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風箏線上的童年
時令正是仲春。大地掙脫了冬的糾纏,不覺之中已經泛出幾分淡淡的鵝黃的綠意。仰望晴空,偶見數點風箏,裊裊娜娜地飄掛天際,使我驀然憶起“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光。矚望那長長的輕輕抖動的風箏線,竟絲絲縷縷牽出了我的童年。
在鄉下,三月的剪剪輕風還殘留著冬的料峭。我們這些顛跑在蓊郁麥田里的孩子,摔打慣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況又常把嬉笑系在風箏線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讓野氣的笑聲趕跑了。
人們都說,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們男孩子雖未能繡出花團錦簇的衣冠,卻從手中飛出過巧奪天工的風箏。嗨,做風箏可不像女孩子學針線,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專人指教。我們男孩子可整天像賊攆一般忙的腳不沾地。常常趁放學之后的間隙,三五個湊在一處無人知曉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為家里的大人是不讓我們擺弄風箏的。
我們偷偷找來竹篾,要那種綠皮的,有韌性的,猶如女孩子繡花挑線一般仔細。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彎成弓似的和轱轆似的幾何形狀,拼在一起,悉心用細繩子細線 系好,就變成了形態各異的風箏骨架。然后,幾顆小腦袋抵在一處,唧唧喳喳商量一陣,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筆在糊好的桑皮紙上勾勒一通,便給他們穿上了斑斕的衣衫,完全可以與女孩子織成的錦繡相媲美。然后用大團大團的作放線,一頭兒系在風箏上,一頭兒纏在一個線拐子上。這些線來的可不容易呢,是我們這些“男子漢”低三下四、求爺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連串喊上十聲“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好了,抬起你因做風箏而勾得酸了的頭,開始放吧。喝!風箏!全是風箏!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動的風箏,從遼闊的麥田里,迤邐的大道旁,瀲滟的堤塘邊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歡聲笑語吹著,騰騰的熱氣捧著,悠悠飛向空中,去親吻白云。好似爭艷的奇葩,掛彩的氣球。我們的心醉了。
更叫絕的要數晚上。皓月高懸中天,大地一片靜謐。夜色朦朧。我們幾個小伙伴偷偷溜出來一嘰咕,便帶了心愛的風箏到村頭田邊--但不去有墳塋的地方,雖說不怕, 可終究有些煞風景。風箏紙是涂了閃金光的東西,還要想法把一段蠟頭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飛時一點燃便像飛機尾翼上的信號燈一樣閃爍。這通常極難放。因野外有風,蠟燭又不頂風,所以總是熄滅。但是,偶有成功的時候,那風箏放起來就別有情趣, “信號燈”明滅閃爍,隨風箏飄飄灑灑,也把一顆顆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癡。
風箏也有賭氣的時候。有時候明明飛起來了,卻偏偏任你如何擺布它總要往地上栽。這時的小伙伴們絕不會張飛似的環眼圓睜,一腳踏翻它的。大家總是小心翼翼地檢查一番,找出毛病,對癥下藥。隨著歡呼聲,風箏重又飄然升起。放到得意處,猛不防風箏也會斷線,搖頭晃腦地越飄越遠。我們拉著斷了的風箏線,不勝惋惜……
韶光如流。雖說童年已經悄然離去,可風箏的這根若有若無的線,卻每每牽著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撿回那逐漸遠去的記憶。
啊,我的鵝黃色的童年!
思考:
1.第一段描寫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2.談談 你對第⑧段畫線句含義的理解。
3.為什么說“我”的童年是“鵝黃色”的?
憶兒時(節選)
林海音
我的生活興趣很廣泛,也很平凡。我喜歡熱鬧,怕寂寞,從小就愛往人群里鉆。記得小時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個小板凳擠在大人群里聽鬼故事,越聽越怕,越怕越要聽。猛一回頭,看見黑黝黝的夾竹桃花盆里,小貓正在捉壁虎,不禁嚇得呀呀亂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慫恿著大人講下去。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北平有一種穿街繞巷的“唱話匣子的”,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飯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門外去張望。先是賣晚香玉的來了。用晚香玉串成美麗的大花籃,一根長竹竿上掛著五六只,婦女們喜歡買來掛在臥室里,晚上滿室生香。再過一會兒,“換電燈泡兒的”又過來了。他背著一個匣子,里面是新新舊舊的電燈泡。拿家里斷了絲的舊燈泡,貼幾個錢,跟他換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舊燈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話匣子的”來了!他背著“話匣子”(后來改叫留聲機,現在要叫電唱機了),提著大喇叭。我看見了,就飛跑進家,一定要求母親叫他進來。母親攪不過我,總會依了我。只要母親一答應,我又拔腳飛跑出去,還沒跑出大門就喊:“唱話匣子的!別走!別走!”
其實那個“唱話匣子的”,看見我跑進家去,當然就會在門口等著,不得到結果,他是不會走掉的。講價錢的時候,門口圍上一群鄰居小朋友,他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講好價錢進來,圍著的人,就會挨挨蹭蹭地跟進來,北平的土話叫做“聽蹭兒”,就是不花錢聽戲的意思。
“唱話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裝在話匣子上,然后擺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搖緊,唱片轉動了,先是那句開場白:“百代公司特請梅蘭芳老板唱《宇宙鋒》。”金剛鉆的針頭在該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聲音,刺刺啦啦地唱起來了,有時像貓叫,有時像破鑼。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還要加價呢!因為是熟主顧,最后總會饒上一張《洋人大笑》的唱片,還沒開轉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時,大伙兒笑得更兇了,亂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母親時代的兒童教育和我們現在不同,比如,媽媽那時候交給張媽一塊錢,叫她帶我們小孩兒到“城南游藝園”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沒有人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那時候的母親,不太注重“不要帶兒童到公共場所”的說法。
游藝園里面什么娛樂都有,你可以聽文明戲《鋸碗丁》《春阿氏》,你可以聽京戲《梅玉配》《貍貓換太子》,也可以去看穿著燕尾服的魔術師“變戲法兒”,看扎著長辮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電影場正演著的《空谷蘭》《火燒紅蓮寺》。大戲場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時觀眾忽然叫“好”,原來“扔手巾把兒的”,正把一束熱騰騰的濕毛巾扔到樓上去,扔得美,接得準,難怪要叫“好”了。
大戲總是最后散場,已經夜半,雇洋車回家,剛上車就倒在大人的膝頭上睡著了。可是那時候大人真怪,總是推搖著你,不許你睡覺,而且說:“別睡!快到家了!”后來,我問母親:“為什么不許困得要命的小孩兒睡覺?”母親說:“一來怕著涼,二來怕睡得魂兒回不了家啊!”
我所記憶的童年生活,都是熱鬧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樂,無憂無慮,不折不扣的快樂。
思考:
1.按順序概括文中所寫的“我”的兒時樂事。(每件事不超過五個字)。
2.文中第②③兩段中的人物描寫非常生動,試舉一例進行分析。
一棵小桃樹
賈平凹
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是我太愛憐它嗎?是我愛憐得無所謂了嗎?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緣故兒,只是常常自個兒懺悔,自個兒安慰,說:我是該給它寫點什么了呢。
今天的黃昏,雨下得這般兒地大,使我也有些吃驚了。早晨起來,就淅淅瀝瀝的,我還高興地說:春雨貴如油;今年來得這么早!一邊讓雨濕著我的頭發,一邊吟些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那雨卻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溫柔,一直下了一個整天。我深深閉了柴門,佇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樹兒在風雨里哆嗦。纖纖的生靈兒,枝條已經慌亂,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點兩點地在黃水里打著旋兒。啊,它已經老了許多呢,瘦了許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顏全然褪盡了。可憐它年紀兒太小了,可憐它才開了第一次花兒!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兒萬般兒地無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來也是個孱頭兒。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們還是孩子。奶奶從集市上回來,帶給了我們一人一顆桃子,她說:都吃下去吧,這是一顆“仙桃”;含著桃核兒做一個夢,誰夢見桃花開了,就會幸福一生呢。我們都認真起來,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卻無論如何不能安睡,想這甜甜的夢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來,將桃核兒埋在院子角澆的土里,想讓它在那蓄著我的夢。
秋天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將它忘卻了。一個春天的早晨,奶奶掃掃院子,突然發現角落的地方,拱出一個嫩綠兒,便叫道: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記起了是它:它竟從土里長出來了!它長得很委屈,是彎了頭,緊抱著身子的。第二天才舒開身來,瘦瘦兒的,黃黃兒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大家都笑話它,奶奶也說:這種桃樹兒是沒出版的,多好的種子,長出來,卻都是野的,結些毛果子,須得嫁接才成。我卻不大相信,執著地偏要它將來開花結果哩。
因為它長的太不是地方,誰也不再理會,惹人費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兒。爺爺是喜歡服侍花的,在我們的屋里、院里、門道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遠近的人都來贊賞,爺爺便每天一早喊我們從屋里一盆一盆端出來,一晚又一盆一盆端進去;卻從來不想到我的小桃樹。它卻默默地長上來了。
它長得很慢,一個春天,才長上二尺來高,樣子也極委瑣。但我卻十分地高興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夢種兒長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們那含著桃核做下的夢,或許已經早忘卻了,但我的桃樹卻使我每天能看見它。我說,我的夢兒是綠色的,將來開了花,我會幸福呢。
也就在這年里,我到城里上學去了。走出了山,來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這般兒大,城里的好景這般兒多。我從此也有了血氣方剛的魂魄,學習呀,奮斗呀,一畢業就走了上了社會,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業了;那家鄉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樹兒便再沒有去思想了。
但是,我慢慢發現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邊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我漸漸地大了,脾性兒也一天一天地壞了,常常一個人坐著發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這時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禍不單行。我連夜從城里加古巴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經下葬了。
看著滿屋的混亂,想著奶奶往日的容顏,不覺眼淚流了下來,對著靈堂哭了一場。天黑的時候,在窗下坐著,一抬頭,卻看見我的小桃樹了:它竟然還在長著,彎彎的身子,努力撐著的枝條,已經有院墻高了。這些年來,它是怎么長上來的呢?爺爺的花事早不弄了,一壘一壘的花盆堆在墻根,它卻長著!弟弟說:那桃樹被豬拱過一次,要不早就開了花了。他們曾嫌長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卻不同意,常常護著給它澆水。啊,小桃樹兒,我怎么將你遺在這里,而身漂異鄉,又漠漠忘卻了呢?看著桃樹,想起沒能再見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懺悔對不起我的奶奶,對不起我的小桃樹了。
如今,它開了花了,雖然長得弱小,骨朵兒不見繁,一夜之間,花竟全開了呢。我曾去看守終南山下的夾竹桃花,也去領略過馬嵬坡前的水密桃花,那花兒開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樹兒,一顆“仙桃”的種子,卻開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白的臉兒,又偏苦澀澀地笑著。我忍不住幾分憂傷淚珠兒又要下來了。
花幸好并沒有立即謝去,就那么一樹,孤孤地開在墻角。我每每看著它,卻發現從未有一只蜜蜂去戀過它,一只蝴蝶去飛過它。可憐的小桃樹兒!
我不禁有些顫抖了:這花兒莫不就是我當年要做的夢的精靈兒嗎?
雨卻這么大地下著,花瓣兒紛紛零落去。我只說有了這場春雨,花兒會開得更艷,香味會蓄得更濃,誰知它卻這么命薄,受不得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這么多的洗禮,片片付給風了,雨了!我心里喊著我的奶奶。
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濕得深重,像一只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脫,變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那樹兒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著,拌著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燈,閃著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樹啊!我該怎么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會開嗎?你開的是灼灼的嗎?香香的嗎?我親愛的,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出一個桃兒來的;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兒,對嗎?
王羲之學書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②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③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衛夫人④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一體。 (選自張懷瓘《書短王羲之》)
【注釋】①曠:王曠,王羲之之父。②筆說:論書法的書。③幼令:幼年時的美好才華。④衛夫人: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圣”的啟蒙老師。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參考譯文】
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父親枕頭中有《筆說》,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親看他年齡小,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王羲之跪拜說:“現在就讓兒子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衛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
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寫完后,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臺丈人,自稱真勝鐘繇。”羲之書法多數不是一種字體。
【作文的線索】
記敘文不僅要寫明時間、人物、地點、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還要抒發我們的感想,千頭萬緒,怎樣才能做到繁而不亂呢?那就要在寫作前先找出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內在的聯系就是文章的線索。線索是作者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是把文章內容貫穿成一個整體的脈絡。線索清楚,記敘文才能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作文中的線索有:
①用人物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如魯迅的《故鄉》即以人物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②以時間空間的變化、事件的發展為線索。③以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④以具體的景或物等為線索。
有的文章還可以貫穿多條線索。
【名家美文】
粽子里的鄉愁
琦 君
異鄉客地,愈是沒有年節的氣氛,愈是懷念舊時代的年節情景。
端陽是個大節,也是母親大忙特忙、大顯身手的好時光。想起她那靈活的雙手,裹著四角玲瓏的粽子,就好像馬上聞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親包的粽子,種類很多,最多的是紅豆粽、白米粽和灰湯粽。一家人享受以外,還要布施乞丐。母親總是為乞丐大量地準備一批,美其名曰“富貴粽”。
我最喜歡吃的是灰湯粽。那是用早稻草燒成灰,鋪在白布上,拿開水一沖,滴下的熱湯呈深褐色,內含大量的堿。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湯中一段時間(大約一夜吧),提出來煮熟,就是淺咖啡色帶堿味的灰湯粽。那股子特別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氣可以吃兩個。因為灰湯粽不但不礙胃,反而有幫助消化之功,過節時若吃得過飽,母親就用灰湯粽焙成灰,叫我用開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療法。母親常說我是從灰湯粽里長大的。
端午節那天,乞丐一早就來討粽子,真個是門庭若市。我幫著長工阿榮提著富貴粽,一個個地分,忙得不亦樂乎。乞丐常高聲地喊:“太太,高升點(意謂多給點)。明里去了暗里來,積福積德,保佑你大富大貴啊!”母親總是從廚房里出來,連聲說:“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問母親:“他們討飯吃,有什么福呢?”母親正色道:“不要這樣講。誰能保證一生一世享福?時時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們做乞丐的,并不是一個個都是好吃懶做的,有的是一時做錯了事,敗了家業。你看那些孩子,跟著爹娘日曬夜露地討飯,他們做錯了什么,有什么罪過呢?”
母親的話,在我的心頭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個女孩悄聲對我說:“再給我一個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動,我帶回去給她吃。”我連忙給她一個大大的灰湯粽。她又說:“灰湯粽是咬食的(幫助消化),我們沒有什么肉吃呀!”我聽了很難過,就去廚房里拿一個肉粽給她,她沒有等我,已經走得很遠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給她。我說:“你有阿婆,我沒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說:“我也沒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這樣說的。”我吃驚地問:“你后娘?”她說:“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腳上都有紫印。”
聽了她的話,我眼淚馬上流出來了,我再也不嫌她臟,拉著她的手說:“你不要討飯了,我求媽媽收留你,你幫我們做事,我們一同玩,我教你認字。”她靜靜地看著我,搖搖頭說:“我沒這個福分。”
她甩開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來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訴母親。母親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嘆口氣說:“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飛逝,那個討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臉悲苦的神情,她一雙吃驚的眼睛,和她堅決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時常浮現在我心頭,她小小年紀,是真的認命,還是更喜歡過乞討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間的話,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嫗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樣,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很少吃粽子,更無從吃到清香的灰湯粽。母親細致的手藝,和瑣瑣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盡的懷念中追尋了。
(選自大眾文藝出版社《中國文化名人書系--談故鄉》一書)
【閱讀手記】
故鄉端午的風俗,母親包的各種粽子,“我”最愛吃的灰湯粽,還有用灰湯粽治消化不良的民間療法,給乞丐布施“富貴粽”的場景,苦命的乞討小姑娘,“我”的同情,母親的嘆息,以及銘記在心的教誨,無可追憶的悵惘,點點滴滴的回憶,是如此有條不紊又感人至深。作者是怎樣在這短短的篇幅中傳達出這樣多的內容呢?千頭萬緒一脈牽,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線索--家鄉的粽子。對往事的回憶在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這條線索中逐一展開,同時,粽子也寄托了作者真摯渾厚的情懷:對家鄉、對童年的懷念,對慈愛的母親綿綿不盡的愛,以及對世態人生的感慨,既溫馨悲憫又蒼涼肅靜。這種不蔓不枝的裁剪得益于文章嚴密的結構,得益于線索的巧妙安排。
【雙線結構法】
所謂雙線結構法,就是指寫作的敘事過程中設置兩條線索,分敘兩件事,彼此映照、對比、交叉、重合,從而更好地傳情達意的謀篇之法。
運用雙線發展方法敘事,或明暗兩線推進,或同質兩件事并行推進,或兩件事交叉推進。都要注意兩件事間的聯系,選擇好兩件事問的聯結點。
【名家美文】
我的母親
豐子愷
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親的老位子。從我小時候直到她逝世前數個月,母親空下來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這是很不舒服的一個座位:母親坐的椅子,背后凌空。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幾根木條,其高只及母親的肩膀。母親坐著沒處擱頭,很不安穩。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過退堂的門。退堂就是灶間。母親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顧,可以看見灶頭。風從里面吹出來的時候,煙灰和油氣都吹在母親身上,很不衛生。堂前隔著三尺闊的一條天井便是墻門。墻外面是我們的染坊店。母親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見雜沓往來的顧客,聽到沸反盈天的市井聲,很不清靜。但我的母親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這樣不安穩,不便利,不衛生,不清靜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我九歲的時候,父親遺下了母親和我們姐弟六人,薄田數畝和染坊店一間而逝世。我家內外一切責任全都歸母親負擔。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時間愈加多了。工人們常來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親談家事;店伙計們常來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親談店事;父親的朋友和親戚鄰人常來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同母親交涉或應酬。我從學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邊,同母親討個銅板。有時這四班人同時來到,使得母親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嚴肅的光輝來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時又用了口角的慈愛的笑容來勸勉,撫愛,或應酬。當時的我慣了這種光景,以為母親是天生坐在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戒告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網籃里,她給我做一個小線板,上面插兩只引線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門。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的八仙椅子上。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探詢我的學業,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晚上她親自上灶,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后,赴遠方服務,不克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只是她的頭發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的母親坐著了。然而我每逢看見這只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陶淵明詩云:"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所以現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于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于她眼睛里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節選自百花文藝出版社《豐子愷散文集》一書)
【閱讀手記】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文章從“我”小時侯寫到母親去世,以“我”的成長為線索。但文中母親的形象--“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在每一段中反復出現,因此,人物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線索。時間線索使得文章條理清晰,人物形象的線索使得文章中心突出,在形象的反復強化中,母親的勤勞堅忍和寬嚴相濟如雕刻般一次次加深,變得格外鮮明。那么,這兩條線索哪一條是更主要的呢?記敘文以寫人記事為主,文章寫了母親的種種瑣碎的小事,最終是為了寫母親的性格,因此,母親那“坐在八仙椅子上,嚴肅的眼神,帶笑的口角”的形象是本文的主要線索,時間則是副線。
太陽蝶
南方有蝶名太陽。其幼蟲蠢笨,結蛹于樹梢。春末夏初,每值晴日,成蟲破蛹而出,迎風展翅,見光逐成七彩。時人感之,故名曰:“太陽”。
--題記
我自認為是一個與陽光無緣的女孩,先天遺傳的肥胖讓我自慚形穢。小時侯,巷口的女孩們跳皮筋,我丟下手中的連環畫去加入。然而,從她們的眼睛里,我讀到的是嘲弄,讀到的是蠢笨。我若有所失地離開了。那個站在路燈下流淚的小女孩,以為路燈在她身后投下的臃腫的身影,將是她一輩子走不出的陰影。
幾度春往秋來,我仍是胖,那隨年齡一起蓬蓬生長的愛美之心卻一日日刺痛了我的心壁。我何嘗不希望,能在夏天里穿上裙子,露出纖細的足踝?我何嘗不想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樣在手腕上系上五彩的絲線?然而無孔不入的自卑把我纏得更緊。作繭自縛的悲哀。
有意或無意嘲笑的眼神,是扎進靈魂的堅冰。小小的悲哀的繭,想用自身的溫度來融化它,卻無法消除深埋體內的脹痛感。她想,她需要陽光。陽光,是公平的。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一滴淚落在《飲水詞》的頁角,我想要掙扎,沒有陽光,那就自己去推開緊閉的窗!
然而,誰愿意和豬做朋友?我自卑自賤地想。友誼與快樂,似乎是企及不到的陽光,蒼白地在窗口徘徊。
終日埋在書間,原是為了排解寂寥,然而沒想到,是書,為我打開了那扇窗。在書中,我讀到了晏子與風雛龐統的故事,同樣的遭遇。而他們用才學證明了自己。于是,我想起了太陽蝶,想要破蛹而出的心情,在心中萌芽。
仿佛謹慎小心的獸類,膽怯地探望著洞外的天地。我開始嘗試著與他人交往,機智的談吐,博學的知識,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開始欲罷不能。心底浮起的絲絲縷縷纖薄的溫暖,那就是陽光嗎?
成蟲的太陽蝶,咬破曾經束縛自己的繭,它感受到了陽光的召喚,想要迎風展開燦爛的翅膀。它知道,陽光將公平的普照每一個人。
不再有人在意我的體型,課間,身旁有了談笑的伙伴;演講臺上,也偶爾會有我的身影。妙語連珠,旁征博引,那就是曾經沉默的我嗎?
盈盈回首,原來陽光,也給了自己一雙七彩的翅膀。
想起了爸爸
上課的鈴聲響了,語文老師站在講臺上說:“今天我們學習第三課。”這時,不知為什么,我的心情變得激動起來。
第三課是一篇散文《背影》,現代作家朱自清寫的。上課前,這篇課文我看了好幾遍。那個步履蹣跚、行動艱難的父親的背影總是浮現在腦海中,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也是這樣一個勤勞樸實的人。他雖然沒有高大的背影,也沒有溫柔的笑容,但他對我的愛卻很深很深。在我的記憶中,爸爸總是來去匆匆。他白天上班,晚上又要研究學問,往往一回家就鉆進書房埋頭工作。他太忙碌、太疲勞了。每天與書本為伴,沒有時間和我促膝長談,可百忙中,他卻總忘不了為我做點什么。因此,每天早晨上學前,我的水壺里總會裝滿開水。記得小學升初中前的一次模擬測驗,我由于粗心大意沒取得理想的成績。媽媽氣得罵了我一頓,可爸爸卻攔住她說:“算了吧,既然錯了,罵也無用,下回改正也不晚。” 那天,媽媽的罵沒有使我哭,可聽了爸爸的話,我卻背地里流下了眼淚。
老師開始講課了,她從作者生平到詞語到段落一一講了一遍,接著請一位同學站起來帶感情朗讀課文。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家中光景很是慘淡。”我越聽越感到不安,為什么他讀得這么生硬?一字一頓,一點兒感情都沒有,好像在敘述一件很平常的家事!
不,不是這樣的!我聽著,在心里說。此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多么希望老師能給我一次朗讀的機會。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心里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傾吐出來。
終于,老師要求朗讀父親買橘子那段課文了。我咬了咬嘴唇,鄭重地舉起了手。老師點了我的名字。我站起來。激動得連握著書本的手都在顫抖。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那個蹣跚的父親的背影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的爸爸也是這樣愛我的。記得升中學考試那天早晨,他忙得又是為我準備文具,又是給我灌開水,還煮了兩個雞蛋讓我帶上。我開始還覺得多余,考試只花了兩個小時,煮雞蛋干什么?吃過早餐,我也來不及向爸爸告別,就匆匆出了門。走出不遠,我一回頭,看見爸爸站在陽臺上正目送著我。他的目光充滿了對我的愛憐與深情。這時,我心中頓感一陣激動,鼻子一酸,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爸爸見我回頭,揮了揮手說:“快走吧。”我連忙低下頭,加快了腳步,在他的目送下漸漸遠去。當我走出很遠,再次回望時,爸爸的身影仍然佇立在陽臺上,只是變得模糊了。
……我的聲音越來越低,甚至有些嗚咽了。我努力不讓積在眼中的淚滴落下來,直到讀完最后一個字。教室里很靜很靜。我輕輕地坐了下來,心里想,回家后,我也一定要寫一篇這樣的作文,寫出爸爸那顆深深愛著我的心。
李翠云
[七年級周讀材料一:系在風箏線上的童年、憶兒時、一棵小桃樹、王羲之學書、粽子里的鄉愁、太陽蝶]相關文章:
2.風箏線上的愛情
3.一棵小桃樹讀后感
5.認識太陽系課件
8.王羲之學書文言文翻譯
9.粽子的閱讀答案
10.太陽語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