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于漪語)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歷經千載演變而代代傳承,漢字已成為民族文化心理的內核。漢字教學就是培養民族情結、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同時,作為“工具性”的語文教學,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漢字是語文學習的起點,是基礎中的基礎,學生所有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都是建立在對漢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在初中階段加強漢字教學,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而且更符合語文本身的學習規律。
課程標準在七--九年級“階段目標”中對漢字教學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課程標準關于漢字的評價是:漢語拼音學習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講普通話、糾正地方音的情況。識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查檢字詞的能力。第三、第四學段要重視考察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寫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于要求“會寫”的字的掌握情況,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在此基礎上,逐步要求書寫流利。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引導學生提高書寫質量。第四學段還要關注學生基本行楷字的書寫和對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
2013年和2014年宜昌中考語文試題中,漢字部分一般是5道小題,共計10分。兩份試卷中相同的題型是“在語境中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2013年試卷中漢字第2題“在成語中填上恰當的字并解釋”,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辨析同音字;第3題是根據語境理解詞語的含義;第4題考查內容是“古代不同的謙稱”,考查的能力是以“漢字”為窗口,管窺古人豐沛雅致的精神世界,傳承厚重典雅的傳統文化;第5題“對名家書法的甄別”,考察學生對名家書法的欣賞臨摹,關注傳統文化。2014年試卷漢字部分第2題“用所給漢字的偏旁重新組合新字再解釋”,要求學生理解漢字偏旁部首的表意表聲功能及組合規律,掌握形近字的字形和字義;第3題“由反義詞組成成語”,考查學生對成語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的了解;第4題是“抓住關鍵字,解讀全篇文章”;第5題“吃”來源于人們熱議的《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語文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從本義道引申義的拓展,充分體現了漢字的魅力。
通過課標的解讀和中考試卷的分析,我認為初中語文漢字教學,應根據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這一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但要從根本上解決漢字的識記和書寫問題,而且要理清漢字與組詞、漢字與語感、漢字與閱讀、漢字與文言、漢字與文化的內在聯系。
專題講解----探究源流,學習方法。漢字“六書說”把形音義三方面結合起來,描繪出了一個獨立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系統。我們的漢字的教學應該從“六書”入手,可結合倉頡造字與許慎的《說文解字》,講清造字原理以及高頻漢字的起源與流變。再教學生用好《漢字源流字典》,引導他們利用因形釋義、因義辨形的方法去理解漢字的形音義。通過字理識字,有利于學生掌握漢字的一音多字、一字多義、形近義殊等現象,增強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感受能力。例如,“鼎”字,象形字,通常三足兩耳,古代祭祀時用的容器。由于它有三足,后來有了“三方面”的意思,“鼎力”三足最穩,又有了“正當”的意思。“析”是會意字,本意是以斧劈木,后來引申為“剖析”和“分析”中的意義。
隨文學習----結合語境,體會內涵。初中語文中的漢字教學并不是獨立于閱讀教學之外的,而是要把對漢字形與義的剖析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經常性的行為貫穿到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有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都建立在對漢字真正的的理解和掌握之基礎上。
加強多音多義和形似字的教學。這在每一課的基礎知識積累教學中作認真訓練,結合課文,音、形、義一比較,鞏固了舊知識,學得了新知識,易掌握記得牢。比如“好高騖遠”的“騖”和“趨之若鶩”的鶩,學生向來記不住,分不清,這就要從造字法來分析“鶩”本指馬奔跑,后來引申為人的追求、志向,故從馬;“鶩”的本義是野鴨子,野鴨子覓食喜成群,一有發現則迅速聚集,后來以此比喻盲目地熱衷于某事情,故從鳥。這樣分析,學生對兩字的音、形、義就有很好的把握了。例如,“嬌”與“驕”的識記對于初中生來說是沒有難度的,但是放在“江山如此多嬌”、“一代天驕”的具體語境中,就有一些學生辨別不清了。兩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是:“嬌,姿也”;“驕,馬高六尺為驕”。“嬌”有姿態嫵媚可愛的意思,可用作形容詞;“驕”是漢朝人稱匈奴單于為天之驕子,后來稱歷史上某些北方少數民族君主為天驕,這里可作名詞。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漢字意義,應是初中漢字教學的關鍵。
采用單篇選點的方法加強漢字教學,即從所學課文中盡可能挖掘一個字,將對這個字的揣摩推敲與全文的理解聯系起來,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即推敲一字,讀懂一篇。如《三峽》的“美”,《記承天寺夜游》的“閑”,《范進中舉》的“瘋”,它們都能很傳神地突出文本的山水之美或情懷之美。通過扣住關鍵漢字的教學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整個課文內容,效果頗好。
將漢字教學與文言詩文教學結合起來。文言詩文語言凝練,往往一個字蘊含著豐富的意思。漢語詞義的主要通過引申、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等方式發展。例如:“臭”字,“臭”從自從犬。自,古義鼻子。臭的本義是聞,后加口旁作嗅。但臭為什么要從“犬”呢?因為犬鼻靈敏,能從很遠處感知各種氣味,據現代生物學研究,犬的嗅覺細胞是人的六倍,所占鼻腔的面積是人的三十倍。所以“臭”從自從犬。“臭”本動詞,用鼻子聞氣味。《荀子禮論》“三臭之,不能食也”。成語“其臭如蘭”,即是香味,“臭味”的外延很廣,香味、臭味都在其內。大約到了漢代以后,作氣味解釋的“臭”,多用于惡臭了。這就是說“臭”詞義縮小,專指難聞的氣味了。成語“乳臭未干”,作“臭味”解。如果將這些典型例子的教學與漢字教學結合起來,那我們的漢字教學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
學習筆記----歸納匯總、辨析提高。漢字積累本----每個單元教學結束,讓學生把本單元所學及教師補充講解的字詞分類(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易讀錯寫錯字)整理,在整理時要注意字詞的音、形、義,學期末匯總成冊。關注、搜集時代新詞,根據基本類型(比喻詞、縮略詞、移用詞、專用詞、方言詞和外來詞)分類積累,并對其產生、構成、表達技巧及折射的文化心理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漢字糾錯本----查找同學作文、作業中的錯別字;收集街頭巷尾、電視營屏中出現的錯別字,讓學生整理、交流,辨別字形與字義,提高學生正確用字的能力。
多彩活動----激發興趣,促進落實。組織學生收看《三字經》 《中國漢字探秘》《漢字五千年》《解開漢字之謎》等視頻,這對于了解漢字的起源與流變、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漢字學習筆記交流評比,“我是糾錯小能手”,猜字謎,成語接力大賽,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習的興趣,促進字詞的掌握落實。開展單元百字競賽或階段性百字書寫大賽,這樣做學生就能反復不斷地進行字詞的識記與理解。組織書法興趣小組,舉辦書法藝術展覽等,利用班級的學習園地對部分學生的優秀習作進行展示,激勵后進,起到榜樣的影響示范作用。
魯迅先生說,漢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字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樹立起漢字教學的長遠目標,認真對待漢字教學中的問題,加強漢字教學的研究,讓學生掌握一定行之有效的漢字學習策略,使漢字教學得以鞏固與深化,同時也讓學生領略漢字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向光梅
[課標引領中考導航探索漢字教學 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新課標教學計劃
2.教學反思與評語
3.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4.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5.教學反思或隨筆
6.成語教學反思高中
7.成語教學的反思
8.論文的教學反思
10.教學反思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