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談陜西中考說明文選擇題命制
咸陽市秦都中學
在新課改弘揚人文性的背景下,體現科學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們的冷落。但是,訓練學生閱讀科學文本的能力,本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份內之責,因此,語文學習的疆域中,必須有科學語言的一席之地。
《秦嶺》《古蜀棧道》《絲路織錦》《豐圖義倉》是陜西中考近四年的社會科學類說明文,1100字左右的文章介紹的內容均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分值3分左右的選擇題,可以客觀地考查學生閱讀科學文本的能力,考查學生對科學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篩選、提取、整合能力。了解這一題型的命制方式,可以尋得高效復習的源頭活水。
(一)題干表述的變化
2010年說明文選擇題題干表述為“下列表述與原文相符的一項是”,2011年改為“下列表述與原文內容相符的一項是”,增加了“內容”二字,表述更為精準。2013年在“下列表述”后添加了逗號,將“符合”二字提前,強調了學生對科學文本的理解和文本本身的吻合性。
(二)題肢表述的變化
2010年說明文選擇題的題肢表述基本上是對原文的摘錄和重組,如A項將原文“關中“四塞”之東、南、西三塞均由秦嶺山脈所成,東邊華山、王順山、驪山,東延為肴山,橫亙于黃河與洛水之間;南邊太白山、終南山等,雄峙于關中平原的南部;西邊岐山、陳倉山等,阻隔于關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堯山、黃龍山等逶迤連綿的北部山系,一起組成了關中四面環山的地形地勢”表述為“關中東邊有華山、驪山、肴山等,南邊有太白山、終南山、王順山等,西邊有岐山、陳倉山等,北部有堯山、黃龍山等”,基本上是對原文內容的簡單整合。
2011年沿用了這一方式,如D項“關中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社會文明、管理體制為古中國西部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原文表述“關中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社會文明、管理體制也不斷進入四川,并進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貴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為古中國西部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一致。
2012年說明文選擇題的題肢表述略有變化,表述除對文章內容的簡單摘錄外,還有對原文語言材料的轉述,如B項“中原絲織品上的西方元素紋樣和圖案是西域絲綢生產技術回流影響的結果”和原文“越來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紋樣和圖案開始出現在織錦和刺繡上。有可能是內地工匠看到了或是從他人的描述中聽聞了胡化織物的需求,主動設計了一些可能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帶有西域紡織品特點的織錦,再將其送上了絲綢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帶日漸發達的絲綢生產技術回流并逐漸影響了中原地區”的表達在“必然”與“或然”存在差異,難度增大。
2013年說明文選擇題的題肢均是對原文內容的轉述,不再是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也不再糾纏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語詞概念內涵的細微差別辨析,更多的是著眼于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著眼于繁雜信息的準確把握和篩選。采用一種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篩選整合方式,語言表達形式的轉換中常常還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斷意味,如A項“面積廣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黃河洛河渭河三角洲有豐厚的糧食資源,這是豐圖義倉建在朝邑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黃洛渭三角洲面積廣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古為豐腴之地,可為倉儲提供豐富的糧食資源”的轉述。原文并未提及“這是豐圖義倉建在朝邑縣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是通過閱讀文章,學生可以合理推斷這句話的準確性。
有的題肢設計,還隱含了一定的能力遷移要求。這種能力遷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說法為依據,來判斷、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與之相似的某些情形。D項就將原文“倉洞上面的地面由青磚鋪成,四周高中間低,巧妙地將雨水匯集于中間,由分段水槽排向院內,院內地面同樣是四周高中間低,雨水匯聚地溝,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墻外”轉述為“倉洞上面的地面四周高中間低,配以分段水槽;院內地而四周低中間高,下設地溝,這種設計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就是這種情況。
從對四年來題肢表述的分析來看,對原文內容的直接引用、簡單錯位的方式已被靈活轉述、凝練表達的新方式替代。這就要求學生讀懂文章,讀準文句,真正達到準確理解科學文本中詞語和句子意思的目的。
(三)題肢設錯的方式
1.偷換概念:選項中將原文詞語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換,常見的方法是漏字、添字、換字、錯位。
如2010年說明文選擇題B項“潼關是東部進入關中的天然防線,武關則西扼關中交通要道,散關是關中南方門戶,蕭關則控扼塞北通向關中之要道”將“武關”和“散關”的作用換位;2011年說明文選擇題C項“古蜀棧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點分別為秦嶺南麓褒城縣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嶺北麓眉縣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將原文“眉縣”和“褒城縣”所在位置進行互換;2013年說明文選擇題B項“豐圖義倉不僅建造了用于長期儲存糧食的倉洞和環形回廊,還專門設計有晾曬糧食的空地和方便人畜飲水的水井”將“環形回廊,具有防雨、防潮以及臨時儲糧的功能”,選項表述為“長期儲存糧食的環形回廊”。
2.無中生有:原文中沒有相應的表述或暗示,選項中的某些內容是命題者硬加進去的。
如2010年說明文選擇題 C項“八百里秦川為八水的沖擊平原,其中“八水”指涇水、渭水、霸水、浐水、灃水、滈水、潏水和洛水”中“洛水”是命題者加進去的,原文為“澇水”;2011年說明文選擇題B項“對于古代先民來說,如果從巴蜀來關中,或由關中入四川,都必須先穿越米倉山、大巴山脈,然后穿越秦嶺這道屏障”一句中“由關中入四川”原文未提及。
3.以偏概全:以片面的、局部的認識來概括整體。
如2012年說明文選擇題A項“絲綢之路是一條以長安為起點,直到地中海各國的陸上絲綢貿易通道”一句與原文“絲織品是當時中國沿途輸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不符。具體表現在這一貿易通道上不僅進行絲綢貿易。
4.轉化失誤:將某一個意思的句子轉化成另一個句子時,誤將肯定變否定,否定變肯定,全稱變特稱,特稱變全稱,已然變未然,未然變已然,或然變必然,必然變或然。
2012年說明文選擇題C項“絲綢之路沿途出土的絲綢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織錦,少量為綺、綾和刺繡”將原文對“絲綢文物”的限定“胡化風格”去掉,轉化失誤。
陜西省的中考說明文選擇題,題肢設置方式靈活多樣,但均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依據,語言表達靈活,設錯方式多樣,比較客觀地呈現了學生真實的閱讀科學文本的能力和水平。
(四)可供參考的命題設計
《課程標準》中對學生閱讀典范的說明類文章,除要求學生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外,還強調對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領會。其他省市的一些新題型,在題干表述和題肢設計上有所創新,也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說明文選擇題題干表述可更有親和力。如 2013年武漢市說明文閱讀《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獅子雕塑 》第7題,題干表述為“同學們要排練一出以清朝為背景的課本劇,大家為劇中的道具--“獅子雕塑”的設計出主意。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本內容的一項是”,既聯系了原文的情境,又考查了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對語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發現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此外,一些題的題干表述,有對說明為基本知識點考查的取向。如2013年南寧市中考說明文閱讀《壯族“干欄”》第10題,題干為“下列對本文引用古籍資料理解有誤的一項是”,考查了對“引用”這種說明方法的靈活掌握和細致辨別的能力。
在題肢設計上,除在技術上設錯外,可以聯系說明文的知識點,聯系口語交際的相關內容,使得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能點面結合,更具效度和信度。例如:
(2013年武漢第7題)
A.小華說:“讓獅子的嘴張大一些,讓它的牙齒尖一點,露出來。”
B.小鵬說:“設計得酷一點,讓它頭上的卷毛夸張一些,不那么寫實。”
C.小莉說:“這個獅子呀,給它打扮一下,最好鑲嵌一些寶石。”
D.小燕說:“別忘了,還要在它的脖子上配個鈴鐺。
(五)結語
陜西中考語文特別注重對說明文的考查,體現了命題者訓練學生閱讀科學文本能力的意圖,而說明文選擇題以其科學、精準、靈活的特點,受到命題者的青睞,所以這種試題形式會長期存在,但在內容上會穩中求變,試題難度也會有所增加。只要了解命題者的意圖,掌握說明文選擇題命制的規律,師生在復習和考試中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韓云生
[為有源頭活水來--談陜西中考說明文選擇題命制]相關文章:
1.木蘭詩中考選擇題
2.關于氣象的說明文
6.紅色革命故事
7.革命故事大全
8.奉命的近義詞
10.命系懸壺的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