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累文言詞匯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每學年的積累總量不少于100個。”因此,高中階段應積累不少于300個文言實詞。
如何積累文言實詞?方法是兩步:第一步,閱讀文言課文和課外文段時注意積累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識地一個詞一個詞地記憶。如:“卒”這個詞--
[卒](zú)(1)名詞 ① 步兵,“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② 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為卒,“全卒為上,破卒次之”(《謀攻》);③ 差役,“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2)動詞 ① 死,“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② 完畢、結束、成全,“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3)副詞 ① 終于,“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②(cù)同“猝”,倉促,“五萬兵難卒合”(《赤壁之戰》)。
在讀各篇課文時注意積累它的各種意義和用法;然后將這些零散的義項聚集起來,有意識地加以記憶。有意識地一個詞一個詞地記憶,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書。
二、文言詞匯知識
(一)古今詞義的變化
變 化 情 況 示 例
詞
義
擴
大 范 圍
擴 大 江(長江→泛指大的河流) 河(黃河→泛指河流)
病(重病→病) 色(臉色→顏色) 皮(獸皮→皮膚→表皮)
義 項
增 多 勸(勸勉、鼓勵→勸勉,規勸、勸誡) 厭(滿足→滿足、憎惡)
假(借、憑借→借,不真實,假期) 卻(退卻→退卻、推卻)
詞
義
縮
小 范 圍
縮 小 臭(氣味→壞氣味) 金(金屬→金子) 谷(糧食作物→稻粟)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墳(高土堆→墳墓)
義 項
減 少 讓(責備,謙讓→謙讓) 購(懸賞征求、購買→購買)
憐(愛,憐憫→憐憫) 次(臨時駐扎、次序→次序)
詞 義
轉 移 涕(眼淚→鼻涕) 床(坐具→臥具) 走(跑→行走)
去(離開→到某地去) 偷(茍且、馬虎→偷竊)
感情色彩變化 諷(委婉地勸告→諷刺) 爪牙(武臣→壞人的黨羽)
了解古今詞義變化的規律,是為了防止以“今義”釋“古義”。
(二)一詞多義
詞 義 解 說 例 義 項 例 句
本 義 最初造字時表示的意義
朝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義
由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 朝見 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
朝代 改朝換代
比喻義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詞義 爪牙 喻武臣 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
假借義 借用作另一個同音詞的意義 畔 叛,背叛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學習一詞多義知識,可以從詞的本義推斷引申義。
“引”,會意字,本義是拉開弓。①“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盡心上》)即用其本義。由“拉開弓”引申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又由“拉”引申為③“拉長”,“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梅堯臣《宣州環波亭》)④“抽”,“拔出”,“馬蹶,墜地,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太祖紀》)⑤“拿”,“(東郭先生)引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⑥“帶領”,“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敗死。”(《史記田單列傳》)⑦“承擔”,“公卿各引咎自責。”(《北史周武帝紀》)⑧“舉薦、提拔”,“獎引后進,如恐不及。”(《歐陽修傳》) ⑨“延請”,“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⑩“退卻”,“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
(三)古字通假
解 說 舉 例 注 意 點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這個借用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吾知所以距子矣(“距”同“拒”);
扣而聆之(“扣”同“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同“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由于古今語音的變異,有的通假字現在的讀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甚遠。如: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亡”同“無”)
古今字 一個漢字(古字)有幾個意義,后為區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表示其一個或幾個意義。 至莫夜月明(“莫”同“暮”);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雍水暴益(“益”同“溢”);孰視之(“孰”同“熟”);不亦說乎(“說”同“悅”) 教學中,把古今字也視為通假字。教材中注為“莫”同“暮”。《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為“這個意義后來寫作×”。
異體字 音同義同,形不同。 俛首系頸(“俛”同“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注釋。
中學教學中所講的古字通假,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三種情況。
要學會識別常見的通假字。當一個字按照它的一般義項講不通的時候,可試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詞來解釋;一個字與哪個字相通,要根據上下文文意來推斷;能不解釋為通假字的盡量不要解釋為通假字,因為古人用通假字畢竟是特殊情況。
【能力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侍坐》)( )
2.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侍坐》)( )
3.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
4.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
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過秦論》)( )
7.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
8.沛公不勝杯杓(《鴻門宴》)( )
9.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
10.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
11.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諫太宗十思疏》)( )
1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師說》)( )
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
14.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琵琶行》)( )
15.遂命酒,使快彈數曲(《琵琶行》)( )
16.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
17.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 )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 )
1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 )
20.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
2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
2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
23.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
2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前赤壁賦》)( )
25.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后赤壁賦》)( )
26.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后赤壁賦》)( )
27.適有孤鶴,橫江東來(《后赤壁賦》)( )
28.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上樞密韓太尉書》)( )
29.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
30.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種樹郭橐駝傳》)( )
31.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種樹郭橐駝傳》)( )
3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 )
33.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
34.比去,以手闔門(《項脊軒志》)( )
35.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志》)( )
36.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
37.聞左公被炮烙(《左忠毅公逸事》)( )
38.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左忠毅公逸事》)( )
39.余幼從先生受經,汝差肩而坐(《祭妹文》)( )
40.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祭妹文》)( )
二、解釋下面各句中的“管”字,并說明是用其本義還是引申義。
1.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 )
2.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漢書東方朔傳》)( )
3.先生循循善誘,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之力也(《浮生六記》)( )
4.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殽之戰》)( )
5.三代之道無二,以信為管(《呂氏春秋離俗》)( )
6.以刀筆之管進入秦宮,管事三十余年(《史記李斯列傳》)( )
三、解釋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諸子說水》)( )
2.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
6.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秋水》)( )
7.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
8.距關,毋內諸侯(《鴻門宴》)( )
9.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鴻門宴》)( )
10.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
11.“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
12.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
13.惟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
14.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 )
15.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賦》)( )
四、閱讀下文,選出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幾項。( )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A. 學書不成 /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B. 學書不成,去,學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C. 足以記名姓而已 / 劍,一人敵,不足學
D. 一人敵,不足學 / 寡不敵眾,后其危哉
E. 略知其意 /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F. 又不肯竟學 /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五、閱讀下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后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改,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 (《史記 秦始皇本紀》)
六、閱讀下文,完成文后題目。
明季吳縣洞庭山,鄉有樵子者,貌髯而偉,姓名不著,絕有力。每暮夜樵采,獨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負百斤而止,髯獨負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價。人或訝問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負,力不贍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賤其值。且賤值,則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頗異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書,然好聽人談古今事,常激于義,出言辯是非,儒者無以難。嘗荷薪至演劇所,觀《精忠傳》,所謂秦檜者出,髯怒,飛躍上臺,摔檜毆,流血幾斃。眾咸驚救。髯曰:
“若為丞相,奸似此,不毆殺何待?”眾曰:“此戲也,非真檜。”髯曰:“吾亦知戲,故毆;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剛疾惡類如此。 (顧彩《髯樵傳》)
選出下面各組句子中與題干句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
1.貌髯而偉,姓名不著,絕有力 (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 佛印絕類彌勒,坦胸露乳,矯首昂視
C.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D.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所得薪,人負百斤而止,髯獨負二百四十斤 ( )
A.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B.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C. 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 D.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3.然鬻于人,止取百斤價 ( )
A. 棄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 B. 虎因喜,計之曰:“計止此耳。”
C. 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D. 臣舍人藺相如止臣曰……
4.其性剛疾惡類如此 ( )
A. 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B.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C.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D.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
七、解釋下文中加點的詞。
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 )也。齊景公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師敗績( )。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曰:“穰苴雖田氏庶孽( ),然其人文能附( )眾,武能威( )敵,愿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 )兵事,大說( )之,以為將軍,將兵捍( )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 )卑賤( ),君擢( )之閭伍( )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 )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 )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 ),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 )會于軍門。”穰苴先馳( )至軍,立表( )下漏( ),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已之( )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 )表決( )漏,入行軍勒兵( ),申明( )約束( )。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 )為( )?”賈謝曰:“不佞( ),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 )軍約束,則忘其親;援( )枹( )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 )內騷動,士卒暴露( )于境,君(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 ),何謂( )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對曰:“當( )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 ),于是,遂斬莊賈以徇( )三軍。 (《史記 司馬穰苴列傳 》)
星星
[高中文言文實詞積累]相關文章:
7.高中文言文作文
8.高中常考的文言文
10.高中必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