比較而言,無多少字詞的障礙,重點、難點應確定在內容的理解,寫作方法的運用上,因此,我在教學時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三個對比上:
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既直接自然易學易懂易用,需不著死記硬背一堆名詞術語、概念結論,也便于日后活化為自己閱讀寫作的血肉。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導我們讀書學習的金玉良言,對教師來說,是鉆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選課文,“入乎其內”就是要我們教師深入鉆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認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細破解作品疑難,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達到目有全牛,融會貫通,爛熟于心,卓有見地的那樣一種狀態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們教師依循教學大綱要求,根據教材實際,結合學生實際,著眼教學實際,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學設計。循序漸進地、循循善誘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學的基礎、前提,“入”后還需巧“出”,“出”是教學的檢驗和遷移,二者為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不同階段。現在一些年青教師教學在“出”與“入”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脫節。大學老師怎樣教他怎樣教,高中教師怎樣教他怎樣教,教參教輔怎樣講他怎樣教,人家怎樣教他怎樣教,教育行家對教育的三個境界謂之“一年教對,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們的很多老師如此教學多年不見進步,始終在教“對”這個層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學勤思進取求新的教師“一年當你教書十年”,而裹腳不前,怠惰守舊的教師“教書十年當人家一年”,這不能不說是當下我們語文教師的一種現狀和弊端,這也當是語文教學“少、慢、差、廢”的重要癥結所在,在這里我們希望我們的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認真教好每一堂語文課,不負時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林安福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一位獨立的語文工作者談《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論文的教學反思
4.語文的教學課件
7.語文的教學論文
8.寫語文的教學計劃
10.開學第一課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