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小段來自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關于納粹焚尸的剪輯,為學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與沉重營造情境。)
教師開場白:“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命運、許多民族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嗎?同學們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嗎? (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投影一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圖片,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密布的電網”、“巨大的焚尸爐”、“囚房”、 “一批猶太人在毒氣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營里堆積如山的尸骨”、“集中營里的萬人坑”、“集中營中的孩子們” 、“奧斯維辛集中營檔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師解說: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于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達250萬。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尸窖和焚尸爐。1944年,這里每天要焚燒約6000具尸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并剪下女人的長發編織成地毯……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著名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這讓人觸目驚心的奧斯維辛紀念館吧。(投影出示課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二、 整體感知
在沉靜、嚴肅的氣氛中,讓學生帶有沉重的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①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從作者的語言中感受殘酷與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讓人觸目驚心的?在奧斯維辛曾經發生過怎樣讓人慘不忍睹的事實?讓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元討論、交流、發言。
3、教師引導、點評、歸納,明確:
①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參觀者沿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參觀。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羅森塔爾的眼光敏銳地追尋著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通過他們的一系列行動神態來反映慘絕人寰的歷史事實以及他們內心的感受。如:“驚懼萬分”、“張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用懇求的目光”等描寫,開啟了想象所帶來的一份無盡的恐怖。
②讓人觸目驚心的奧斯維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土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這里進行集體屠殺”、“用人體做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里!薄ⅰ袄畏、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內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著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以上的描述足以說明奧斯維辛集中營充斥著殺戮,慘無人道,是名副其實的“死亡工廠”。
讓人最受震撼的是:無論納粹多么冷血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原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頑強!
三、 精讀品析
教師:高爾基曾說“細節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魔術!眲偛磐瑢W們通過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下面讓我們再來細讀課文,品析細節,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探究、討論:
①文章開頭寫到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個噩夢”,為什么?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壓抑沉重的,在這種灰暗色調之中,有沒有一些亮色讓我們看到一絲光明?
2、教師點撥、肯定、補充、歸納,明確:
①“最可怕”等詞,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無比的憤懣。
②品讀細節 品味精彩之一:“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身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毒氣室和焚尸爐 → 納粹滅絕生命的地方
雛菊花 → 生命不息 頑強抗爭
怒放 → 諷刺納粹永遠無法阻礙生命之花的綻放
品讀細節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溫和的微笑 → 對生死的超脫,生命的堅韌
為夢想而微笑 → 絕境之中不泯滅內心對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隱秘的 → 深藏內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指導學生有感情的反復朗讀這兩個片段,感受生命的堅韌、頑強、美好。
四、 感悟提升
讓學生再速讀課文,理解“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深刻內涵。
(一)、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如下問題:
1、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2、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3、1958年這篇最先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在美國新聞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各媒體爭相轉載。并于年末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復聲明的“沒有什么可供報道的新聞”能最終獲此殊榮,并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討論明確:
1、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3、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二)、教師小結:十四年的歲月長河,流走了數不完的鮮花和果實,流走了想不完的夢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們對法西斯暴鮮血淋淋的記憶,流不走的是作為目擊者和見證人的奧斯維辛對未來的昭示。這里不該再有什么新聞了,新聞也不過是過眼煙云,能讓歷史昭示未來,這難道不是新聞的價值所在嗎!
五、拓展遷移
(播放《蘇菲的抉擇》中蘇菲與女兒生離死別的片段)
讓學生閱讀下面的選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選一個角度寫一則閱讀感受,不少于300字。(課外完成)
①二戰時期,在一座納粹集中營里,關押著很多猶太人,他們大多是婦女和兒童。他們遭受著納粹無情的折磨和殺害,人數在不斷減少。
②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和她的母親一起被關押在集中營里。一天,她的母親和另一些婦女被納粹士兵帶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她的身邊。人們知道,她們肯定是被殺害了。因為每天都有人被殺害,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個人,人們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當小女孩問大人們她的媽媽哪里去了,為什么這么久了還不回來時,大人們沉默著流淚了,后來實在不能不回答時,就對小女孩說,你的媽媽去尋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會回來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詢問,而是唱起媽媽教給她的許多兒歌,一首接一首地唱著,像輕風一樣在陰沉的集中營中吹拂。她還不時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張望著,希望看到媽媽從遠處走來。
③小女孩沒有等到媽媽回來,就在一天清晨,納粹士兵用刺刀驅趕著,將她和數萬名猶太人逼上了刑場。刑場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們將一起被活活埋葬在這里。人們沉默著,死亡是如此真實地逼近著每一個生命。面對死亡,人們在恐懼中發不出任何聲音。
④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被納粹士兵殘酷地推下深坑。當一個納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將她推進深坑中去的時候,小女孩睜大漂亮的眼睛對納粹士兵說:“劊子手叔叔,請你把我埋得淺一點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了!奔{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場上頓時響起一片抽泣聲,接著是一陣憤怒的呼喊……
⑤人們最后誰也沒能逃出納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純真無邪的話語卻撞痛了人們的心,讓人們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嚴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毀一切?不,在天真無邪的愛和人性面前,暴力讓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惡和渺小。劊子手們在這顆愛的童心面前顫抖著,因為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六、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無論納粹多么冷血殘暴,
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
孩子們追逐游戲、雛菊花怒放 、溫和的微笑……
周麗萍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2.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