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龍港高級中學 羅明譽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既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照顧到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材施教原則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要求。
在德育中,同樣也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和思想動態,選擇恰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這樣才具有充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扣動學生的心弦,取得較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研究學生,準確掌握學生的“脈搏”。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可以有許多。我的做法是:把學科(語文)教學和德育工作結合起來,從學生的隨筆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在實踐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這也得益于我一直堅持要求學生寫隨筆,并對他們作了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八字要求。)
下面,我舉幾個在實踐中根據學生思想動態進行德育的例子,以此來說明因材施教原則在德育中的運用。并祈盼拋磚能引玉。
一、在學生的“抱怨”聲中,替其心理“斷乳”
例I:“期中考結束了,成績再次差得出乎我的意料。我按老師的要求做了一次回顧與總結,發現自己最大的缺點在于上課。上課了,我的一向僵化的思維異常活躍起來,但并不是思考課堂的問題,而是不時要看看窗外的白云飄飄,聽窗前的小鳥啁啾,神思飛揚……記得小學時,老師總會在上課中提醒我們,小手擺擺好,腰背要挺直;而今,老師卻不管我們了,我不信,我的‘出小差’能逃得出老師明察秋毫的眼睛。”
這是一位高二學生期中考后的心理獨白。對于她的上課愛開小差的壞習慣,我通過與她本人交流,并請求其他課任老師加強督促的方法加以解決。但從“而今,老師卻不管我們了”這一句話中,我發現了高二學生心理上的一個特點--對老師的依賴性。他們還認為自己是一群時刻需要老師指點管教的孩子。這一心理上的“依賴性”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了主動性和積極性,是不適合高中以及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的。
于是,我又針對此事,在班級開了主題班會,專門組織學生討論“自己的事該由誰來管”的問題,強調高中生活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發他們的成人意識和責任意識,為他們的依賴心理“斷乳”。此后的實踐證明,他們不但在學習上,而且在平時的工作中,生活中,開始了自主、自律。
二、從一篇評論性文章,引發一場“和平演變”
例Ⅱ:瑪蒂爾德如果沒有去參加那個夜會,那她將永遠是個小資產階級的婦女,沒有機會去接觸那些上層社會的人們,他們也就不知道她是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但她又是一個生來就想過高雅、奢華生活的人。那個夜會使她成為眾人的焦點,使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美麗是瑪蒂爾德的資本,她有權利展示自己的美麗,我認為她用“十年青春”換“一夜狂歡”是值的。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作品《項鏈》入選高中語文第三冊課本,同時也入選英語教材,因此,學生對其情節非常熟悉。我在語文教學中,主要組織學生討論小說的人物和主題。學習完畢,我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就“瑪蒂爾德以十年換一夜”的悲劇發表看法。在批改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諸如上述的文章竟占了近三分之一。
我們竭力灌輸的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記已經越來越淡了。而“強調自我,追求個性”的時尚觀念占據了不少還難以明辨是非的青少年的頭腦。這種現象的產生是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的。但我們相信,這種觀念在學生心中還沒有達到根深蒂固的程度,杜絕和改變這種觀念是完全可能的。我一方向引導學生閱讀宣揚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樸素的價值觀的課外讀物;一方面和政治老師協同,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地加強灌輸正確的觀念。標本兼治,內外結合,遵循“正面引導,先入為主”的德育原則,進行一場思想觀念上的“和平演變”。
三、用兩封學生的信,拯救“問題家庭”
例Ⅲ:又到周末了,寢室里的同學各自收拾著準備回家,忙得不亦樂乎。但我卻怔怔地坐在床上,一點都不想回家。
其實不想家是不可能的。離家一個星期了,誰不想回家吃一頓媽媽親手做的可口飯菜,與家人聚在一起,天倫敘樂!但一想到爸爸媽媽吵架時的情景,我就不敢回家。每回,爸爸媽媽在客廳里,或在房間里大吵大鬧的時候,我就只有躲在自己的房間里哭,我不知道該怎么做。我害怕極了。而且這種糟糕的心情總要持續近一個星期……
例Ⅳ:晚上吃飯時,爸爸又沒有回家,媽媽突然放下筷子問我們姐弟倆說:“如果媽媽和爸爸離婚了,你們愿意跟誰?”我預感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但我還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我一聲不吭地含淚扒完了碗里的飯,緊跑進自己的房間,把頭深深埋進了被子中……
很長一段時間了,爸爸您經常凌晨才回家,甚至有時候徹夜不歸。你知不知道,您不回家的時候,我們都坐在家里呆呆地等你。有時候,我半夜醒來,還發現媽媽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偷偷流淚。爸爸,您太傷媽媽的心了!您也太讓我們失望了!
這兩段文字均摘自兩位女生隨筆《給老師的一封信》。這兩位女生,一位是我的第一屆學生,一位是我的第二屆學生,時隔三年,但內容卻是如此相似。引起了我很大的注意。
“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中,家庭占了重要的一極。一個家庭的團結和睦與否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特別是父母親的感情問題。夫妻雙方婚姻感情的破裂,可能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留下無法抹去的烙印。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心理敏感而又脆弱,往往受傷尤深。這是要引起我們家長和每位德育工作者足夠重視的。
根據學生反映的這個情況,我通過明察暗訪,調查了解,發現夫妻感情存在隔閡(或父母親有著不良習慣的,如賭博等)的“問題家庭”在學生中占的比例不小,對學生的正常學習成長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于是在家長會上,我特別安排了一個程序,給家長們讀了這封學生的信。由于學生的信,真實感人,所以特別容易說到家長的“心坎”上,引起強烈的共鳴。許多家長,夫妻之間瀕臨破裂的感情狀態,由于孩子這一砝碼的增加,又開始和好如初了。畢竟,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最愛。
四、從“心理描寫片斷”這個窗口關注學生情感世界。
例Ⅴ:像往常一樣,我還是去學校餐廳看電視,雖然離早鍛煉只有幾分鐘了。一進餐廳,又是她!好幾天都看見她總是在那里看電視。我慢慢走過去。長頭發,運動服,讓人一看見就忘不掉。我坐下來,帶著略顯激動的心,看著電視。
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偷偷看她。只可惜她沒正對著我,我只能看她的側面,有時她轉過頭,我就慌忙看電視,借著余光看見她正看著我,心里一陣喜悅,一陣激動。單從側面看,她很美;如果從正面看,會怎樣呢?但我不敢正面瞧她,只是靜靜地坐在那里,等待著,等著什么?我也不知道。
時間過得很快,鈴聲響了,早鍛煉快開始了。我立起身子,卻看見她正跟一個男生談著什么,我突然覺得很氣憤,有種感覺升了起來。我看了她一眼,向操場跑去。
從高二的上學期開始,諸如此類的文章在學生的隨筆本中陡然多了起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在情感方面已開始“覺醒”了。例Ⅴ這段文字是一個男生的“作品”,雖然有點沒頭沒腦的,但那種微妙的感覺描繪得很準確,因為它很真實。這種感覺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所特有的,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特征。
既然是正常的,我們就要以正常的心態對待它。在那個學生的隨筆本上,我沒有就這件事發表看法,而只是肯定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避而不談,按兵不動,是為了不打草驚蛇。果然,在我的這種政策下,很多學生的文章都有了“續集”。漸漸地,我又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在書面上都能以一種超乎想象的理智和成熟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情感問題”,都能懂得高中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這個道理。這樣,剩下的小部分學生,只要再逐個擊破就行了。
當然,學生的成熟與理智還是來自我們的教育。在這種事上,我們采用“曲線救國”的迂回戰術比較好。我在高二這段時間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識地加強了“人生目標”問題的教育,引導他們認清人生的階段特征和每個階段的努力方向,特別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一生中長才干打基礎的重要時期。這樣,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就不言而喻了。
高三的時候,學生的隨筆本中就再也看不見這種純真的心理描寫片斷了。
五、以學生的“非議”為鑒,照照自己的鏡子。
例Ⅵ:老師,不知您是否還記得,兒時父母的教誨。老師,不知您是否還記得,學校的教育。而您現今貴為教育者,您是否清醒地認識到,您的言行對我們的影響甚大。我,擁有發言權。您,實在令我太失望了。我承認,我敬愛您的言,而對于你的行……
那是歷史課上的事,你將一團紙屑扔到了門外,我們指責了你,我斷定,這是我們的瞬間反應,你不但沒撿起反而加言:“這算什么,他們干的都是些什么勾當!”什么勾當,我不曉得,我只知道,連基本道德常識都不懂的人沒資格去批判他人,高格?無稽之談!
你可以不注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可你應該從自身出發,你自問心安嗎?只拿低素質的人與自己作比較,可見你這人本身所蘊含的也不見得如何。
從而引發的,你敬業嗎?你愛你的學生嗎?是什么引誘你站在莊嚴的講臺上的?講臺被你的行為玷污了。或許你內心充滿了對他人的不滿,可你拿了黨的工資,你有義務為我們上“好課”,我們是無辜的,你的抱怨,我們無承擔的義務。
老師,放下您的面子,放下你的私心,放下你那可憎的一面去撿起那團落在你我內心深處的“紙屑”。
看到學生的這段文字后,我很驚訝。首先想到的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在批閱完這段文字后,我情不自禁地就對自己進行一番審視,重新檢查了自己作為一名教育者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等外在形象。因為在這篇文字中,我們都能深切感到了學生的憤怒。學生的憤怒來源于他們對老師的崇敬與認可。當某人肆意破壞了他們心目中老師的崇高完美的形象時,他們便會有本能的不滿與憤怒。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以自己的靈魂來塑造別人的靈魂的工程師。學高,并且德高,方可為萬人師表。
所以,多聽聽學生的聲音,多看看學生的臉色,有利我們完善自己的形象。以學生的“非議”為鑒,照照自己的影子,這大概也算是“教學相長”之一例吧!
上述的種種例子,其實只是在說明一個問題:深入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我們的德育工作大有裨益。當然,這首先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等等,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例說因材施教原則在德育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1.白鹿原中的精彩語錄
2.因材施教造句
3.
6.學生德育教育心得體會范例
7.德育教育心得體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