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一中 張玉梅
一、 說課標、教材
(一) 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2.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 關于課標的解讀:
據《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應該落實以下任務: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 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 關于教材 :
1.新教材編寫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2.《師說》一文的教材地位: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將本文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過秦論》之后 ,并且處理成自讀課文。我想,當成自讀課文應該基于以下幾點原因:
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積累,應該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此為一;本單元前三篇均為論述性文章,學生對論述文的論證方法、結構方法有了一定的積累,此為二。以上兩點,成為自讀的前提和基礎。
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二、說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一)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有“師”“傳”“從”“道”、虛詞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夠 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本課遵循情境導入-朗讀吟誦-質疑-文本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依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 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鑒賞分析本文說理方式和方法。
難點: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 法
① 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 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清代學者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蔽覐膬煞矫嬷笇В阂皇侵笇褂萌c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二)教 法
① 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 歸納法: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 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課堂背誦指導,強化記憶,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課文,學習第一段和第四段,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研習二、三段,歸納文言詞句,分析論證結構,引導背誦第二段。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思路:第一課時簡單了解作者、背景、然后甴問題:本文是韓愈為誰寫的一篇文章?為什么要寫本文?導入第四段的學習,再由問題:古人的從師之道是什么?過度到第第一段的學習,通過學習明確:第一段告訴我們古人的從之道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從,師之所從也。
第二課時的設計見教案。
2014. 6. 10.
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