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軻 刺 秦 之 我 見
河南省羅山高中語文組 張麗
千古文人俠客夢。從古至今,眾多的文人學者追逐,記錄俠客,塑造俠客形象,豐富了我國文學人物畫廊,眾多的俠客形象植根國人靈魂。俠客形象不僅成為國人的視覺盛宴,也在潛移默化中導引價值的取向,道德的風向。
荊軻刺秦是俠客之舉。“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但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也。”俠客,必然“義”字當頭,為“義”而活。義可分為報私恩的“小義”,赴公難的“大義”。根據義的劃分標準,俠者可分為“小俠”和“大俠”。荊軻刺秦的初衷是“報太子”,所以荊軻只能算得上是“小俠”。
荊軻刺秦的舉動,歷來眾說紛紜。固然,荊軻舍生忘死,不畏強暴的勇敢無畏是可貴的,但細思量,他的行動有太多的不理智,有太多的思維漏洞。
首先,荊軻刺秦是快意恩仇的沖動
戰國時期是社會上任俠最盛時期,因為社會混亂,人們的合理訴求得不到支持,沒有正規渠道的排解,釋放,人們便希望借助“俠客”成就夢想。俠客行俠仗義,嫉惡如仇,除暴安良,能讓人性得到舒展,精神得到撫慰,可以說, “俠客行俠”是伸張人性欲望的便捷方式。所以,俠客受人崇拜,奪人眼球。俠客注重名節,講究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是他們的行為準則,這也是大多數人理想的道德標桿,但未必所有人能做到,而俠客能做到,這也滿足了人們道德理想的需要。在今天武俠片還有市場,不能說此不為原因之一。荊軻幻想手刃秦王,為太子血洗恥辱,為國家圖謀生存,為自己保全節義,是解禁壓抑的人性欲望,是以命換名節的情感沖動。是承載人們理想的柏拉圖。
其次,荊軻此舉暴露他認識論的無知。
燕是小國,積貧積弱,而強秦擴疆拓土,勢不可擋。面對曠日持久的混亂,民力乏困,人心思歸。制造更大的混亂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背離民心所向,注定是蚍蜉撼大樹。殺死一個秦王不能改變歷史格局,荊軻一個孤膽俠客也不可能改寫歷史,神化個人之力對抗歷史車輪的行進,只能是無果而終。
而且,荊軻對他的主子太子丹也缺乏清醒的認知。
燕太子丹在政治上是低幼無能的。他將個人的私愿,國家的圖存寄托在一個人身上,這無異于將一筐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他既不擴充軍事實力,厲兵秣馬,也不結盟其他諸侯,建立統一戰線。弱國無外交。沒有軍事實力做后盾,荊軻孤軍奮戰,縱然以一當十,終究眾寡懸殊,難以勝算。
最后,荊軻刺秦缺乏周密的準備,可以說是倉猝上路。
據史料載:“荊軻好讀書擊劍’’,他是一個有學問的沉穩之士,絕非山野莽夫,嗜血好斗,至于他刺秦之前是否操過殺人的營生,歷史毫無記載。荊軻接單之前也推辭過,無奈燕太子丹的糖衣炮彈。太子丹將他尊為上卿,給予他極為優厚禮遇。荊軻流落市井間有過長久的失意,面對尊崇,厚遇,被金錢,美女擁圍,他沒理由不感激涕零。他本打算再等一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國,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好帶領他并不看好的秦舞陽倉猝上路,慨然踐諾。準備不充分,自然缺少成竹在胸的坦然,秦舞陽的失態,更讓荊軻大亂陣腳。荊軻本身也沒顯示出精湛的劍術,過人的生擒本領。荊軻赴秦完全靠勇猛支撐,結局自在意料之中。
所有這一切,讓悲劇的一幕上演了。空留易水話別的悲壯。荊軻以其不懼生死的俠義風采佇立在千秋歷史的扉頁,但今人憑吊古人,耳聽他人評說之余,更需理性思考,辯證看待,收獲人生的豐富,從容。
張麗
[荊軻刺秦之我見(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2.荊軻刺秦王課件
10.荊軻刺秦王原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