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小說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提高學生正確面對人生挫折與苦難的能力。
2. 梳理本文的表面情節,提高把握小說主題的能力。
3. 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把握小說的主旨,明確“旅店”的象征意義及理清小說情節。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誕情節所表現出的藝術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十八歲,擁有激情,像一陣風,吹去倦怠的塵,露出生命的光。十八歲的生命,是無畏的、是純潔美麗的……十八歲的我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渴望,青春涌動的你多么想探尋一下更為遙遠的世界!可是,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會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嗎?《十八歲出門遠行》將給我們講述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其實,外面的世界遠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長過程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后,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二、品讀探究
(一)劃分段落層次
按照小說的情節內容,劃分段落層次,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話不錯,走過去看”)寫“我”出門遠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興奮,但在黃昏找旅店時卻不順心。
第二部分(從“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馳過去看吧”)寫“我”搭上了一輛卡車,經過一番周折,“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對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從“可是這汽車拋錨了”至“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寫汽車遭搶劫時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體鱗傷時感受到“旅店”其實就在自己心窩里。
第四部分(從“我躺在汽車的心窩里”至結束):這是一段倒敘,寫“我”出門前與父親的一段對話,照應開頭。
(二)研習新課,討論探究
1. 小說中的“我”為什么要出門遠行?
明確:十八歲意味著成年、獨立,父親讓他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
2. 一直在尋找什么,尋找的過程及結果怎樣?
明確:“我”第一次出遠門,需要“旅店”,但沒有人告訴“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黃昏來臨的時候,“我”感到了自己無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處尋找“旅店”。沒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車,暫時的舒服讓“我”滿足。不幸的是汽車拋錨了。為了維護正義,“我”付出了遍體鱗傷、無限痛苦的代價。“我”最終尋找到了“旅店”---被搶劫的傷痕累累的“汽車”。
3. 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主人公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
明確:“我”的情緒一直在變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緒變化來自客觀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相差甚遠。
4. 旅店”一詞在小說中出現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斷重復要尋找“旅店”,這個“旅店”在小說中到底有什么象征意義?
明確:在課文中,“旅店”本來是“我”一直要尋找的歇息的地方,但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就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這是一個人在成長路途中必需的動力。旅店在“我”心里,心里的“旅店”讓自己的心靈、精神受到打擊的時候得以休整,是精神的棲息地,這是心底的希望、執著的信念,使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小說中“我”雖然遭遇到挫折,但并沒有絕望,而是充滿了希望。
5. 那么,這樣的遠行同樣具有了象征意義,象征什么?
明確:象征人不斷追求的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是心底的希望、執著的信念,讓我們重新振作,繼續前進。
6. 本文有些情節很不符合現實生活實際,有哪些荒誕的情節?
明確:荒誕的情節出現在文章的第一、二、三部分。
“我”遠行要到哪里?為了什么?“我”好像并不清楚;路上沒有一個人知道前面有沒有旅店,而且每個人的回答都驚人的完全相同;司機態度突然轉變,“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正開著時去車廂取蘋果;好不容易搭上一輛破汽車卻是反方向的,司機開車拉蘋果卻好像沒有目的地。當我問他去哪里時,他說“開過去看吧”,“我”旅行時沒有目的,司機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車跑著就行;汽車拋錨時,司機竟能在旁邊“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有人搶劫車上蘋果,他竟無動于衷,“我”為維護司機的利益遍體鱗傷,他卻搶了“我”遠行賴以生存的背包。
7. 這些荒誕情節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二部分中,司機態度的突然轉變,預示著后面將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而“我”同樣不知目的地旅行,總有些讓人擔心,這也為下文的突變作了一定的鋪墊。
第三部分中,荒誕的情節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題。“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代表了“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寓示著“我”出門遠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8. 怎樣理解小說最后父親打發“我”出遠門這一情節?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對“我”遠行故事的敘述是從途中開始的,而到了小說的最后,才寫到“我”在父親的叮嚀下離家遠行。這在情節上剛好形成一種回環,小說的終點回到故事的起點。這種旅行的路線是環狀的。其實,人生的旅途不也正是這樣回環往復嗎?這種描寫,不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一種看法。
三、小結升華
(一)歸納主題
小說通過描述一個十八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生活片段,反映了孩子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矛盾沖突,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獲。讓我們認識到人生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盡管如此,我們也不必灰心喪氣,而應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因為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
(二)寫作特點
1. 新奇獨特的語言
例:我看到那個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機的腦袋我看不見,他的腦袋正塞在車頭里。那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這句話有兩個地方顯得新奇可笑。一是說司機“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結合在一起,讓人覺得好笑。二是說車頭的蓋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鮮,會讓人有一點擔心,就是司機會被“嘴唇”吞進去。這種感受也充分表達了少年初次出門遠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
2. 真實與象征的雙重并存
一方面,主人公確實獨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尋找旅店、搭車、蘋果被搶、被揍乃至被拋棄……這些情節都具有真實的質感和內在的邏輯性、合理性,讓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充滿象征意味,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現實主義小說中的描寫那樣直白與簡單。
荒誕的情節、象征性的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強調的是一種感受的真實而非傳統小說的情節的真實合理。
四、布置作業
走過了十七八個春秋,寫一段話,講一講你初次遠行的經歷或成長中的煩惱,或想像你第一次出遠門的情景。
五、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余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開始發表小說,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戰栗》等。其中《活著》獲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余華以其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余華的作品借鑒各種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以近乎無動于衷的冷漠的敘事態度,對人性中黑暗、丑惡、殘忍的一面進行無情的暴露。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的成名作,已經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小說不同的現代特色,是后來余華先鋒小說的一個基礎。
附:【研讀探究】參考答案
一、“旅店”是漂泊的靈魂的棲息地,是一處暫時或長久的寄托地。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被賦予了“我”心底的一點希望、一份力量,小說在凄婉的傷感中顯示了一點亮色。
二、對“我”遠行故事的敘述是從途中開始的,而到了小說的最后,才寫到“我”在父親的叮嚀下離家遠行。這在情節上剛好形成一種回環,小說的終點回到故事的起點。這種旅行的路線是環狀的。這種描寫,不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一種看法。
三、司機態度突然轉變,“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正開著時去車廂取蘋果;當我問他去哪里時,他說“開過去看吧”,“我”旅行時沒有目的,司機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車跑著就行;汽車拋錨時,司機竟能在旁邊“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有人搶劫車上蘋果,他竟無動于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最后司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
荒誕的情節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題。“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代表了“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荒誕的情節顯示了荒誕社會中荒誕的生活。
洪瑤
[十八歲出門遠行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7.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8.人教版天地人教案
10.人教版《自己去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