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從古至今頗受歡迎,它的深刻含義早已悄無聲息地包含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可能我們不曾將《論語》整篇讀完,但反在自己有限的閱讀中,你便發現了它之所以耐人尋味的原因。它之所以影響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原因,它之所以常駐文壇、永垂不朽的原因。
《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為什么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沒讀《論語》之前,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經過仔細閱讀后,我想我知道了我想要的答案。
《論語》是我國的文學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中的地位了。自從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起,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農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隨著后來人類思想的不斷完善和改變,慢慢地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如今人們又再次讀起這部文學經典作品,字里行間中,能體會到了古人智慧的結晶,以及《論語》曲折的命運。
讀了《論語》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中庸和“仁”。中庸指的是不偏擔任何一方,做到公正、調和折衷的態度。我主要是從其字面理解的。在我看來中庸或許是保持中立,惹不起躲得起。或許這樣的理念對于感人固然是好,但在現在看來并不可取,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中庸之道正如在沉默中滅亡,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推移,便會讓人看到其弊端,這終將會導致一個民族的墮落和懦弱。如果沒有人發現這一問題,便會最終使得一個國家被外部勢力侵略,從而導致滅亡。由此可見,《論語》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妥協性。“仁”是孔子的道德觀,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人應該克制自己,遵循“禮”,這便是“仁”。“仁者愛人”,這里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的權益,雖然這只是我看到的一小方面,但是這一小方面,便會成為古人將其視為經典的一個重要組成原因。中庸和“仁”讓后人學習到了剛正不阿、公正公平、克制自己、尊重他人的理念,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所不值得推崇的。因此,《論語》雖然是一部經典文學作品,但讀者也應當站在正解的角度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揚棄。
我非常開發能有機會接觸《論語》這部經典文學作品,它讓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結晶,也讓我懂得,對待任何事情都應該站在正確的角度上,對其進行分析,做一個思想上有自己獨特見解的人。
郭書
[論語讀后感 高一習作]相關文章:
2.論語讀后感高中
3.寫《論語》讀后感
4.論語學而讀后感
5.有關論語讀后感
6.論語讀后感學醫
8.論語每則讀后感
10.教師《論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