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有其特殊的意義。小學生年齡小,道理懂得少,各種心理過程常帶有很大的無意性。只有當學生對某種學習感到興趣的時候,他才能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去進行學習,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只有當學生有興趣學習的時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積極思考,對知識掌握得快,記得牢,學習效果好。語文課也是一樣。如果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怎么能學好語文呢?對興趣重要性的認識是一碼事,在實踐中能不能著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是一碼事。興趣不是先天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教育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培養。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覺得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生,這種感染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對老師是真誠尊敬的,充分信賴的。如果老師不尊重學生,不愛護學生,學生就會產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厭惡。這種反感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到老師所教的學科上,從而引起他們對該門學科的反感。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的,但從不發脾氣,總是親切地啟發誘導他們,即使是對他們的批評,也使他們感到這是老師的關懷和愛護。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誘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強調:"小學各年級要重視閱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閱讀中整體感知,在閱讀中整體感悟,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做到精講,應合理安排閱讀時間,讓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嘗試到讀書的樂趣。要變以往的"要我讀"為"我要讀",只有產生了閱讀的興趣,才能自覺地讀,方能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境界。興趣的形成來源于教師的誘導和引發,而這種誘導恰恰是緊緊捕捉學生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瞬間,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生發過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把學習中的“樂”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據的。
應該怎樣讓小學生成為語文的“樂之者”呢?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新的教學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多下功夫。為此,備課時就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同、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語言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創造良好條件為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訓練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對語言訓練的欲望,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如教學《荷花》中“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又冒出來”一句,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
師: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特別美?
生:我覺得"冒"字特別美,但到底美在哪兒,我也說不清。
師:說不清是正常的,你能覺得"冒"字特別美已經很好了。請大家想一想,“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字嗎?
生:生、鉆、探、長......
師:作者為什么沒用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讀前后幾句話,體會一下:你覺得怎樣長才可以叫冒出來呢?
生:生機勃勃地、使勁地、興高采烈地......
師:分別把這些詞放到原句中,再來讀讀、悟悟。(生讀)多么可愛的荷花啊!大家看,一個"冒"字,不但把荷花寫活了,而且使荷花變得更美了......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指導學生讀詞、讀句、讀段、讀篇,學生就讀懂了文章的內容,知道了課文講的意思,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發自內心地熱愛語文學科。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得以發展,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二、注意課堂教學藝術,引導學生勤思多練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過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特別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藝術。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藝術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設問,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勤思多練。學生學習興趣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于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是太難的問題愿意自己想一想,親手做一做,一旦當他想出來或者做對的時候,他就會體驗到一種十分愉快的情感,這種情感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激發他對學習的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多想想,多練練。想什么?練什么?小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差,教師要幫助學生設問,要為學生想想、練練提供明確的目標。當然,讓學生想的、練的問題不能過易,也不能過難,更不能負擔過重。過易學生不必思考,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難學生無從思考,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負擔過重只能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反感。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到難易適度,多少適度。所謂難易適度,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努力能獲得一定答案的問題。
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用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來吸引學生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生動、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知識更感興趣。語文學科較之數學、常識等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課文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語文課中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就可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極有利的條件。例如,有不少古詩內容豐富,語言精練,詩中有畫,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十分動人。小學生記憶力強,十分愛學愛背優美的詩歌。三年級下學期,我教了一首詩《詠柳》:“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準備有關春天的課件讓學生欣賞,這樣學生對詩句內容產生了興趣。前兩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對春天的贊美。學生很感興趣,等我講完,他們已經會背了,而且,他們在家背,在學校背,上樓也要背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學詩、背詩當作精神上的享受。學生稱它“是一種休息”、“娛樂”。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高,這與充分發揮語文學科本身固有的特點是分不開的。
興趣是知識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即使參與了也是被動的。雖然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非朝夕之間便可達到的,但我們能夠正視小學生的實際,從小學生語文教育的特點出發,積極探索教學的捷徑和不斷創新自我的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就能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付西良
[淺談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相關文章:
4.淺談高中語文素質教育論文
6.淺談小學語文漢語拼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