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小說家談小說
【點撥導學】
學習目標:
1。閱讀評論,能讀懂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閱讀小說,能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
3。能抓住細節描寫,賞析小說的藝術特色。
學習重點:
1。閱讀評論,能讀懂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能抓住細節描寫,賞析小說的藝術特色。
【學習環節】
第一課時
一、讀一讀(自主學習)
1、默讀下面一則材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茹志鵑,女,1925年參加新四軍,1955年轉業到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3月,在《延河》上發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標志著她藝術風格開始形成。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曾被茅盾譽為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作品,贊賞這篇小說具有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是“靜夜的簫聲”。
《百合花》是茹志鵑前期的代表作。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員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她說:“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鐘,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里,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2、速讀小說(不出聲,快速瀏覽),想一想:文章寫了哪幾個人物?圍繞這些人物寫了哪幾件事?
3、大聲朗讀,發音準確
撂(liào) 訥訥(nènè) 忸怩(niní) 憨憨(hānhān) 執拗(niù) 髻(ji) 尷尬(gāngà) 訕訕 (shànshàn) 瞅 (chu) 挾(xié) 嬤嬤(mómó) 砦(zhài) 虔誠(qián) 磕磕絆絆(kēkebanban)
二、說一說(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1.學生默讀小說《百合花》討論交流:
(1)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小說的基本情節。
(2)你最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形象,為什么?
(提示: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人物性格或精神風貌)
(3)說說文章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2.賞析文本,品味細節
導學提示:細節描寫就是指抓住生活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正確運用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代作家李準說:“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應該學會對細節進行描寫。描寫的目的是要達到生動形象,做到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能給人以真切的感受。
畫出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并說說它們分別有怎樣的作用?
三、練一練(課后完成)
課本“探究練習四”為小說中的百合花被寫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說詞。
第二課時
一、讀一讀(自主學習)
1、走進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主要代表作品有〈〈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中篇小說〈〈虹〉〉;長篇小說〈〈子夜〉〉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我們已經學過他的作品 。
2、自讀《簡單的故事 精致的情節》
標畫:作者對小說《百合花》獨特感受的句子
二、說一說(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樣圍繞他的獨特感受展開評論的?(方法: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評論的思路:
2、茅盾,是中國現代文學界的泰斗。他以小說家的身份寫下的這篇對《百合花》的評論,雖然這只是一篇長文的節選,但卻有著鮮明的特點。小組討論歸納出這篇評論的寫作特點嗎?從茅盾先生的評論中我們可以學到些什么?
三、練一練 矯正反饋
學習“小說家談小說“中茅盾對《百合花》的分析方法,賞析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1.茅盾認為,《百合花》“盡量讓讀者通過故事發展的細節描寫獲得人物的印象”,上文中畫線處就是這樣的細節描寫。請你說說它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什么作用,又是怎樣表現出人物的狀況和品性的。
[答]
2.矛盾認為,《百合花》的“作者善于用前后呼應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細節描寫”。上文中有的細節描寫是前后呼應的,有的是貫穿全文的,這樣安排細節有什么好處?請舉一個例子談談你的看法。
[答]
3.上文中孔乙己說話極少,作者借助神志描寫來表達他難以言說的心理。請找出來,說說這樣的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四、拓展閱讀
關于《故鄉》
茅 盾
過去的三個月中的創作,我最佩服的是魯迅的《故鄉》(《新潮》九卷一號)。現在我冒昧來說幾句讀了《故鄉》后的感想,說的不見得就對,請著者和讀者都要嚴格的審查一下。 我覺得這篇《故鄉》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了解,隔膜。造成這不了解的原因是歷史遺傳的階級觀念。《故鄉》中的“豆腐西施”對于“迅哥兒”的態度,似乎與“閏土”一定要稱“老爺”的態度,相差很遠;而實則同有那一樣的階級觀念在腦子里。不過因為兩人的生活狀況不同,所以口吻和舉動也大異了。但著者的本意卻是在表出“人生來是一氣的,后來卻隔離了”這一個根本觀念;“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地悲哀”。這是作者對于“現在”的失望,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 作者對于將來卻不曾絕望:“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我很盼望這“新生活”的理想也因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節選自《茅盾現代作家論評四五六月的創作》,原載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第8期)
孫占齊
[小說家談小說 導學案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10.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