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西城中學 余忠方
摘 要:目前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上仍有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情況。這種教學理念嚴重束縛了學習主體主動性的充分發揮。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語文閱讀教學,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探討如何通過恰到好處地創設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的想象空間;通過質疑研討,啟發學生碰撞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 創造性思維 培養方法
時至今日,關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已無須贅述。關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已成為各學科教學的一大任務,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語文新教材中選用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是作者創造智慧的結晶。那如何較好地利用教材,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下面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結合具體實例,談點淺見。
一、激發需要法
閱讀應該是自覺的。自覺的閱讀必定有強烈的閱讀需要,它是培養閱讀思維品質的有效動力。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藝作品,諸如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閱讀,自然饒有興趣,這類文章無論是人物或情節,均有較強的感染力,適合青少年的閱讀心理特征,能滿足他們的閱讀欲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恰當地傳授一些思維方面的知識,傳授一些思維的方法,那么,其教學效果和不這樣做是絕對不一樣的。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變“自在”為“自覺”,增強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意識,并要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
應該說,現行語文教材的編寫,已經較以往有很大的進步,能夠注意到對學生思維能力及情感的培養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的時候,不僅要鉆研某一年級的教材,還要研究整個初中段的語文課本,從中了解它的邏輯體系,并把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思維發展的知識融入其中,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爭取到方式多樣并且系統化。
有的中學教師認為教學任務繁重,課時緊張,哪有時間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其實,這種顧慮是沒有必要的。這是因為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在完成預定教學任務之后,另外添加上去的教學內容,而是自始自終融注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之中的。教師在具體教授一篇課文時,總是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或分析,或綜合,或比較,或歸納,或遷移。
當然,僅有教師的“自覺”行動是遠遠不行的,只能是單方面的。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使學生開展積極的腦力勞動,促使學生去主動思維。要開動學生的腦筋,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需要感。需要是獲取知識的動機,是進行智力訓練的動力。需要的意識越是強烈,智力的發展潛力就越大。當需要變成追求的時候,大腦就趨于高度的興奮和緊張,思維就會呈現出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那么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體如何去激發學生的需要感呢?筆者結合本人實踐認為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以情激思法
首先教師要投入情感。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來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作為學生的“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交流思想,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勇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同學,大家都很想聽聽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大家知道你能行!”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激發起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求異思變的興趣得到培養。
其次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具體表現出來,讓學生進入文中意境,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去思考、探索,體會創造的歡樂,逐步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這種氛圍的創造,可以是老師生動的語言,也可以借助教學媒體,或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找一找。學生在特定情境之下,比較容易進入角色,思考問題就比較容易切入。這種思考是積極主動的,因而能推動閱讀理解的速度,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白楊禮贊》一文,考慮到文章寫作背景是離學生實際感受很遠的抗日戰爭時期,按通常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感到這篇抒情散文很枯燥,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于是我就說:“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白楊禮贊》,先請大家默讀一遍,然后告訴我,你喜不喜歡它?”結果喜歡的同學寥寥無幾,我故作神秘地說:“既然大家不喜歡這篇課文,那我就不教了。”學生一片嘩然,我接著說:“我不教,不等于我們不學。”學生問:“你不教,我們怎么學?”,“當然是自學,每個人先提出一個問題。”我激勵學生,愛因斯坦說過,在某種程度上,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隨后我就規定了提問的范圍:“大家要針對《白楊禮贊》一文中,你認為重要的詞句的意思及其表達效果進行提問。”聽了這番鼓動后,同學們或掩卷沉思,或交頭接耳,或再次閱讀課文。不久,黑板上出現了同學們的問題。
2、質疑啟智法。
創新思維往往發端于疑問。葉圣陶說:“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閱讀教學實質上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對話與交流。質疑教學適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便于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質疑,怕學生質疑后自己下不了臺,收不了場。我們的學生也普遍存在著發現不了問題,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提不出問題,學習就不能深入,理解就不會透徹,思維就缺乏敏銳性,深刻性,思維能力也就得不到訓練。因此,培養創新思維要從質疑開始。
首先,要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質疑。要放手讓學生討論,培養他們好求甚解的精神。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無疑-有疑-無疑-有疑”的循環中去探求,從而培養他們的刻苦鉆研精神,提高創新思維的能力。
其次,要激勵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如在講《孔乙己》時,有學生問:“孔乙己到底姓甚名誰呢?”教師對提問給予肯定,并引導激發大家思維的興趣,就可逐步深入探究主題。
二、分析比較法
指在講授新課時,把與之相關的知識放在一起綜合分析,縱向比較,也可橫向比較,找出其異同點。分析比較的過程,可促使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更好地辨別事物之間的不同特點,養成深思慎取的思維習慣;運用比較,還可以促使學生知識發生遷移,收到舉一反三、有所創新的效果。如在教授《狼》時問:課文第一層有兩句話,如果改成“一屠歸,兩狼綴行”,行不行?學生在比較后覺得,無“晚”字 ,沒有時間;無“途中”, 沒有故事的地點;“甚遠”說明狼的狡黠。“肉盡”“剝骨”與下文情節關系緊密。文中原句不可改,然后教師乘機要學生誦讀,一遍下來,幾乎全班都能背誦。于漪老師在上《孔乙己》時,讓學生比較“排”和“摸”兩字,明白作者通過前后兩字的置換,刻畫出了孔乙己精神徹底被摧毀的悲慘景象。學生對作者遣詞造句的工力贊嘆不已。
比較可以是橫向的,也可以是縱向的。如相同題材不同主旨,不同表現手法的作品的比較,相同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等,通過比較不僅可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而且還可提高對文章的整體認知水平。如把魯迅《一件小事》中對車夫背影的描寫與朱自清《背影》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內容比較,學生探究到:同樣是背影描寫,其作用有何不同呢?學生直接就發現了寫作內容一定與作者的寫作目的有關,而且主要內容與中心密切相關,抓住這樣的重要內容,就可以幫助理解全文中心。又如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與范仲淹《岳陽樓記》兩文中心思想的比較,找到值得探究的問題中心,并發現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由來已久,令人可敬可佩。課后,學生們在隨筆中表達了自己的憂患意識。
三、發散思維訓練
為了創新,必須強調發散思維,沒有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就不會有任何創造性的萌芽和創造性的成果。可以說一切創造都起源于發散思維。
1、反向思維。反向思維即逆向思維。即拋開所提供的條件和思維方向,進行反方面的思考,培養學生在特殊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逆向思維具有批判性、挑戰性和獨特性的特點。敢于對傳統的、習慣的進行挑戰和批判。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獨辟蹊徑,往往會得出新奇的結果。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杜牧的七絕《赤壁》:作者并沒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向假設: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就將重寫。同時,通過品讀此詩中的人物形象與事物,又能引到學生產生形象化的聯想,想起極其豐富的故事內容,訓練了形象思維。
2、求異思維。常常見到在教學中教師煞費苦心用盡手段想把學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實,讓學生大膽說出他們的見解,是一種很重要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求異思維就要求敢于懷疑,不迷信。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如《孔乙己》一文的主題,以前參考書都認為是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但有位同學卻認為,科舉考不上的人很多,像孔已己的人很少,孔乙己自身有許多問題應是主要的,好吃懶做、死要面子、不負責任。這些都應是他悲劇的根源。況且文中對科舉制度批判一字末見,而別人嘲笑孔乙己的描寫卻有多處,這應是揭露世人的涼薄。如此求異,能說不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嗎?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不要死守現成答案,而要敢于批判,以培養創造精神。又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教參上明確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現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學生可能認為愚公搬家是更省事,現代移民不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如果學生有這種認識又未嘗不可呢?應多鼓勵,對于學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師都應加以肯定,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能讓學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輝的創新火花,真正培養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多向思維與大膽想象。如教學《孔乙己》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聯想到當今大學生中的孔乙己,他們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現象。也可以大膽想象,孔乙己斷腿之后會怎樣。再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可讓學生作假設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萬富翁的于勒,文章情節會怎樣。通過這樣的發散與想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自然就會培養起來。
四、問題討論法
閱讀教學中,采用研究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講課時,結合課文實際和學生實際提出問題,引起爭論,力求爭出新意,活躍學生的創造思維。如我在教學《故鄉》這篇課文時,有的學生認為閏土的知識多,也有學生認為還是“我”的知識多。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同學按不同的觀點進行分組,學生結合課文,結合生活,結合收集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辯論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覺得對方言之有理,可改變選擇,并變動座位。這種形式不僅使學生感悟了語言,發展了思維,訓練了表達,同時他們的情感、興趣、人格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
還可針對文學作品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進行討論,如《孔乙己》文末寫到:“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大約”與“的確”用在一句話之中,這是矛盾的,可以依據此矛盾質疑:(1)孔乙己到底死沒死?這兩個詞用在一起說明了什么?通過討論,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實質,訓練了深入思考問題的方法。
五、綜合訓練法
指對事物整體把握、整體感知的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在較短的時間獲得較大的效率,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感知能力。教師可運用初讀、研讀、品讀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采用這種方法,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覺整體,然后進入逐步研讀,分層遞進,把思維導入,最后,再回到文章的整體,對整體進行豐富的理解。這就較好地注重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注重了知識的新舊聯系,也就能使學生的思維更趨整體性、系統性。這樣的過程也符合人的思維認知規律,易為學生所接受。
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在學生初步閱讀課文時就拋出問題:“能不能用一個字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學生思維高度活躍,最后,大家一致認為“騙”字最為準確。兩個騙子騙人,而其余人:皇帝、大臣、騎士、百姓,都是既受騙,又騙已騙人。這樣,一個問題促使學生整體感知思維得到訓練。
當前,還沒有一整套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辦法,語文閱讀教學自覺承擔起這一重任,語文教師應加強教師理論修養、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學生觀。教師自身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要創新教學,把創新思維的培養當作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因文而異,找準創新思維訓練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鼓勵學生多思、敢思,勇于向傳統觀念挑戰;建立起創新型評價機制,使之成為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力。這樣,語文閱讀教學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
總之,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系統訓練過程,只要我們真正對此加以重視,并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加以科學訓練,是能夠獲得成功的。同時,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只是筆者的一點淺見。
主要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主辦月刊2011年第4期。
2、《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教育部2000年制訂。
3、李鎮西《閱讀:呼喚“人”的回歸》,《廣東教育》2001年第1、2期。
4、葉淑容《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考試周刊 2009年29期。
5、姜健榮《試論閱讀教學對教材的處理原則及其方法》,《中學語文教學參
考》1998年第3期。
余忠方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4.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10.秋葉語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