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即事寫景,狀物抒情,其細膩,其貼切,其真摯,歷來為人所稱道。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師,讀罷,不禁感觸既深,且聯想頗多。春雨潤物,與教書育人,何其相似,意象物態,與為師之道,無不相通。
春雨所潤的對象是物,是能夠開出艷麗的花朵的春苗。我們不是常說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嗎?因此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把詩中的“物”“花”,理解成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對象。
教育的動機是什么?不是把學生當做敵人加以懲戒,不是當做木頭隨意擺布,而是把他們看作有思想、有情感、充滿了生機的鮮活的人去對待。因此,教育的出發點或者說動機,就應當是“潤物細無聲”中的“潤”,即用 陽光、養料、水分滋潤他,助其茁壯,促其成長。
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是什么?是“知”!昂糜曛獣r節”,好雨有“知”,教育者豈能無知?豈能盲目?“知”就是徹底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生活的環境(家庭的、社會的)、前后的際遇,以及上述因素引起的階段性的變化。其次,要認真分析研究,找出本質性、關鍵性的因素,從而,對一個學生的優缺點作出正確的判斷,對矛盾的主次性質作出正確的界定,為如何開展教育制訂相應的具體措施、預期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學生,不是見面遇事就不分青紅皂白講一通,而應找準恰當的時間、恰當的階段(思想發展的階段)開展工作。“當春乃發生”,“春”者,即教育對象最需要教育的時候,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時候,最渴望得到指點的時候。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春”就是憤悱之時。掌握了對學生施行教育的時間、階段以后,還必須抓住時機,當機立斷,采取行動,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就是“當春乃發生”中“當”字的要義。
教育,要認真研究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恰當,事半功倍,否則適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事與愿違。方法之一是掌握施行教育的契機,也就是詩中所說的“隨風”。“風”,可以是教育對象自身、也可以是教育對象周圍有關聯的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半S風”,就是借助有關人物或事件,用不動聲色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使教育對象覺得是即興自然發生,而不是精心策劃,有意設局,從而使之去掉戒心,去掉逆反心理,去掉“我有什么問題”的疑惑,使教育行為得以順利實施。
教育方法的又一招,是“細無聲”,即耐心細致的態度,聲色俱厲,有時必要,但只能用于特殊的對象,特殊的情況。經常采用的還應該是和風細雨,耐心細致地交心談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聲色俱厲,有時能立竿見影,但不能持久,有時甚至會在當時發生爆炸,兩敗俱傷,不可收拾。耐心細致地工作恰如中藥治病,雖見效慢,但可除根。這種效果,大凡教師皆有體會,這里不必細說。
“隨風”是教育的契機,“細無聲”是教育的態度,那么“潛入”則是教育產生效果的過程。這不是直觀的、顯性的、立竿見影的。是讓人從感到愉悅至于產生感動、領悟、覺醒的心理過程!耙埂笔谴河隄櫸锼x的場合,那么,施行教育也要注意一定的場合。從個體來說,由于情況的特殊,有時不宜在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教育者的只言片語、情態動作如果流露出讓受教育者感到難堪、甚至有損顏面的情況,就會產生負面效果。有些人和事,非在公眾場合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則另當別論。其實這還是一個教育場合問題,其途殊,其歸同,其理一。
這首詩的后四句從兩個方面講了教育的效果。“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一“黑”一“明”,就是受教育者心理效果的生動寫照。思想認識上感到朦朧的、糊涂的、一無所知、一團漆黑的東西,在耐心細致的關懷、啟發、誘導之下,突然變得明晰起來,豁亮起來!懊鳌本褪敲┤D開,就是恍然大悟。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是受教育者的外在表現。在形象上容光煥發,在精神上,昂揚振作。從一株幼苗長成大樹,經過陽光雨露的滋潤,最終開出詢麗的花朵。當千萬株幼苗形成高林,開出萬紫千紅的花朵,客觀上使社會面貌,發生了朝氣蓬勃、繁榮昌盛的巨大變化,這不是教育的效果又一生動體現嗎?
讓我們以教育者的心理,再讀一次《春夜喜雨》吧!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周國光
[春雨潛潤,施愛育人--《春夜喜雨》新解]相關文章:
1.育人格言名言
2.影印古籍的描潤
3.班主任育人總結
4.關于滋潤造句
5.春夜喜雨古詩教案
6.
7.小學校園育人標語
8.育人課外活動總結
9.全員育人工作總結
10.珠圓玉潤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