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們學校月考,考題中有一道傳統的“下定義”題。
原題是這樣的:
將下列材料整合成一個單句,為“圖表教學法”下定義,可以改變語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1) 圖表教學法是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2) 圖表教學法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而建立起來的。
(3) 它通過各種信號簡要地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便于學生聯想和記憶,迅速理解和抓住知識要點,提高學習效果,提高思維能力。
(4) 這些信號一般是由字母、單詞、數字等直觀性較強的事物組成的。
參考答案是這樣的:
圖表教學法是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而建立的一種通過由字母、單詞、數字等直觀性較強的事物組成的各種信號簡要地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便于學生聯想和記憶,迅速理解和抓住知識要點,提高學習效果,提高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各位同仁,你們在閱讀和生活中讀到過上面“參考答案”所給的這樣的句子嗎?
語言是為了表達交流,表達交流要有對象意識,閱讀這樣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憋氣,有一點吧!讀后獲得了哪些信息?不是一下子就能說清吧!是不是得重新看一遍,重新梳理一下呢!如果閱讀效果是這樣的,那么這樣的句子顯然不能有利于交流!也就不是一個好的表達!
進一步推理,短句變長句題型是不是在故弄玄虛?是不是在“反語文”?
也許有人說,像“參考答案”這樣的句子用于科學論文,這樣組織語言,有利于體現科學知識的準確嚴謹性。然而,科學知識的準確依靠科學知識本身而準確,嚴謹性依靠表達邏輯而嚴謹,就像上面試題中那一組分開敘述的稍短的句子,你能說它們組合表達就沒有準確嚴謹性嗎?仔細想想,你得誠實的承認那一組短句并沒有消減意義表達的準確嚴謹性。而且,短句組式表達,更使得信息要點顯豁,更利于知識傳播。既然一組短句并沒有消減表達的嚴謹性,那為什么還要采用令人閱讀不舒服的“下定義”式長句呢?也許長句作者想刻意給人留下高深感吧!
真正的科學大家,往往語言表達更流暢、更簡明。越是科學大家,越不會寫令人生厭的佶屈聱牙的長句來故顯高深!
筆者查閱了一下近年高考題,只有2006年全國卷出過上面那種短句變長句下定義題,最近幾年再沒出過。這種形勢也許正能說明這種題型不受歡迎。出題人也許還想考考學生對于“單句”這一語法知識的掌握,但“淡化語法”早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界的共識,出題人還這樣考差不多是逆流而動吧?
我真不希望再見到短句變長句下定義式題型了!
賈源
[質疑短句變長句(下定義)題型 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2.教學反思與評語
3.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4.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5.教學反思或隨筆
6.成語教學反思高中
7.成語教學的反思
8.論文的教學反思
10.教學反思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