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教學教案(新人教版選修)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了解《史記》
2.掌握本單元的文言知識
3.誦讀課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4.品味《史記》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二、教學建議
單元教學建議
l.重視誦讀,個別篇段要求背誦。在誦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
2.摘錄每課的文言知識,進行整理、歸納。
3.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揣摩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4.單元結束后,要從知識、思想內容、藝術特點等方面作小結,以便從整體上理解《史記》!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概述
本單元學習的四篇文言文,一篇節選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三篇節選自《史記》。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繼續鞏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記》深刻偉大的思想意義,進而品味《史記》的語言特點!
1.文言知識
《史記》是典范的文言語言。學習中,要讓學生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梳理每課的文言知識,準確識記和理解這些知識,并結合他們高一高二學過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分類,以便為更好地閱讀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文言知識框架如下:
2.偉大的思想意義
學習這四篇課文,要讓學生汲取文中光芒四射的思想意義。《報任安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閃耀著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和價值觀。屈原的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的人生態度以及信陵君機智勇敢、仁而下士的精神和品行,都是我們今天寶貴的精神財富!
3.《史記》的語言風格
《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將濃厚的愛憎感情融于平實樸素的敘述描寫中,每部作品都像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它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另外,《史記》情節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關于《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中的“士”
戰國時代,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士”的階層,即知識分子階層。這些人走公室,跑私門,不狩不獵,不農不商,靠知識糊口于四方。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經濟,懂軍事,懂外交,為各國統治者效勞。他們在戰國時代起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左右各國的政策,處理各國的外交,指揮各國的軍隊,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和張儀兩人幾乎操縱著戰國時代各國的外交關系!
這些士人投奔到權貴的門下,以謀生活,故稱為門客,或食客。各國貴族都大量收養門客。其中收養門客名聲最大的就是所謂四君子,即魏國的信陵君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他們都收養了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斗爭。 學習本文時,要注意“士”的形象。本文的“士”好像與當時的“士”有所不同,他們沒寄食于豪門貴族,卻能為“知己者死”,他們忠于信陵君,為了信陵君不惜自己的生命。這是“土”的普遍精神--土為知已者死。侯嬴與朱亥各有特點:前者可謂老謀深算,對形勢了如指掌,對主人竭盡忠誠;后者是一典型的武士形象。]
關于《報任安書(節選)》的教學建議
在指導學生學習《報任安書(節選)》時,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第一步,通讀全文。解決文言實詞的意義,大概了解全文的意思。文言實詞需注意語境義,注意歸納實詞的義項。要掌握文言詞語,可通過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等來解決。如通假字,剔一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責一債、槍一搶、以一已、罔一網;一詞多義現象,“相”、“畜”、“極”、“就”、“漸”、“用”“見”“顧”“究”“會”“之”“殆”;古今異義詞,“勤勤懇懇”“戲弄”“樹立”“網羅”“下流”、“妻子”、“夫人”、“糞土”、“恨”、“謗”。另外,詞類活用現象也應注意,如“流俗之輕也”“其次不辱身”!
第二步,研討句子。研討句子有兩層含義,一是翻譯文中句子,二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時要注意上下文的關系,也要顧及古漢語中的特殊句式,本文主要是被動句,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重為鄉黨所笑”、“至激于義理者不然”等;省略句,如,“藏之(子)名山”、“(仆)見獄吏則頭抱地”等;判斷句,如“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李斯,相也”等。句子在具體的語境中有特殊的含義,要認真辨析。如“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表面上是說自己身份低微,實質上抒發自己的憤怒,并隱含自己之所以沒有自決并不是顧惜自己低賤的生命!
第三步,分析文章的結構。節選部分一共6段,第1段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2、3段是敘述自己沒有自殺的理由;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賢于困厄中皆有所作為;第5段敘述自己隱忍茍活是為了完成不朽的著作;第6段重述自己遭此慘禍的痛苦之情,并回應上文點明自己不能“推賢進士”!
第四步,整體分析、評價。通過以上幾步,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個總體印象,這樣就應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深入細致的分析,此時要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做到客觀、中肯,不可過分苛求古人也不可生硬拔高!
《史記(節選)》的教學建議
這三篇課文都選自《史記》的“列傳”部分。學習這三篇課文的目的要求是:(1)在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了解各篇傳中主人公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2)了解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觀點和選材原則;(3)了解《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的特點;(4)背誦篇中某些名段!
我國歷史悠久,史籍浩繁,能讀史,才能了解祖國的昨天,這是我們文化涵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面的四條要求集中到一點,就是要學會讀史。緊緊把握這條“綱”就能學好這幾篇課文。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還要講究學習方法!
一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史傳時寫“言”,有的人物一出場就答問,如藺相如;有的引述主人公的文章,如《屈原列傳》先間接引述主人公的代表作《離騷》,最后直接引《懷沙》全文。這是司馬遷開創的體例。史傳 中記“行”,有單記行的,如信陵君區己駕車去迎侯生,句句都是記行;也有以記行為主而夾有記言成分的如藺相如至秦廷,先獻壁而后借“璧有瑕”取璧,再提出“齋戒五日”,再派人持壁歸趙。人物對話都依附于人物的行動!
二要觀全局,注意事件發展的脈絡。讀史傳要通觀全局,一是指傳記的全文。如讀《屈原列傳》,應看到屈原一生是在楚國勢力日衰而外交上舉棋不定的時代中度過的,他所效力的兩位君主都是昏君,屈原的悲劇是政治悲劇。二是指時代的全貌。讀《廉頗藺相如列傳》要了解趙國勢力雖弱,但猶勝于燕,秦的戰略進攻重點是楚,僅以余力對付趙。這樣就會明白秦王何以不殺藺相如,何以不敢在澠池會上動武。
三要注意有關的歷史常識。如: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古代的薦人制度;古代一般以右為尊,但待客時以左為尊!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的教學建議
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時,要讓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本文是史傳。學習史傳文章首先要整體把握知人明事。初步感知文章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事例敘述戰國時代趙國的武將廉頗和文臣藺相如的事跡。
然后重點學習文中的字、詞、句。作為一篇典范的史傳文章,本文的文言知識較多,學習中應利用注釋及工具書,解決生字的讀音,新詞的詞義,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接著學習、欣賞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本文選取三個典型的事例,在矛盾中突出刻畫人物的性格。人物語言獨具個性,學習時,要通過反復誦讀,細心體味文章在適用語言方面的特點。如“相如特其璧睨柱,欲以擊柱”,一個“睨”字就把那種與璧同存亡的堅決神態勾勒出來;用“怒發上沖冠”形容藺相如的憤怒,則生動逼真,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文章的精彩段落要力求背下來。
最后要對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
三、探究活動
研究性學習
一、了解史傳主人公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作史傳的目的是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而這些經驗教訓又是從人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看出來的!
戰國中期的趙國,在惠文王當政的時期,盡管其勢弱于秦,但軍事力量仍足以稱雄于北方,廉頗伐齊大勝即是有力的證明。惠文王知人善任,他不嫌藺相如出身低微,聽了他的對答后,立即任命他為國使;與秦王會澠池,是一場嚴肅的外交斗爭,他又以藺相如為自己的副手,再次戰勝了秦以詐力謀奪趙地的意圖。不僅如此,趙國大臣也能保持團結,從傳文中可以看出,廉頗也是有深謀遠慮的,所以在惠文王臨別時提出了“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的建議。他又在邊境上“盛設兵以待秦”,使秦不敢輕舉妄動。因此,趙在澠池會上所取得的勝利,不能說與他的防護無關。澠池會后,藺相如被越級提升使他感到不快,但聽到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那番話后立即醒悟過來,并負荊請罪,這種知錯必改的行為是光明磊落的!
緊接著課文,還有一段文字:“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幾,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閥與下。”
這就充分證明了趙惠文王知人善任,廉頗、藺相如緊密團結,對趙國的振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前半部分敘史中所包含的主要歷史經驗!
《屈原列傳》則是通過敘述主人公政治悲劇的發展過程,從反面總結了歷史的教訓。傳中先敘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讒言而疏遠屈原,說明“王聽之不聰”;次寫懷王貪秦地而受張儀之騙,張儀復至楚,懷王又聽鄭袖勸告,不殺張儀,屈原諫懷王,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再次寫懷王將入秦,屈原諫懷王勿行,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懷王竟行。結果為秦扣留,客死于秦。由此可見,屈原政治悲劇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楚國國運日衰的過程。這個歷史教訓是由作者總結的。司馬還寫道:“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信陵君禮賢下土,所養士人多杰出之士。他禮諸侯嬴,親為之執轡,信用屠夫未亥,關鍵時候得請人之力,生動地表現了魏公子的真誠待士,以及主客關系。信陵君竊符救趙,表現了他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是司馬遷對傳主感情最深厚是真摯的篇章之一。信陵君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是一個理想化了的人物,因此,在傳中司馬遷既洋溢著對他的崇敬之情,又充滿了同情和惋惜之心!
二、了解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觀點和選材原則
為歷史人物作傳除了要尊重史實,再現人物的真實面貌以外,史家總會把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影響到他對史料的選擇和安排上,也就是通常說的觀點支配材料,材料用于表現觀點。讀史要注意把握這兩者間的辯證關系!
史家的觀點通常在傳后評語中表達出來!妒酚洝分,司馬遷的評語都冠以“太史公曰”四個字。
1.《廉頗藺相如列傳》后的評語:
“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領,名重太(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薄
讀這篇課文,感到作者寫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件事,用墨如潑,不放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細節,而且寫得十分動情,就像他親眼見到了當時的場面一樣。讀了評語,我們明白了司馬遷對這位智勇兼備的歷史人物敬佩到了極點!
2.《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評語:
“吾過大梁(即魏都)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薄
讀《信陵君竊符救趙》,會覺得寫侯嬴的筆墨多。自然,侯生的竊符之計不僅推遲了秦滅六國的時間,也提高了信陵君的聲望,應該歌頌。但仔細讀會發現,寫侯生就是寫信陵君,如果不是信陵君那樣厚待侯生,侯生能為獻此計而付出生命的代價嗎?從此傳的“太史公曰”可以看出司馬遷對信陵君是推崇備至的! 3.《屈原列傳》的評語: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力圖再現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因而敘事成分不多,而議論和引述不少。這是因為作者的政治遭遇與屈原有相似之處,寫屈原就好像是在寫自己,他壓抑不住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憤。傳后的“太史公曰”中“悲其志”“想見其為人”就是情感的流露。為了突出屈原之志和他的為人,司馬遷還多次引用屈原的作品,表明作者對屈原真是推崇極了!
三、了解《史記》敘事的特點
1.《史記》敘事善于把握事情的內在聯系。如敘廉藺交歡一事,一開始就點明廉頗因功拜為上卿時,藺相如為宦者令繆賢舍人,地位極懸殊;其后藺相如兩次被越級提升,而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自矜功伐,欲辱相如,由此產生矛盾,是順乎情理的事。最后這個矛盾以交歡的方式解決,也合乎情理,因為藺相如的智勇兼備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這兩件大事上已經表現得很充分,而廉頗在送別趙王、談及立太子一事上也表現了公忠體國的精神,因此,藺相如“以退為進”的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史記》寫人物語言十分傳神。如信陵君辭決侯生時,侯生只是說“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符合他的清高特點;待到信陵君復引車還,他才說出自己的計謀,這番話雖然只是就信陵君欲赴秦軍一事說的,卻頗有論天下事若指掌的風度,句句說到點子上!
3. 《史記》的語言接近口語,但又不等于口語,它是經過提煉的,所以保持了典雅的風格。
張德明
[《史記選讀》教學教案(人教版高一選修)]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8.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10.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