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1. 高中《語文課程研究》要求“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能力。”高中必修中“表達與交流”部分也要求學生在初中基礎上進一步寫好記敘文。
2. 我班的一次作文實踐--情景寫作:先體會老年人自我調侃與蒼涼的心境,再以“1月4日星期五日志”為對象,寫一完整的文章。針對此次作文批改后出現的問題,同時根據高考閱卷的價值取向,以及平時一系列的記敘文訓練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有必要對如何在記敘文中彰顯人文關懷做一序列探究。
理論依據
一.“人文”一詞來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思潮--人文主義,它體系深邃龐大,我認為其核心就是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即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二.這樣的界定,似乎仍然無法指導我們寫作,這里,我將具體談談,我們在訓練學生寫作時(特別是記敘文)要著重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寫作素質,才能體現人文關懷。
理論實踐
一. 擁有一顆真摯的童心
叔本華說:“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童子之心,熱愛之心,真摯之心,童子之心時,我們表里如一,用真摯的心關照一切,為一切感動。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臉上掛上了與心靈不符的滄桑與疲憊,塵世的世俗與狡黠掩蓋了他們本應無暇的天真。解放心靈,釋放天性,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是我們語文老師作文教學的當務之急。真如一位同學寫到:
“我的子女來看我,提來的桔子放在桌上,孫女一動不動盯著仍在滾動的桔子,突然一個聲音從她滿是口水的嘴里蹦出來:‘奶奶,桔子快掉啦!’。”真是因為童言才無所忌諱,因為童言文章才充滿生趣。
然而現在,一個中學生或更多的普通人卻說不出有意味的話了。我們以為自己成熟了,其實我們是世故了,麻木了,自私了,失去了童心,失去了熱愛的情感,我們不再用愛去關照每一事物。自然我們也失去了詩一般的語言,失去了我們與生俱來的寫作天賦。
如何培養培養真摯的童心,我認為包含了兩層意思:
首先是對人類苦難的憐憫。作為90后的一代,特別是教90后的老師都早已很多是獨身子女,他們身上充滿了個性也普遍有了很多的自私的習氣。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們明白團結的重要性,在平時的集體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互幫互助的好風氣,對身邊有困難的同學要給予關心和幫助。一次汶川大地震,震痛了國人的心,也讓孩子們有了一次關愛別人的機會,那時期主動捐款捐物的非常踴躍,同時也有了很多學生通過寫作表達對災區人民的牽掛與祝福,比如《站在天堂的門口》,將自己想象為在地震中逝去的孩子:“媽媽,你在哪?我想見你,哪怕只是摸一摸你那溫柔又粗糙的手,而我沒有等到,殘忍的你用那倒塌的墻將我一點一點奪走,我一步一步來到了天堂的門口……”孩子在這次國殤中感受到了痛苦,學到了愛,他們成長了,堅強了,這都是寫作中無價的寶藏。
愛和憐憫是一個文學家,詩人應有的稟賦,我們不妨在讀讀下面學生以“1月4號日志”為題的作文中的一段文字:
“……一滴水突然滴了下來,才打斷了我的思緒,原來是客廳墻壁滲水,三十年的老屋不知從何修起,想打電話給兒子,但又怕麻煩他,況且他每次總說很忙的。算了,還是再挨些日子吧,等天晴了請人修一修,人老了,手腳也不利索了,想起我年輕的時候這點事情算什么,而如今,恐怕連登高的凳子都搬不動了……”
對弱者的憐憫,對人類苦難的憐憫,本質上就是一種愛,這位同學應該是對老年人的艱辛和苦難有著悲苦之心的人。
其次是對生活真摯的愛。一個只埋頭走路,不抬頭看天的人是沒有情趣的人,沒有詩意的人,教師要帶領學生去觀察生活,體悟生活,校園里,社會中,都是體悟生活的好地方。
大自然中,春意盎然,花草樹木都很美;寬敞的校園,橫沖直撞的青春,飄開的裙腳傾訴著青春的飄逸的裙腳很美;回到了家.樓道里那一團亮是爸媽怕我不敢進來而專門為我開的燈,還沒進門就聞見了飯菜的香味,這也很美……最美的真情就藏在這里面,最美的生命就在這里面。在課堂上,我曾讓學生仿顧城的《弧線》,找尋生活中的弧線,學生有的說是“老師嘴角彎成斜斜的上弦月”,有的說是“成熟的稻穗躬起的脊梁”,還有的說是“晶瑩露珠從荷葉上迅速滾落”……你看他們寫的多好啊!
人最美好的是可以生活在世界上,,世界上有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現,只要你對生活有著真摯的愛,你就會時時發現美,處處發現美。
二. 培養兩種基本的寫作技能
擁有了良好的情感,是不是就能寫出好的作文呢?答案是否定的,還要在不斷的訓練中掌握兩種最基本的寫作技能。
(一) 細節之美
一個有著真正人文情懷的人,他對于生活能做到用心去傾聽,細致入微的感受和體察,表現在作文中,就會呈現出光彩奪目的細節之美。
很多同學在作文中都寫到了這樣一細節,人老了,行動不便這一特征,有的同學因形象而細膩的描述而立刻鮮活生動了起來。請看一下幾位同學寫的片段:
周紅燕:當年那笑如桃花的臉龐已是布滿皺紋,整張臉寫滿了滄桑。那一頭烏黑靚麗的秀發已被根根銀絲取代,整束白發上到處都是時間留下的痕跡。
朱繼樂:不留心丟了拐杖的身影就仿佛綁上了沉重沙袋的木頭。
萬里君:自比為一張幾乎被腐蝕一空的老彎弓。
秦娥:看著鏡子里的我,兩鬢寒雪映殘陽,老淚縱橫送秋霜。真是凄涼又悵惘。
以上可見,形象的比喻,巧妙的修辭,能為細節增色不少,很多同學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就是寫不好,寫不美,就是需要我們不要對修辭技巧只停留在語言層面當知識儲備,要用情懷作中介,上升到思維的高度,讓修辭的運用成為我們寫作的一種習慣,那么這種習慣和應該來自于我們平時有意識的訓練。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會很困難。
都說“好鋼用在刀刃上”,生動的語言應該用在文章最有表現力的細節上,這就涉及到細節另外的一個問題上--細節的典型性。這里我們看一下一位同學寫的片段:
……我看到掛在墻上的相片--我的老伴,她依舊帶著甜甜的笑,一雙明亮的眸子,依舊那樣動人,我取下相框,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用顫抖的手撫摸著她,腦中浮現出過去快樂的往事,唉!老伴,你為什么這么早離開我?難道你愿意留我一人獨自在這個冰冷的世界飄蕩嗎?
這段寫的還是很感人的,如果這位同學在感慨前插入一些與老伴曾經相濡以沫的生活片段,相信這聲“唉”會更打動人的。我們來看以下的同學在細節典型上做得就不錯:
黃真真:倚在門口,晚風徐來,撩起我蒼白的發,望著遠方,卻看不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只是嘴里不停的念叨著……
彭幸信:院子里的老柏樹愈見蒼幽,,長廊中的盆栽茂盛的自在坦蕩,樓梯樓梯轉角處的木雕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我的心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霧氣,孤獨在全身蔓延開來。
胡杰:就讓如水的月光溫柔的撫摸著我,洗滌塵世的繁瑣,招度著我孤兀的靈魂。
以上講得就是細節之美,對于記敘文,除了細節之外,如何展現人物的個性之美,所謂掩卷常令讀者嘆,也是很重要的。下面談談寫作中另外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技能--寫出個性之美。
(二) 個性之美
同樣是花,梅花淡雅,荷花清幽,牡丹富貴,木棉熱烈……百花齊放,各顯特色,同樣是寫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只能導致單調和乏味。
要做到人物具有個性美,大體上要在這兩方面下功夫:
① 行不離譜
有個性并不表示另類,并不表示與客觀生活相悖。有同學就離了譜。例如:
媳婦插嘴道:“我們準備把您接到我們新家去住呢!順便幫我們看下孩子,這樣就可以少一筆保姆費用了。”我當時臉都青了,而老伴不動聲色地向廚房走去,然后拿著一把菜刀,沖出來對他們吼道:“滾,再不滾,就砍了你們,滾……”(天下的父母對待無理的孩子們很少這樣表現的,無奈,空洞的眼神比歇斯底里的大喊要更觸動人心。)
我發現有小青年撬井蓋,氣憤的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破壞城市的公共設施。”他們其中一人正欲插嘴,我又提高了聲音,說:“知道這會給大家帶來多少不便嗎?”(老人的個性沒有很好的突現出來,更像一性格單一的說教者。)
一足球飛到我面前,我提起右腳,想把球還給那群孩子,卻像同性磁鐵那樣沒碰到,自己來了個向后側翻,空中旋轉180度,重重摔倒在地,那動作難度系數頗高,可惜我那時沒選擇體操,否則又一位世界冠軍誕生了。(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劉璇第二呢!幽默是不是有點玩過了頭?)
而另外一些同學則真實的寫出了老年人的生存狀態,比較感人。如文芳同學寫的“我”害怕照鏡子這一細節,寫出了老年人面對歲月無情流逝的恐懼的心理;王曉飛抓住了老年人體衰味覺淡,而年輕人體健味敏感的特點,通過對比表達了希望社會能對弱勢群體多些關懷的期望。
② 避免雷同
我們的作文中出現過太多的“似曾相識”,作文必須從自己或自己身邊挖掘題材,許多同學在此次作文中都出現了“三多”,即子女回家不吃飯的多,被人欺負的多,與子女吵架的多,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就沒了胃口了。
不過也有同學寫出了新意的,如孫耀強同學寫的是自己文化不多,去賣盆,碰著一老外說“no”,自己誤會成是盆子“漏”的這一情節,弄得自己哭笑不得,有自我調侃的意味。陳菲菲寫自己養了一盆花,全文以花的怒放,衰敗,凋謝來暗示自己的人生,角度很新穎。黃珍珍有一段與貓的相處的情節,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風范。還有張素娟同學寫的聽到老友的噩耗,一連串的發問,堪稱現代版的“天問”……
總結:以上是我對如何在記敘文中彰顯人文關懷所做的序列探究。總之讓記敘文彰顯人文光輝,并非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要用悲天憫人的情感,無拘的想象,嚴格的訓練,方能造就優美的辭章。
王麗麗
[彰顯人文關懷的記敘文序列研究]相關文章:
3.
4.木蘭詩改寫記敘文
6.記敘文美文摘抄
7.記敘文線索課件
8.記敘文課件模板
9.初中記敘文摘抄
10.雙休日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