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桃花源記復習資料

發布時間:2016-1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練習檢測

一、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無論魏晉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④遂與外人間隔

⑤尋病終       ⑥后遂無問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還家       ⑨欣然規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⑾漁人甚異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選擇題

1、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B.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D.未果           后遂無問津者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              不復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1、 D    2、C 

3.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還家(邀請)        D.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4.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        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敘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

    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錯相通               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處處志之 志:記住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

A.忘路之遠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見漁人,乃大驚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桃花源里,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后,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里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B.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選文)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選文)              不足為外人道也(選文)

D.雖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雖殺臣,不能絕也(《公輸》)

10.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所選文段出自《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東晉人。

B.文章是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來結構全文的。

C.桃源中人與漁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生活是不一樣的。

D.太守遣人隨漁人去尋找桃花源,說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過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D、設酒殺雞作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

12.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橘生淮南則為橘

13、  哪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          (   )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更若役,復若賦    D.不足為外人道也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E.遂與外人間隔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4、下面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項不正確?    (    )

A. 此人一一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聞,(漁人)皆嘆惋

B.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馬)也。(馬說)

C.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D.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客)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答〕              

15、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后遂無問/津者

17.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18.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第一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1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谄嫔疆愃,天下獨絕    B.①問今是何世、谟墒歉屑,遂許先帝以驅馳

 C.①不復出焉 、诔鰟t無敵國外患者     D.①設酒殺雞作食 、谝缓勈,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0、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    )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C.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D.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漁人甚異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C.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安陵君其許寡人       D.未果,尋病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2、下列各種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之,欣然規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漁人發現桃花源這件事。

B、選文前兩段寫了“漁人”的行蹤: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24、以下各組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窮其林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忠之屬也        D.問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四、簡答題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

2.用原文語句作答: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4.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我的研讀:   

6.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睗O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

我的聯想: 

7.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

①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我的鑒賞: 

②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我的探究: 

8.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離開桃花源時,他“□□□□”,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9.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11、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13、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14.“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么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答:                                                                              

15.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17.陶淵明在封建文人中屬特立獨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為最能表現他這一性格特征?

18.“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三句話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1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那么陶淵明為什么要“荒唐”地虛構出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模式?

一、 ①交錯相通 ②更不用說 ③妻子兒子 ④隔絕  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 (8)通“邀”,邀請(9)計劃(10)類 ⑾對……感到詫異;⑿田間小路;⒀值得;⒁從前的,舊的;

二、(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3)(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4)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5)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三、3.B解析:悉:全,都。

4.A解析:A.豁然:開闊或通達。8.交通:古:錯雜相通;今:運輸事業。C.絕境:古:與世隔絕的    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D.無論:古:更不要說;今: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5.C解析:這兩句話不能表現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

6、D(志:做標記)

7、B(都解釋為“于是”“就”;A項前句“之”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前句“為”解釋為“向”,后句“為”解釋為“為了”;D項前句“其”解釋為“他”,后句“其”不譯,加強反問語氣)

8、B(他們感嘆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帶給人們的戰爭災難)

9.D          10.D     11.B    12、C   

13、A、B(A項:走;B項:指示代詞,這;C項:副詞,相當于“又”/恢復;D項:說/道理;E項:隔開/偷偷地)

14.A(“漁人”應為“桃花源中人”)

15、 A(古義 ;B交錯相通 : C與世隔絕的地方; D不用說,更不用說.今義略 )

16.D(“問津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語言單位,中間不能停頓)

17.B(交通:互相通達)

18.C(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是虛構的,展現的是理想社會而不是現實社會)

四、1、第一問:漁人的行蹤。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

4.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5. 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 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7. ①如在敘述漁人與村人相互問話時的語言就是一個證明,作者不正面敘述,而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概括。但簡潔中還有豐富,一切問話的內容盡在其中,又見其豐富。②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8.答:欲窮其林 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不復得路 需要強調的是,你必須用原文四字短語填寫--請注意,每處都有雙引號。如果因忽視雙引號而丟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這四個空并不難填,看來,今年的前幾道題難度都不大,拉不開距離。

9.提示:要從四個角度來考慮:一、環境方面(優美);二、物質方面(富足)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樂);四、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答三點即可。這道題是分點的,不要簡單地答:幸福。

10、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2、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并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薄熬哐浴钡膬热莺汀皣@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13、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疤以础奔创砹怂哪恐械睦硐肷鐣,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14.“黃發垂髫”分別指代老人和小孩。“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

15.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16.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17.厭惡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祿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亂而出走,明曰“秦時”,實為東晉,戰亂頻仍,不堪重稅,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漁人就桃源人的“問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個“亂”字了得,從聽者的“皆嘆惋”既與“秦時亂”相呼應,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種囑咐、叮嚀,如與“外人道”,這塊靜土何以獨存,再一次表現出對外面的時局的恐慌。

19.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圍繞“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賦役沉重,民不聊生;從陶淵明追求無富無貴,無君無臣的社會思想,少有大濟蒼生之愿望,現實的黑暗使他難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理想社會”來考慮即可。

19.D    20.B    21、A    22、C    23、D     24、D

 

何湍

[桃花源記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1.《桃花源記》課件

2.桃花源記教案

3. 桃花源記教案

4.桃花源記的閱讀題

5.《桃花源記》的原文及翻譯

6.《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7.《桃花源記》賞析

8.桃花源記原文以及翻譯

9.桃花源記的翻譯及原文

10.《桃花源記》原文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