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通過對話把握作品主題
敘述的角度對于故事內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作用
敘述的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作用
【教學重點】
敘述的角度對于故事內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作用
通過對話把握作品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話把握作品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自讀課文
2.詞語積累(讀音): 蹣跚, 輪輻, 躑躅, 撇下
3.海明威及其創(chuàng)作(海明威、“硬漢”、“迷惘的一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我們每天都在對話,我們一般都能在語境中判斷出對方言語的真實用意。比如A同學問B同學:上個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同學回答:“我們去爬山了,真有意思,我們還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給你嘗嘗?”B顯然沒有回答A的話,他的真實意圖是什么?(學生回答)很顯然,他是想讓A分享他上個周末爬山的快樂,對于有沒有回家這個問題,他不感興趣。
現(xiàn)代西方語言家認為,對話是有原則的,即有問有答,答和問構成對應關系,顯然上述對話沒有遵循對話的原則,但這種破壞往往是任務內心真實感情的表現(xiàn)。這在文學作品中也是經(jīng)常運用的,通過破壞對話原則來達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目的。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以人物對話為主的小說--《橋邊的老人》。
二、自讀課文
學生代表分角色朗讀(“我”、老人、旁白)
三、初讀小說。關注對話者:了解“視角” 。
1. 對話在“我”和老人之間展開,但我們無法確定二人的具體身份。你能否依據(jù)文本內容對他們的身份作一點推測?
【明確】故事講述者“我”可能是個共和軍戰(zhàn)士,也可能是個戰(zhàn)地記者。
(判斷依據(j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查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 ; “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 “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么樣?”我問。)
老人:沒有別的人,坑內一個人在家,沒有工作,也可能在動物園照看動物。
2. 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各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參考閱讀:課本“敘述角度”部分)
【明確】(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
(1)由“我”來講述故事,給讀者一種親身經(jīng)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優(yōu))
(2)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個情節(jié)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優(yōu))
(3)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額身份、經(jīng)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xiàn)出來。(缺)
【點撥】這種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通常用第一人稱。
3. 小說還有一種視角就是全知視角。
請看莫泊桑《項鏈》中的一個片段:
她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她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什么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風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有沒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他們唯一的資格。
這兩種視角的區(qū)別是什么?
【明確】全知視角的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全部的細節(jié)和所有的心理和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及對人物心理的描寫;有限視角的敘述者則只介紹故事的部分細節(jié),把其他部分內容隱藏起來。
【點撥】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的,他隱藏了一些內容,使得敘述簡潔。
四、細讀小說。關注人物對話:理解作品主題。
1. 仔細閱讀這篇小說,請用橫線畫出老人答非所問或者無問也答的地方,并在旁邊寫上你的理解。
【明確】
①那時我在看管動物。
【理解】“我”并沒有問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這是老人主動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討論這個話題,這是他談話的興趣所在。
②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并沒有問老人是什么時候離開圣卡洛斯的,但他強調自己是“最后一個”離開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動物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若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會離開自己心愛的動物的。
③唉,只能把它們撇下了。
【理解】“我”問的是“什么動物”,他卻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只是說自己離開動物的無奈,表明其戀戀不舍。
④“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理解】在“我”再次問及“什么動物”時,老人終于回過神來,但沒有只回答“什么動物”,他把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說得很清楚,他不在意“我”對此是否感興趣。在談及動物的時候,他如數(shù)家珍,如同談論自己的家人一樣,在老人看來,他所照看的每一只動物都是值得珍惜的。
⑤“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理解】“我”問的是老人又沒有家,但老人除了回答這個問題外,還提到了動物的安危,他念念不忘自己照看的動物,為他,它們的安危擔心,并在后穩(wěn)中不斷重復這種擔心,表明他對自己照看的動物發(fā)自內心的牽掛。
⑥“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是再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明確】老人的自言自語表明了老人對自身處境的無奈,同時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戰(zhàn)爭一旦爆發(fā),便全民都要卷入戰(zhàn)爭,不管你是照看動物的還是種植莊稼的。
2. 根據(jù)我們的推測,照看動物也許只是老人的工作職責,也許只是他晚年的一個愛好,但他卻如此牽掛他所照看的動物,那么這些動物對老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明確】他所照看的動物是他生命的全部寄托,他沒有家,沒有家人,他所照看的動物便是他的全部,沒有了這些動物,他便失去了精神依靠。
3.作者把這樣一個故事置于戰(zhàn)爭的背景下,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呢?
【明確】戰(zhàn)爭意味著殺戮,戰(zhàn)爭無視生命的存在,戰(zhàn)爭漠視生命的價值,戰(zhàn)爭使這樣一位無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離家園,離開自己心愛的動物。戰(zhàn)爭史殘酷的。
老人只是照看動物,但他卻對動物充滿了愛,把它們看做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僅僅是動物,這與戰(zhàn)爭的殺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人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而這尊重在戰(zhàn)爭的背景下彌足珍貴,正是這種尊重才使我們人類永久的和平有了希望。
五、再讀小說:關注對話:體會小說敘述的簡潔性。
作者海明威以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他隱藏了一些內容,使得敘述簡潔。而相比之下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則繁復得多。如果說伍爾夫偏愛敘述的“加法”的話,海明威則更愛敘述的“減法”。
我們再細讀小說的主體部分(對話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敘述的“減法”,在“減法”中作者隱藏了什么?
(示例)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明確】“微笑”就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卻微笑是因為談起了故鄉(xiāng),因為熱愛故鄉(xiāng),因為故鄉(xiāng)有他溫暖的回憶,包括這些有關動物的回憶。
“最后一個離開”也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因為戰(zhàn)爭,不得不離開,最后才離開是因為不舍,但是讓自己心愛的動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殘又是多么的無奈和悲哀。
2.“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明確】這也是一出減法。“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與老人命運相關的句子還有):
“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明知此處即將成為戰(zhàn)場,“我”兩次荃老人離開,但老人為什么不走?
【明確】一方面是因為體力不支,疲憊不堪,“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jīng)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動了。”另一方面,老人還有對故園的留戀,對未來的茫然,“那邊我沒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減退了。
3.“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不敢想”
……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可討論:這里是敘述的“減法”還是“加法” ?
【明確】小說全篇簡潔,惜墨如金,這里卻反復提及另外幾只動物的危險,好想用了“加法”,其實依然是“減法”。因為在這簡單的疑問背后深深的隱藏著老人對動物的同情、擔憂,老人“每家”,也就意味著沒有親人,那些動物是與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戰(zhàn)爭來了,人們自顧自地逃離,動物是最無助的,被人們拋棄在戰(zhàn)火中。
可接著討論:這位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只動物?
【明確】在老人眼中,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與殘害生命的戰(zhàn)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命何其可貴,戰(zhàn)爭多么殘酷!
4.“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明確】這個“只是”意味深長。這里交織著一種“怨”和“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惹誰了?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這個“只是”隱藏的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六、拓展提升
通過以上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作者的敘述是一種“減法”,隱去了一些內容,力求簡潔明快,這正是作者“冰山理論”的表現(xiàn)。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里移動是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一的內涵隱藏起來)
作者敘述“減法”正式要求我們讀者閱讀做“加法”: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連接和彌補的。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發(fā)揮想象,推測每一個人物的心理。讀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斷,極大地豐富了故事的內容。這是現(xiàn)代小說對讀者提出的要求。
曲然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6.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