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主要內容與民俗有關,旨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間文化,通過民俗風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韻味。
【學情分析】
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獨特體驗和看法。但他們對傳統文化卻相對疏遠,缺乏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傳統文化。可見,老師的正確引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文中生字詞,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情韻,理解作者在自然而然抒寫獨特感受的妙處;初步了解保護地方特產和民俗文化的法規知識。
2、過程與方法:從本地端午習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品味語言,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在討論交流中理解鴨蛋中蘊含的情感;通過反思家鄉民俗,提升文化傳承意識。
3、情感價值觀:教育學生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對民俗的理解;初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商標法》的相關條款。
【教學重點】認真品讀,感受作者情感和體會作者的獨特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多元解讀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情感。
【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準備】
初步了解作者汪曾祺;預習課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詞把握文章基本內容;了解自己的家鄉端午節習俗、家鄉土特產等;教師打印《商標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涉及到特產或節日民俗保護的有關條款(每生一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是星期六,本該放假 ,我們為什么還要補課?(學生回答)對,今天補課就是為了端午節能放大家回家過節。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關于它的來歷有不同說法,但更多人比較贊同的是:端午節是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名臣、偉大的詩人屈原。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詩人節。我們這里的端午都非常隆重,而且有很多習俗,誰來說說有哪些習俗?(學生發言)。在中國,是不是每個地區端午的習俗都一樣?(學生回答)不一樣,比如江蘇省高郵一帶的習俗就和我們本地的有較大區別,那里的端午與鴨蛋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當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鴨蛋》,去感受作者家鄉的風俗,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思。請同學們將課本翻到17課。
二、感知與品味
(一)明思路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課文題為“端午的鴨蛋”,全文是否只寫端午的鴨蛋?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否;課文分別寫了家鄉端午的風俗、家鄉的咸鴨蛋、端午的鴨蛋。(屏幕展示)
2、作者家鄉高郵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你認為作者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習俗略;屏幕展示習俗圖片)
3、作者將吃“十二紅”放在各種習俗之后,將介紹家鄉的咸鴨蛋放在端午的鴨蛋之前,這樣安排有何作用?
討論交流后明確:這樣安排能很好地起到層層鋪墊的作用。
(二)品情思
(人們都說汪曾祺是美文家、美食家,他以優美的筆法抒寫美食之精華,風格可謂別具一格,看似尋常事物,只要用心品味,定能品出物外之味。)
讀課文2-6段,勾畫富有情趣的語言,說說作者在鴨蛋中寄寓了怎樣的情思?用“從字里行間,我感受到了汪曾祺 (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短語)的情思”這個句式表達出來。
(分組完成:1、3組重點品讀2-3段,3、4組重點品讀4-6段,找出相關語句加以品味)
學生交流:從字里行間,我感受到了汪曾祺 (如深深的自豪感、熱愛家鄉、對童年生活的懷想、思念家鄉等等)情思。
(三)嚼語言
讀課文2、3段,談談你對課文語言特點的理解和體會。
學生交流明確:多用口語和方言,適當以文言和古詩句點綴。語言平淡有味,不乏幽默。
三、拓展延伸(屏幕出示)
1、說一說,你所知道的與表達思鄉之情有關的古詩句。
例如以下古詩中有關詩句:
李白《靜夜思》《渡荊門送別》
杜甫《月夜憶舍弟》
2、想一想,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特產?這些特產如何推廣和保護,可能會涉及到那些法律條款?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誘導點撥(《商標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3、請分別為家鄉的某一特產或高郵咸鴨蛋各擬一則廣告。
五、總結本課(屏幕出示)
結語:現代社會中,我們可能更多地注重外國節日和文化,常常忽略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與民族文化。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民族,沒有理由不熱愛這個民族的文化。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體會,自然就會發現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多多了解、關心自己的我們的民族文化,更要做好我們文化的傳承人。
六、布置作業
搜集、積累與端午節有關的古詩和對聯。
韋世萬
[《端午的鴨蛋》德育滲透教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