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詩歌鑒賞題相關材料匯總2 高考語文詩歌形象鑒賞題的答題技巧高考復習指導(高三)

發布時間:2016-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鑒賞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綱中明確規定的一個考點,也是歷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一個常考點。分析詩歌的形象對于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及思想情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詩歌中的形象具體來說可分為三類: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們結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來詳細論述這三類形象的特點及答題技巧。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鑒賞這類形象時要做到知人論世,關注詩人的背景。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寫這首詩時,當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歌。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便不難分析詩歌中所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對于鑒賞人物形象題的答題步驟,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語言來概括詩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時復習時,應對這些形象做些積累。(2)結合詩句中相關的語句具體分析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時應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或詩歌的創作背景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對詩歌表情達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尋陸鴻漸不遇》為例: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分析“陸鴻漸”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個步驟來做答: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驟一)。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后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步驟二)。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驟三)。

鑒賞詩歌形象應注意以下兩點:

  1.了解傳統的審美習慣

  要做好詩歌鑒賞題,應了解傳統審美習慣,主要有下列幾點:

  (1)望月懷遠,如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望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2)傷春悲秋,或因見秋而思鄉。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3)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如蘇軾看"大江東去"而嘆"人生如夢"。

  (4)折柳送別。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間纏綿悱惻的別離之情,給人以悠長的回味。

  (5)聞雁思歸。如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6)聽梧桐而心悲涼。如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內涵

  (1)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以折柳表惜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西安灞陵橋的兩邊長滿垂柳,而灞陵橋是首都的門戶,這里是送別的地方,在灞陵橋折柳送別特別能表達傷離別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4)菊花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中,菊花無疑已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擊、純凈高尚的精神追求。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6)松樹象征堅貞高潔的品格。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7)蓮用來表達愛情。由于"蓮"與"伶"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伶子","青"即"清"。這里是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8)梧桐象征凄涼悲傷。梧桐在古典詩詞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象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種凄婉悲涼的氣氛,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等。

  (9)杜鵑鳥象征凄涼哀傷。由于"杜宇魂化杜鵑"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杜鵑這一形象在古詩中固定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

  (10)鷓鴣鳥象征離愁別緒。由于鷓鴣的鳴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人對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因此,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就有了特定的內蘊。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處"(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注意詩歌結構形式:

首尾照應、首句標目、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渾然天成、卒章顯志、曲筆入題、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畫龍點睛、渾然天成等。具體說,就是一首詩詞是如何開頭、展開、變換、銜接、結尾的。如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其一)》:“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這是皮日休《館娃宮懷古五絕》的第一首。第一句“綺閣飄香下太湖”,從正面著筆寫吳王如何迷戀聲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轉到對越軍出其不意進襲,爬上姑蘇臺的情景的描寫,說是“亂兵侵曉上姑蘇”。前二句揭示了吳越的不同表現:一個通宵享樂,一個摸黑行軍;一邊輕歌曼舞,一邊短兵長戟,在鮮明對比中,蘊含著對吳王夫差誤國的不滿。然而從三、四句看,詩人不去指責吳王,卻把矛頭指向了越王。批評勾踐只送去一個美女,便賺來一個吳國,“大有堪羞”之處。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難道吳越的興亡真就是由西施一個女子來決定的么?顯然不是。但寫詩忌直貴曲。所以詩人故意運用指桑罵槐的曲筆。他的觀點,表面上看似批評越王打敗吳國太容易了,只靠一個西施。但仔細玩味全篇,是在說,越國只靠一個西施,怎么能夠打敗吳國呢?可見,打敗吳國的,只能是吳王的腐敗而已。這種轉換,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錯覺,明嘲勾踐,暗刺夫差,使全詩蕩漾著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高中詩歌鑒賞術語積累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手法)往往表現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1、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

抒情最重要,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

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場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人聽到折柳曲的笛聲,不禁產生濃濃的思鄉之情。

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來抒發情感,《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借助于“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表達出對江南水鄉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如夢令》中李清照對春光的留念惜別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的。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同樣是楓葉,在送別人崔鶯鶯的眼中,被理解為由離人的血淚染成;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它又成了勝過充滿生機的火紅的二月花。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別,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2、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比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中“家家雨”、“處處蛙”就渲染出約客時的環境氣氛,突出詩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渲染出深秋江邊的蕭條、冷落的氣氛,與詩人悲涼、傷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襯托(這種手法最重要,特別是它的多種具體情況。)

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可以動靜結合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前者屬于烘托手法。也可以是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襯哀情。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顧名思義,不直說、不明說,委婉曲折地表達主觀感情。李白《巴陵贈賈舍人》:“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賈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貶到巴陵(今湖南岳陽)做司馬。到任后遇到剛剛獲赦的李白,詩人作此詩贈與賈舍人。詩中說,你賈舍人被被貶謫湘水之濱也就不要埋怨了,咱們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憐憫你,才沒有把你像當年的漢文帝把賈誼貶謫到長沙那樣貶謫你,而只是把貶到了巴陵,你應感謝皇上隆恩啊!實際上,巴陵和長沙兩地同樣遙遠,賈舍人被貶之地并不比賈誼好。整首詩似在勸慰賈舍人,歌頌唐肅宗的圣明,實則諷刺了唐肅宗像漢文帝一樣昏庸寡情。反話(諷刺語)正說(贊頌辭),含蓄蘊藉。

④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分語典和事典兩種。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象征

象征是一種托物寓志的表現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理,由于長期使用,已被人們普遍接受。比如,梅花象征堅貞,蘭花象征高潔,牡丹象征富貴,竹子象征氣節,紅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棄婦,子規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⑦虛實相生。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⑧抑揚

指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比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人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上翠摟”,后面才寫她忽見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畫出少婦情緒的微妙變化,表現出她的感傷和哀怨。

⑨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

3、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襯托、用典、設問、反問)采用比喻、比擬、象征、起興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采用夸張、偏語、襯托、對比、婉曲、設問、反問等手法來突出詩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雙關、疊字、對偶、反復等手法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

偏語是指有意偏離實際,看似乖謬,實則情感至真至純,給人以美感。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人。”閨中少婦故意說偏激的話,從側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無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轉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來表達意思。唐代宋之問的“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敘述了詩人被貶嶺南逃回故鄉時,擔心家人受到連累,生怕打聽到壞消息時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說這層意思,只好婉轉曲折地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那又喜又懼的矛盾感情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掛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

二、詩歌內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后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么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么表現舍身殺敵的壯烈,要么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么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三、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又如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又如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如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四、詩歌表達效果術語

1、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2、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借助于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

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烘托: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3、議論類

富有哲理淋漓盡致

4、語言風格類

行云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聯想,詠物,敘事,韻律,虛實,象征,烘托渲染,襯托,修辭(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對比,雙關,對仗)

平淡無奇、質樸清新、淡雅、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沉郁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雄健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5、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虛,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交融:緊密結合在一起。

6、其它

構思精巧、新穎、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頗具匠心感情細膩、感情真摯、躍然紙上、曲折、層次分明

五、常見詩歌語言的類型

1、平實質樸

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

2、含蓄雋永

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于雋永,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于言外,隱于空白。《品茗》大胡子錄入

3、清新雅致

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頭”(《小池》)。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

4、形象生動

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

5、絢麗飄逸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6、豪邁雄奇

此種風格的詩,多用具有氣勢和節奏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營造恢弘闊遠的意境,表現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7、沉郁頓挫

沉郁就是深沉蘊藉。沉郁的詩作者似乎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發于筆端。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8、悲壯慷慨

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時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9、樸素自然

其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10、婉約細膩

這種風格往往體現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11、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

12、清新明麗: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后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13、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高考復習之詩歌鑒賞術語

一、詩歌內容分類

1、贈友送別詩:依依不舍或別后思戀,坦陳心志;別后情境想象、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

2、詠史懷古詩:憑吊古人或事。或緬懷,或追慕古賢,渴望建功立業;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或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3、邊塞征戰詩: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麗主題較少,表現對戰爭的厭惡,對家鄉親人思念的比較多。

4、山水田園詩:把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借以表達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5、寫景抒情詩:即詩人因所見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種感觸,于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6、詠物言志詩:詩人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具體事物,往往表現自己與眾不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品質,或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或表現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閑適隱逸詩:看慣了官場勾心斗角,世俗社會渾濁不堪,退居田野鄉間,抒寫清閑安逸生活,吟詠情性。

8、談禪說理詩: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筆下,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之境。

9、思婦閨情詩:即以閨中思婦情懷或愁緒為內容詩歌,多寫婦女對在前線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是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

10、羈旅行役詩: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

11、悼亡詩:悼亡詩多是通過作者追憶往昔,回憶妻歿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體生活情境,或以“記夢”的形式,來表達對亡妻的悼傷與思念。

12、干謁詩: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自薦信。一些文人為求得進身機會,十分含蓄地寫一些干謁詩,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跡。

二、評價主旨類

1、意境深遠、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2、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3、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等。

三、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分類:

1、憂國憂民、心系社稷的形象2、歷經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3、胸懷寬廣、豪放灑脫的形象

4、轉戰沙場、舍身保國的形象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8、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9、慷慨憤世、矢志報國的形象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四、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常用詞語: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仰慕、激憤、曠達、悲苦、灑脫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歸隱田園、惜春悲秋、羈旅愁思、思鄉念親、

憶友懷舊、別恨離愁、相知相思、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登高覽勝、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等。

1、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昏庸腐朽;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擔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2、建功報國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3、羈旅愁思。思親念友。 邊關思鄉。閨中懷人。

4、生活雜感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勝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

青春易逝的傷感。仕途失意的苦悶。告慰平生的喜悅。

5、長亭送別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

五、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指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廣義的表達技巧包括:抒情方法,表現手法,創作方法,表達方式,結構形式,構思技巧,修辭手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

A、抒情手法: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敘事抒情。

B、描寫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白描工筆等。

3、表現手法渲染、烘托、襯托、對比、反襯、白描、象征、用典、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

4、行文結構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畫龍點睛,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鋪墊、伏筆

5、構思技巧:動和靜、虛和實、欲揚先抑、聯想和想象、卒章顯志,以小見大。

(二)、具體手法簡析--

3、托物言志:似在詠物,實為表志;物耶人耶,融為一體。

5、以樂景寫哀情: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6、動靜結合: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畫面更和諧。

7、虛實結合:豐富詩中意象,開拓意境,提供廣闊審美空間,形成強烈對比效果,產生渲染烘托的作用,。

8、色彩豐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往往一體,

11、渲染: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12、襯托:正襯用相同東西來襯托,反襯用相反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

13、抑揚:為使人信服,或防止別人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

14、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使詩歌更含蓄。

15、重章疊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語言更具有音樂美,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表達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17、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讓情感的表達更深沉。

18、比興:以物起興或以物為喻,更顯形象具體。

19、雙關: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使語言更加含蓄、風趣。

20、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21、以景結情:離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實景中見情。

六、評價詩歌語言風格的常用術語: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

2、常用術語有:

質樸淡雅自然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雄健雄渾準確

生動形象淡筆勾勒濃墨重彩艷麗多彩含蓄蘊藉富有哲理清新明快

平淡有趣簡潔巧妙,語言凝練,生動傳神雄渾豪放屬對工切聲韻和諧

低回婉轉沉郁深微莊諧雜出明白曉暢自然宏麗饒有風骨音節流暢

語極工整樸實無華淡雅含蓄悠揚輕快行云流水含蓄雋永精巧蘊藉

委婉含蓄清而不淡簡潔洗煉不事雕飾清新淡雅沉郁頓挫渾厚豪邁

3、同時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郁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

七、怎樣具體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

(1)從題目入手。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2)借助背景借助題目、作者、注釋可以大體上把握詩歌的背景情況。

(3)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4)關照詩中的景物描寫,注意選擇什么景物,營造什么樣氣氛,把握作者總體情感傾向。

(5)注意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張繼全

[高中詩歌鑒賞題相關材料匯總2 高考語文詩歌形象鑒賞題的答題技巧高考復習指導(高三)]相關文章:

1.高考詩歌比較鑒賞題答題技巧

2.高中鑒賞詩歌答題技巧

3.高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4.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型

5.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6.詩歌鑒賞答題小技巧

7.詩歌比較鑒賞答題技巧

8.鑒賞詩歌的答題技巧

9.古詩歌鑒賞答題技巧及題型

10.詩歌鑒賞答題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