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漢書》及本文歷史背景。
2、積累文言實虛詞,在語境中體會文言、句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
3、了解并體會蘇武的形象,學習蘇武視國家利益重于生命的愛國節操。
重點難點
1、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學法指導
誦讀法、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新課導入
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簡析: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2、《漢書》簡介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
三、自主學習
1、 字音字形
栘(yí)中 數(shuò)通使 且鞮(jūdī)侯 丈人行(háng)
遺(wèi)單于 緱(gōu)王 昆邪(hún yé)王 浞(zhuó)野侯
閼氏(yān 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 膏(gào)草野
嚙(niè)雪 旃(zhān)毛 牧羝(dī) 紡繳(zhuó)
檠(qíng)弓弩 棫(yù)陽宮 斧鉞(yuè)
2、通假字
⑴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
⑵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旃,通“氈”,加工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而成的塊片狀材料)
⑶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⑸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告別)
⑹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3、詞類活用
⑴宜皆降之 (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投降)
⑵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用作動詞:用車子拉)
⑶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贊美,以……為壯美)
⑷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膏,名詞用作動詞:滋養)
⑸反欲斗兩主,觀禍敗 (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爭斗)
⑹天雨雪,武臥嚙雪 (雨,名詞用作動詞:下)
⑺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用作動詞:生育,生子)
⑻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杖,名詞用作動詞:拄著)
⑼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名詞用作動詞:祭祀)
⑽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4、古今異義
⑴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當;今義:差不多)
⑵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義:對長輩男子的尊稱;今義:指岳父)
⑶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 (古義:照顧;今義:獎賞賜予)
⑷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古義:財物;今義:供出售的物品)
⑸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⑹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古義:拿著;今義:料理,籌劃)
⑺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義:第二年;今義:下一年)
⑻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 (古義:去世;今義:不幸運;使人傷心、失望、痛苦的)
⑼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古義:年齡;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⑽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成全,提拔;今義:業績)
⑾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5、特殊句式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斷)
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判斷)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nsp; (判斷)
見犯乃死,重負國。 (被動)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動)
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賓語前置)
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
為降虜于蠻夷。 (介賓后置)
四、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給每段內容添加小標題,理清脈絡。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并盡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 (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
(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5)、衛律勸降,威武不屈。
(6)、飲雪吞氈,此志不渝。 (7-8)、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9)、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10)、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2.課文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課文按蘇武一生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1、2段,寫蘇武在胡、漢兩國關系微妙時期奉漢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兩國之好,主要是交代蘇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團的主要成員。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寫蘇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氣節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先寫蘇武出使匈奴時遇到的意外變故,再寫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來勸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蘇武返回漢朝的過程。先寫漢與匈奴和親后,蘇武終得重見天日,重歸祖國
3、蘇武出使前,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如何?他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這對后面故事的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漢朝與匈奴連年征戰,在相互窺探對方軍事情況時,互扣對方使節,處于敵對狀態。單于即位后,擔心漢朝的進攻而主動求和,互遣被扣留使臣。在此情形下,蘇武率團出使匈奴,擔起了議和的重任。但此時漢朝與匈奴的敵對關系并未根本解除,議和只是單于的緩兵之計,蘇武此行還是充滿兇險的,但他仍毅然出行,這就為蘇武被扣埋下伏筆。
4、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后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
后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他在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5、衛律和李陵勸降的情形和說辭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衛律在勸降蘇武時采取的是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的方式。先以副使張勝獲罪,蘇武“當相坐”,來脅迫他,遭拒絕后,又“復舉劍擬之”來威逼,然“武不動”。威逼不成,又以“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來利誘。
而李陵則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飲酒敘談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指出漢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漢武帝害死;再披露蘇武家庭的悲劇:“太夫人已不幸”“婦年少,已更嫁”“獨有女弟二人,兩男一女,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體會說明最初與蘇武頗有同感;最后指出漢朝法令無常,即使回去也難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顯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勸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兩人與蘇武的關系不同,二是兩人的地位與修養不同。衛律原來是漢朝的武將,被匈奴俘虜后投降的,本是無氣節的武夫,希冀獻功的小人,并無是非標準,惟利是圖,所以丑態百出,遭到蘇武的唾棄。而李陵是一代名將飛將軍李廣之后,曾為漢朝立下戰功,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被漢武帝誅滅家族。所以在勸降時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蘇武的大義凜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見尚存羞惡之心。
6、對于衛律和李陵的勸降,蘇武的回答在措辭和態度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衛律與李陵和蘇武的關系不同。衛律原來是漢人,但已經投降,成為國家民族的罪人,可恥的叛徒,對于熱愛祖國的蘇武而言是敵人,所以不用客氣。李陵雖然也已投降,但原來與蘇武“俱為侍中”“陵與子卿素厚”,是亦敵亦友的關系。
二人勸降的方式不同,蘇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衛律手段卑鄙,態度傲慢,蘇武對其威逼“不動”,對其利誘則“不應”,表現對其為人的鄙夷。當他說出“與君為兄弟”的話后,蘇武終于忍無可忍,“罵律”,自始至終都以強硬的姿態抵抗。李陵則采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蘇武全然不為所動,稱李陵為“王”,劃清二人的關系,表明自己的立場。采用的是綿里藏針、有理有節的方式。
對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現了蘇武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大義凜然的品格。
7、請分別總結衛律、李陵的性格特征,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
8、小結蘇武的人物形象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我們可以說蘇武是中國堅定的愛國知識分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
9、請結合課堂探究總結文章塑人物的藝術手法
(1)對比映襯
①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②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③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2)從環境及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境及細節的描寫。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
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3)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詳:蘇武寧死不降、臥雪牧羊等。
略:蘇武為於靬王賞識及牛羊被盜等。
作用:突出蘇武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五、學習總結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無疑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評價,而不能超越人物所處的歷史年代。蘇武作為漢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這更是一種氣節!寧折不彎!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東周時趙相趙盾指使趙穿刺殺晉靈公,太史董狐秉筆直書。后齊相崔杼指使部下殺齊莊公,太史伯秉筆直書,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殺,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罷。董狐、伯、仲、叔、季、蘇武,這氣節一脈相承,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
同時,今天當很多人像李陵一樣感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難得糊涂時,兩千多年前的他--大漢蘇武依然堅定信念,踐行信念。他是如此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活著,用心用力,純粹而極致。他的堅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對自己不那么殘忍,但他用堅守一筆一筆地鐫刻生命。他告訴我們生命原來需要一種精氣神,至大至剛!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純粹!
六、課后反思
文華
[《蘇武傳》導學案(教師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相關文章:
3.《談中國詩》導學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