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于顓臾”做動詞“有事”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
有事:古:用兵;今:泛指有事情。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孔子說:“冉有!我恐怕該責備你了。 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
“與”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猜測(猜度)。以“是”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爾是過”“過爾”,責備你。無乃……與,表示推測語氣,即“恐怕『該不會,莫不是』……吧”;譯為“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以為:古:以之為的省略,可譯為“把它作為”;今:認為。
東蒙主: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
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疑問代詞作介詞前置賓語句,“何以”即“以何”
何……為,表示反問語氣,即“為什么……呢?”譯為“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 說:“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 子 曰:“求!周 任 有 言 曰:‘陳 力 就 列,不 能 者 止。’危 而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
不能:古義:沒有能力;今義:辦不到
不 持,顛 而 不 扶,則 將 焉 用 彼 相 矣?且 爾 言 過 矣,虎 兕 出
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
于 柙,龜 玉 毀 于 櫝 中,是 誰 之 過 與?”
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于柙”“于櫝”做動詞“出”、“毀”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冉 有 曰:“今 夫 顓 臾,固 而 近 于 費,今 不 取, 后 世 必 為
冉有 說:“如今 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后世一定會成為
“于費”做動詞“近”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子 孫 憂。”
子孫們的憂慮。”
孔 子 曰:“求! 君 子 疾 夫 舍 曰 欲 之 而 必 為 之 辭。丘 也
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態度)的人。我
聞 有 國 有 家 者,不 患 寡 而 患 不 均,不 患 貧 而 患 不 安。
聽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
國:古:邦國;今:國家。家:古:諸侯的封地;今:家庭。
蓋 均 無 貧, 和 無 寡, 安 無 傾。 夫 如 是, 故 遠 人 不 服, 則 修
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
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
文 德 以 來 之。 既 來 之, 則 安 之。 今 由 與 求 也, 相 夫 子,
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
來:使動用法,使……來 安,使動用法,使……安定
遠 人 不 服, 而 不 能 來 也; 邦 分 崩 離 析 , 而 不 能 守
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 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
來:使動用法,使……來
也 ;而 謀 動 干 戈 于 邦 內。 吾 恐 季 孫 之 憂, 不 在 顓 臾,
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 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 不在顓臾,
“于邦內”做動詞“謀動干戈”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而 在 蕭 墻 之 內 也。”
而是在魯國內部。”
秦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