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名校背景、無驕人成績、無顯赫家世的“三無”工科男讓哥大為他“破例”敞開大門,或許這要歸功于為他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的媽媽。
王乾,就讀于青島科技大學,近日被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機械工程專業錄取。
讓我們看看王乾申報哥大研究生院的資本:
非名校背景,他所就讀的青島科技大學既沒有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也不是“221”工程類院校。
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只是山東某地一家機床廠的維修技師,家庭收入有限。
沒有驕人的英語成績,托福和GRE的考試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那么王乾究竟是憑借著什么讓哥倫比亞大學如此“反常”地向他拋出橄欖枝的呢?
當記者聯系到王乾的母親時,王媽媽對于這個申請結果并不激動,仿佛發生的這一切如瓜熟蒂落般平常。
子承父業,放手派媽媽輔助“栽培”
王媽媽告訴記者,家里對王乾的學業和興趣從未干預過。尤其在學習方面,王乾很自覺,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沒怎么讓家里人操過心。“在個人興趣上,我們也就是給他報了個興趣班,這勉強算是‘栽培’吧,其實那也是看到孩子對素描有興趣。”
“王乾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機械的小玩具,對智能玩具或模型如機器人之類的更感興趣。”一次王乾跟爸爸一起制作了一個小玩具之后,就一直捧在手里,自豪地展示給媽媽看,“那種喜悅是打心底里出來的”,王媽媽笑著回憶道。從此之后媽媽也會不斷地給王乾買一些這類的小玩具,盡自己所能來滿足孩子的興趣。
喜歡機械類的東西,可能是孩子的天性,也有可能是受爸爸的影響。王乾的爸爸是一名機床維修技師,經常帶著王乾下車間觀摩工人操作機床。“他總是敬畏地注視著每一種機床的運轉,聚精會神地望著一個個零件在機床中被切削、打磨、加工變成成品。這樣的經歷讓他樂此不疲,每次從工廠回來,都會興奮地同我們講個不停。”
這便印證了教育心理學的一個理論:一個人的興趣可能是在兒童期形成的。孩子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模仿自己的父親或其他成人行為所致。王乾對機械工程興趣的養成恰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理論。
幫不上忙就做啦啦隊
王乾在上高三后,經常就報考大學專業問題與家人交流,當時他依然對機械工程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以后能夠成為一名工程師。“我們很支持孩子的想法,他當時就對我們表示,自己不怕吃苦,如果需要,畢業后可以從工人開始做起,在車間里學習、鍛煉。”就這樣,王乾如愿以償地走上了機械工程專業的道路。
大學的四年,是王乾把職業理想從個人興趣轉變為專業基礎的關鍵時期。“那時候,他的想法很明確,就是把基礎打牢。首先是掌握手工繪圖能力,這還要得益于初高中階段參加的素描、繪畫興趣班,繪圖、制圖的基本功底就是在那里打下的。”
大學期間,王乾不僅學好必修課,掌握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還根據機械制造領域的發展趨勢,選修了“綠色化”和“智能化”方面的相關課程,同時通過了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考試。王乾曾對媽媽說,制造科學是一門藝術,原材料就像筆墨,設備就像紙張,他希望能在機械領域描繪出一幅屬于自己的畫卷。大二時,學校組織了一場課程設計大賽,王乾和兩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的熱情立刻被點燃,他們從查找資料,設計方案,到購買零件進行組裝,前前后后忙了個把月,終于獲得了校優秀設計獎。一旁的媽媽雖然不能為他做些什么,但是加油鼓勁是少不了的,盡量在生活上照顧得更為細致些,保證孩子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設計中。王媽媽知道,這個獎項是對王乾學習、研修機械專業努力方向地肯定。
在大三暑期,王乾終于獲得了參加第一汽車制造廠和青島市高校軟控股份公司聯合項目的實習機會。他負責一個具體項目:包括設計減速齒輪,從裝配、調試到安全測試。這次實習,使王乾的職業規劃的方向、目標、步驟更加明確了。
由此可見,王乾選擇機械工程專業,并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哥大研究生院對王乾的“垂青”,也并非偶然。或許正是王乾對機械工程專業的興趣、見解和執著地努力,才是打動嚴謹、公正,甚至苛刻的哥大研究生院的原因。媽媽扮演的角色似乎永遠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與鼓勵,然而王乾之所以能夠做到有主見、不叫家里操心,才真是在這種寬松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成果。也正是王媽媽“放手”的教育方式才能讓王乾飛得更高。
“家庭會議”達成赴美留學共識
王媽媽告訴記者,因為家里是工薪階層,而哥大地處紐約,學費和生活費都比較高,王乾對是否去要去哥大留學還喜憂參半、顧慮重重。那么他為什么不能繼續留在國內學習和發展呢?
王媽媽表示,在王乾看來,國內大學的四年,自己雖然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但仍然缺乏專業實踐的機會。機械制造是以實踐為主的學科,國內大學擁有高級數控機床的數量并不多,“僧多粥少”,分配到學生實操的次數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是“世界工廠”,但是從現代機械工程的角度審視,的確有“大而不強”的問題。王乾的老師曾經對他說過,雖然中國機械行業的市場廣大,但是,機床和工藝的先進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就數控機床而言,中國擁有的數控機床僅占機床總數的30%左右,而美國和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擁有的數控機床占機床總數的比例已達到70%-80%。
更為重要的是,王乾當時已經把目光投向機械制造的一個前沿:機器人領域。在這個自動化領域,國內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大落后于美國。
因此,大三的時候,在王乾家的“家庭會議”上已經達成共識:全家都非常贊成兒子希望出國深造的想法。“孩子趁年輕的時候出去闖一闖是好事。再說他是帶著繼續深造的目的,而哥大的名校背景和治學嚴謹學風,會讓孩子夢想成真的。”
在王乾的家里,經常會有類似的“家庭會議”,王媽媽認為,一家人的事情并不一定非要家長說了算,孩子逐漸長大,也會有自己的思維,不能總是遏制孩子的想法。因此幾乎家里的大事都會以“家庭會議”的形式公平決定,讓孩子也參與到其中,而不是最終家長決定了只告訴孩子一個結果。
唯一的“不放手”
王媽媽自信地說,有了大學四年獨立生活的鋪墊,王乾獨自在美國生活也沒有什么問題。而對兒子在美國的學業以及將來回國就業的王媽媽也沒有任何擔心。她認為,國家非常重視機械工程產業的發展,市場十分廣闊。王乾回國就業的前景比較樂觀。
但是王媽媽還是道出她的一個擔憂:“其實,我時不時也會上網閱覽關于美國留學安全的話題,比如紐約哪個街區治安不太好,租房應該租什么樣的地段,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我唯一的擔心就是孩子的安全!”
[放手派媽媽把三無兒子送入哥倫比亞大學(家庭教育)]相關文章:
1.三無產品教案
4.放手的愛情說說心情
5.勸自己放手的語錄
8.
9.
10.家庭教育方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