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802]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高級中學 羅明譽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語文教學,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誤盡蒼生是語文。語文教科書所應有的權威性、原則性和科學性受到質疑;語文課堂所特有的感性、個性和形象性逐漸消失。僵化的、教條化的純技術教學占了主要地位。孩子天生的人性被扭曲了,創造性被扼殺了,教師們成了靈魂的役使者。一時間,各種抨擊鋪天蓋地。
當然,在指責抨擊的同時,更多的有識之士是為中學語文教學[其實也是整個教育現狀 ] 探根求源、出謀劃策。針對我.國教育一味的適應現實政治、經濟,成為經濟改革的“應聲蟲 ”,有學者提醒人們注意“教育的超越本質 ”; 針對我.國教育長期以來“目中無人 ”, 有學者大聲疾呼“教育活動是主體性活動 ”;針對傳統教學論把教學過程僅僅規定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有學者提出“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 ”,要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等等。這當中,呼喚語文教學回歸以人文精神為旨歸的人文教育本位,成了一股最強音。人文教育,也正成為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
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本位特征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
滲透人文教育的現實意義
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面,許多學校在升學的壓力下,為了揚長避短,過早地進行文理分流,并且揚理抑文,不僅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上的某些欠缺,也直接影響了以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特征的文科方面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此影響下,學生片面地 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學習上急功近利,過分重理輕文,興趣單一。廣大的語文教師也在高考平均分的逼迫下,以“考綱”為教學依據,教學內容教條化,方法單一化,并且推崇邏輯推理,強調技巧性,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文學意味和文化品位。
但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和時代又迫切地要求我們的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學生不僅能對人類共同的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產生認同,靈魂健全而不匱乏,有較高的生活品位,而且通過教育,使不同天資的學生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為使不同能力不同傾向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奠定基礎。
以人為本 ,具有發展意識的教育,才是順應我們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包含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觀、超越的人性觀、注重陶冶的課程觀和非強制性的方法觀四個方面。在當前教育和社會需求產生重大矛盾的狀況下,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無疑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人文教育強調,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活動,其實施者也是人,因而,以人為中心應是教育的題中之義,是其本職工作。具有人文精神傾向的思想家、教育理論家、美國人赫欽斯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教徒、民主黨員、工人、農民、商人,而在培養人類的智慧,發揚人性,完善人。教育應該促進人生的價值,即幫助每個人聰明地、愉快地、象樣地活著。
人文教育還更進一步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應該強調整體人性觀,應該促進人的知、情、意的全域發展。認為過于重視理性,偏于知識,會導致人格的分裂,造就不完善的人。
在課程觀上,人文教育的總特征可以概括為四點:第一、選擇課程的依據在于對人生有無意義,而非職業的考慮或實利的考慮;第二、課程知識的選擇傾向于人文學科;第三、課程內容具有濃厚的崇古特征;第四、課程組織缺乏嚴密的邏輯性。人文教育以培養完美人格為理想,認為學科知識具有特殊的功能,如能很好掌握,則有助于個人理智、道德、情感及各種能力的成熟。并且指出,哪些知識可以構成教材,并非僅僅依據這些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還必須考慮學習者的愿望和要求,看看是否有助于學習者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是否適合學習者的興趣、能力及需要。
甚至在教學方法上,人文教育堅持非強制性的方法觀,反對權威主義和體罰,崇尚自由精神,提倡教育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人文教育家們致力于創建一種積極的充滿人性味的師生關系和校園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展露個性,完善人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嘗試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學大綱 》開宗明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這一性質也就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學是滲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學的各學科中,語文應該首先掙脫以工具理性為基礎的教學體式,由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轉變為重視對意義和價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養學生作為工業社會所需的職業技能,轉變為重視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和發展;由只注意了對學生的占有和改造,轉變為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從教學到教育的轉變,使教學越來越有人情味。
依照現狀和人文教育的特點,我認為,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 ]關注心靈。真正的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 ”,而不是“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雅斯貝爾斯語 )。在師生關系上,人與人之間是“ 我和你”的關系,是靈魂之間的交流,而不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占有與被占有的關系。馬克思說過:“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無機條件之中。”這從根本上揭示了人與自然存在物的不同。教育如果只從客觀層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 ”。而使人無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 ”的觀念。所以,要想把握單一的不同于其他個的“人”,就必須把握他的“自我”意識,即關注心靈。關注心靈,第一是要處理好師生關系。現在一般的提法是,師生在課堂上為“主導性和主體性”的關系,在平時是朋友關系。但我以為,師生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對話性”關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關注心靈,其次是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關注心靈。高中課本所選的文學作品都是精品,許多的文學形象血肉飽滿,他們的心靈就很值得學生去關注。在高三總復習時,我吩咐學生羅列出課文中出現過的人物形象,并做同類比較。結果發現,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使學生對人物的把握更深入了。《崤之戰》中的晉原軫(“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隳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與《鴻門宴》中的范增(“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一樣的足智多謀,一樣的忠心耿耿,也一樣的率直剛烈,何等相似!此類人物還有荊柯、樊於期、屈原、文天祥等等。此外又如:母性形象--華大媽、夏四奶奶、老婦人(《夜》)、葛朗臺太太、巴威爾的母親、淳君的母親(《一碗陽春面》)等,悲劇人物--瑪蒂爾德、葛朗臺、別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做非常有趣而又深入心靈的比較。學會關注心靈,就學會了把握人物,也學會了把握自我。
[2 ]尊重個性。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但這種意識并不是先天預成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海德格爾指出,人和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不是現存的東西,人只是一種存在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存在中,人不斷領會著屬于本身規定性的東西,人只是根據他內在的可能性在籌劃,在自我設計,并不斷獲得自己的本質。一個人的意識逐漸變得不同于他人,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個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識,便成了個性。我們不但要關注學生的自我意識,更要尊重他的個性,鼓勵發展個人意識,強調個人的選擇自由以及對自己選擇的責任,幫助養成一種學會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在教學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諸子散文)的過程中,我始終沒有把孔子、孟子、韓非、莊子等人當成“思想的化身”強加給學生,而是先把他們看成一個個有血有肉、有與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的可親近的人。開講《論語》二則時,我先告訴學生:“孔子雖被尊為‘圣人’,但并非是一個時時刻刻都寬容大度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完人,他也有面紅耳赤言辭激烈的時候;他在生前,并非受萬人崇拜總生活在鮮花掌聲之中,他也有過顛沛流離郁郁寡歡的時候。”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引導學生以“人”的角度來對待孔子。同樣,在講《孟子》時,要引導學生摩想孟子與齊王坐而論道時的心情與神態;學習《五蠹》時,要體會韓非的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研讀《皰丁解牛》時,要感受莊子的從容不迫怡然自得……在總結單元教學時,我又要求學生從“諸子”中選擇一個最喜歡的來談談。結果,學生都從自己的喜好出發,談得很流利,答案也很精彩。有學生寫到:“我最喜歡孔子,不是因為他是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為他那流傳久遠的偉大思想,只為他那追求成功鍥而不舍的心、教育學生孜孜不倦的心和對待別人慈祥仁愛的心。”還有學生說:“我最喜歡韓非,因為在孔子、孟子、韓非三人中,孔子只適合做我的長者,他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你的錯誤;孟子則十分適合做一個生活的導師,借題發揮,因勢利導,使聽者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義禮智’潛移默化;而韓非則最適合做朋友……”
我想,這樣的語文教學就不會面目可憎枯燥無味,而是富有人情味,能深入學生的心靈的
[3 ]鼓勵創造。人的自我意識的不斷生成過程便是個性化的過程。但是,任何重復性活動都不可能構成真正的自我。人只有永不滿足于當下的實然狀態,不斷向著一種更高層次的未然狀態邁進,也就是不斷地創造和追求,才能不斷展現、充實自己的本質。這個不斷豐富自己的“人 ”的內涵的過程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真正的人 ”為最高追求,由此也就從根本上體現了人的存在實質上是一個價值的存在。而正是創造,才使人的價值成為可能。教育是一個使主體價值和意義不斷實現的過程,在講求教學過程教育化的今天,教學怎樣鼓勵創造,體現學生的個人價值,應當成為一個迫切的命題。鼓勵創造的首要問題是給學生創造的機會。同樣以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為例,在單元結束時,我啟發學生:“儒家思想歷千年而不衰,在現在以至未來,仍會煥發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韓非的思想,你認為在今天是否有其積極意義呢?”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創新的思想:“韓非,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沒有孔孟的執著,正如他所言,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當德行無法服人時,應該尋求另一種途徑。他主張耕、戰,并且能根據時代的變遷,改變策略,使自己始終處于不敗之地。韓非的思想在今天仍有他的積極意義。在當今和平年代,‘戰’已不再僅指戰爭,也指競爭。韓非的因時而異的思想,能幫助我們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競爭高度激烈的時代左右逢源,一帆風順。”創新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價值的體現。語文學習如果既能鍛煉人的能力,又能讓人體現個人價值,那么誰會不喜歡呢?
總之,我想,如果語文教學能真正走上一條尊重人、尊重生命、鼓勵創造的道路,并且很好把握住“意義 ”和“知識 ”的層面,以價值理性來升華工具理性,從而使教育有益于人性的充實和完美,那么,對語文教學的指責抨擊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鮮花和掌聲。
參考書目:
1.《杞人憂師》鄢烈山、何保勝著1999年6月版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2.《人文教育的理念 》杜時忠 《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年第9期
3.《“文理相通,以文見長 ”教學框架淺論》常學勤 《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年第2期
4.《試論主體性教學的人學基礎》王嘯《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8期
2000/10/11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嘗試]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