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執教者 湯宇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一)積累詞語,掌握“逼狹、阻抑、回環曲折、亦復如是”等詞語的讀音、詞義,并學會運用。
(二)把握作者生平資料及寫作背景。
(三)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愛國精神。
二、能力目標
(一)結合語境,體會某些詞語的含義。
(二)注意本文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文章通過一系列比喻進行生動形象的說理的寫作手法。
三、情感目標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崇高自使命感。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處于行為規范階段,學習時精力不夠集中,但仍對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學習很有興趣,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欣賞文章浩蕩雄奇的語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氣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難點
(一)理解文中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
(二)學習本文借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理的寫作方法。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一)課堂應成為學生的舞臺。新課標中專為初中設定語文課堂應是“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于是課堂教學不應是師問生答的檢查性活動,而是學生展示個人優勢與魅力的舞臺,真正的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將談話法、導讀法、點撥法、交流質疑法、朗讀解惑法等有效結合起來,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教法。
(二)深化文章感悟,激發學生情感。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
(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求自得,擁有一份相對獨立的讀書權。
二、學法
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教師適度點撥,真正體現“以學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的教育教學新理念,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容,并叢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接受健康積極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同時指導學生善提問題,進行質疑交流,充分地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鼓勵學生想說、敢說,讓他們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與教學內容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光未然先生的《黃河頌》,對那種一詠三嘆的形式還記憶猶新。今天,我們要共同來學習一篇散文形式的《黃河頌》,也是一篇民族精神頌。這就是李大釗先生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教師補充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二、初讀積累
(一)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逼狹(xiá) 崎嶇(qíqū) 阻抑(yì)
(二)解釋下列生詞
逼狹:狹窄。 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阻擋、抑制。
回環曲折:曲折環繞。 亦復如是:也是這樣。
三、再讀探究
(一)題目與內容:結合課文內容解讀“艱難”“雄健”,說說兩個詞分別蘊涵哪兩層含義。
艱難:1.自然:逼狹,崎嶇,險阻。2.國運:處境艱難。
雄健:1.自然:浩浩蕩蕩,濁流滾滾,一瀉萬里;2.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二)語言與寫法
1.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
比喻說理。長江黃河過沙漠、山峽→國民在艱難境界情況里的精神等等。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試再找出文中還用了哪些比喻,表現作者什么情懷?
(1)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回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亦復如是”。
(2)用旅行來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3)用揚子江、黃河比喻中華民族。
(4)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5)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歷史的向前發展。
(6)用“曲折回環……崎嶇險阻”比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7)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
這些比喻表現了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
2.語言品讀
(1)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2)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
3.整體與局部
(1)再從題目看“艱難”與“雄健”之間有何聯系?兩組詞的位置可否調換?
不能調換,它們有因果關系:艱難的國運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騎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國民,才能扭轉艱難的國運,唯有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才能鍛煉造就國民的雄健精神。
(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
①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②奮斗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3)怎樣理解課文“奇趣橫生”、“冒險的美趣”、“一種壯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
這種種趣味,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值得回味的經歷。高爾基在《海燕》中叫做“戰斗的歡樂”,毛澤東則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快樂”、這“樂”,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4)本文結尾說:“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這個看法對不對?為什么?
中華民族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觀。適逢其會,是弄潮兒大顯身手的千載不遇的好時機。具有敢于面對現實、敢于斗爭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為了建造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就會滿懷豪情,在奇絕壯絕的斗爭中獲得“壯美的趣味”。
四、品味朗讀
五、比喻說理練習
六、歸納小結
同學們,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這種精神應該像祖國的大江大河,即使遇到沙漠、山峽,一樣表現出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李大釗先生的語言早已實現。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總能涌現出一批批雄健的國民,我們在為之深深自豪的同時,更應該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積極面對艱辛的境遇,體味振興中華這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教學效果檢測與反饋、小結
一、教學效果檢測與反饋
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當堂檢查完成情況,并進行糾錯指導。
二、小結
用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
板書設計
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
艱難:①自然:逼狹,崎嶇,險阻。
②國運:處境艱難。
雄健:①自然:浩浩蕩蕩,濁流滾滾,一瀉萬里
②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雄健的精神:①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②奮斗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教學反思
我從“得”、“失”兩方面對這一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
一、得
(一)朗讀貫穿整節課。有自讀,有齊讀,有范讀,有讀書糾正字音,有讀書作為過渡,有讀書作為品鑒。這節課,學生真正是在讀中觸摸作者的脈搏。
(二)教師走下講臺,走進了學生。新課改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本課設計
無論是文段朗讀、語言品析,還是句子的仿寫,都有教師的示范,尤其是最后的仿寫,師生同題,師生互評。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與學生一道成長、學習的同伴。
二、失
(一)字詞的學習花時稍長。因為要在起始年級強調字音、字形學習的方法,對于字形,舉一反三,拓展延伸,用的時間稍微長了些。
(二)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受到影響。教師的示范,本義是融入學生,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對學生創造性的自由發揮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李小妹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