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領會詩中景與情的關系,了解詩歌常見題型。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理解詩人的哲理思考
一、導語設計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家作品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唐代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吳中四士”。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榮膺“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 、“春風第一花”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等贊譽。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三、整體感知(10′)
1、播放配樂朗誦課件,進入詩歌意境。
2、 評點提示:在那樣一個美好的夜晚,詩人佇立江邊,欣賞無邊的美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的內心波瀾起伏,一會兒思索月亮的形成、人類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學問題,一會兒又聯想到游子和思婦相思相愛的情形。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3、提問:想一想,你覺得如何劃分層次更符合詩人的思路。
有兩分法和三分法。
(一) ( 1-16 ) 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引發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三分法為1----8句,9-----16句,兩層。)
(二) (17-36) 抒寫思婦游子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講解:整首詩的思路可以用我們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來概括,即觸景生情。下面我們分別從“景”和“情”兩方面來研究這首詩。
四、分節賞析詩歌(按照三分法)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師范讀
2、提問:意象是融合了人類情感的物象,而這首詩又是整合哪些意象來展現怎樣的詩的優美意境的呢?
明確: 詩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為意象,構成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彩圖。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表現的情感:美好,興奮,快樂。
手法:景中含情
3、教師總結: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板書: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二)理:哲理思考
1、過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對前面景色的總結,江天無塵,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過渡作用。(教師引導)
2、齊讀
提問:面對良辰美景,引發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原文回答,齊答)
明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講解:這種對于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為人類恒久探討的哲學命題。詩人自然也沒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轉入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這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的詩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同學們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體現這一思想的?(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
如: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蘇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關漢卿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王勃
講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時,詩人又感受到雖然個人生命短暫,但人類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
4、過渡:提問:簡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修辭效果。(個答)
明確:兩句中的“待”、“送” 兩字,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間的離愁別恨。依然是過渡句。
5、教師總結: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板書:月之問--宇宙人生(理)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1、提問:這一部分是總分結構,將其劃分出來,并概括內容。(學生討論,自主回答)
明確: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處相思明月樓?”,總寫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從“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寫思婦懷人。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寫游子想家。
2、提問:“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白云”與“游子”有什么相同之處?鑒賞這幾句詩的抒情方式。
明確:白云與游子都漂泊不定。這便自然由上面的寫景過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婦。
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發離愁別緒和思念之情。
間接抒情:通過對“白云”、“扁舟”和“明月樓”這些意象的描寫表達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教師小結: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
板書:月之情--思婦游子(情)
五、總結
1、提問:全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月。作用:從結構上看,詩以月亮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從內容上看,月亮不僅是景物描寫的主要對象,也是作者引發哲理思考的因由與抒寫離愁別緒的依托。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月下的追問,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以月為核心,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對以后詩歌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六、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說:“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艷詩,才真絕才也。”第一部分描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漸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嘆。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思婦游子的相思之情。這里,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①、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系。
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
③、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遠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臺、望月思人;月照“妝鏡臺”,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④最后,襯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著春的憂愁。接著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宇宙永恒的感悟,從中寄寓著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嘆。這種慨嘆,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春景的美好,宇宙的永恒,襯托出人生的短暫,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在這美好的春景中,游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就更讓人動容。
3.語言優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復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了相互聯系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瑯瑯上口,連綿不絕。
王美妮
[《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5.春江花月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