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認真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學完以后,我們一致感言:今后中學語文課怎么上?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真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文化積淀,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漢語知識學習不求系統,而是讓學生學習有用的語言知識,重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積累,需要認識、記誦一定數量語言材料。因此,中學語文新教材中課文篇數比老教材增加50%以上;但學生不必像以前那樣對眾多知識點“細嚼慢咽”,機械記憶,而是在粗線條學習中感受和領悟。 課文增加了,中學語文教師就不必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式的分析,而是讓學生沉浸到語言環境中,以自己經驗與作者對話、與同學老師交流。
古文學習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可以削弱?這是語文教育中一個爭論點。《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答案:適度強化古詩文閱讀,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訓練突破原來“一課一練”的模式,對大部分內容采取“多課一練”,只對少數重要內容進行密集思考、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語文考試也將“變臉”。《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考試不局限于一張試卷和標準化試題,拓展多元評價。教師可采用面談、課堂問答、座談、案例分析、辯論、演講、展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從多種途徑來評價和考查學生。學生也可從中形成自我激勵。
綜上所述,今后老師將不再僅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和學生一樣,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如定期閱讀報刊、寫作文、認真批改作業,甚至是練書法。
1.課標要求:老師一年閱讀百萬字
任教一至五年級的教師,每學年的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記誦量不少于5000字,寫作量不少于5000字;任教六年級至九年級的教師,每學年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記誦量不少于5000字,寫作量不少于1萬字。
“教體育的老師肯定會打籃球,教音樂的老師肯定會唱歌,但教語文的老師未必會寫作。”有的語文老師存在一種錯誤的意識:老師嘛,能改作文就行,寫不寫無所謂。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弊端:老師本身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批閱能力,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難有很大進步。老師長期不動筆,批閱學生作文時會缺乏真切感受,只從概念上改作文,難以給學生有效的指導。
至于閱讀量,現在不少學校里,由于班主任多為語文老師擔任,他們工作繁重,導致課外閱讀量最少。而閱讀量和寫作能力、教學水平息息相關。有些語文老師之所以“課上得不好”,原因并不在于缺乏技巧,而在于缺乏閱讀量。20年前有語文教學專家提出:語文老師起碼要背誦80篇古文,但現在很多老師都做不到。
2.課標要求:認真處理學生作業
作業批改不僅要指出學生問題,更要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以展示、思路介紹、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談自己的作文體會。
一些語文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相當隨意,往往只給出基本分數,而缺乏相應評語。從上世紀末至今,作文批改有兩種傾向,由“精批細改”到“不批不改”,雖然這也可視為教學理念遷移,或是老師教學負擔增加所致,但也反映了一些老師教學態度的變化。
3.課標要求:書寫給學生作示范
語文教師要在寫字上花功夫,做到書寫規范,字跡端正,能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隨著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些教師放松了對課堂板書的要求,在很多情況下往往直接用電腦打出板書,上課時用投影儀放映。一些學校上公開課時,老師們都是直接地用多媒體放映方式來代替黑板上的粉筆板書。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寫字練習。其實,教師隨著教學的進行隨手寫下的板書是帶有感情,具有藝術品位的;而用電腦打出的板書則整齊劃一,缺乏靈氣。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起電腦設計的板書,學生更愿意親近教師的粉筆字板書,面對老師的當堂板書,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平涼九中語文教研組
2011年6月28日
秦金平
[《語文新課標》學習之感言 教學反思(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0.九年級下冊物理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