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詩人王維,掌握誦讀要領,把握詩文內容、結構、主旨。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朗讀、理解、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詩文意象的理解,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詩文的朗讀,結構,主題。
教學難點:理解意象,體味詩畫美。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對王維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維(701-761),字摩詰,先世為太原(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 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閑居藍田輞(wǎng)川。詩與孟浩然齊名, 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歲為界限,之前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一番事業,后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奉佛。四十多歲后,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人稱“詩佛”。 讀他的詩,往往給人一種超塵脫俗、清新秀雅的感覺。總是描繪出一派恬美,幽靜的山水田園風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 聽讀感知
(1)聽錄音:要求邊聽邊體會詩中情感,想象詩中意境。
(2)學生誦讀,注意節奏、停頓
3、回答問題
(1)詩歌的題目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明確:題“山居秋暝”,“秋”點明了季節;“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山居”,點明了地點,并表明所描繪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請同學反復朗讀后,找出詩歌的意象,感受詩歌描繪的畫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蓮、舟
空山秋雨圖、明月松間圖、清泉石上圖、竹林深深圖、蓮動漁舟圖。
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
(3)作者對這些畫面的描繪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從哪句詩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達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反面襯托出他對官場的厭惡,和對歸隱的渴望。從“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將盡,是什么吸引詩人獨“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氣,清幽的美景,還有自由自在的生活。(點撥主題:表達詩人遠離官場,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志向。)
(5)“王孫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辭招隱士》。“大家注意題目,‘招隱士’,這個王孫指作者自己,楚辭中講山中太冷清了,還是出來作官吧!王維反其道而用之,說還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寫景,不過是為后面作鋪墊,說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適合隱居而已。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從詩歌的朗讀中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正如蘇軾所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我們也領悟了詩歌的主題,學到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今后大家再讀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欣賞,這是極為有益的。
課后作業
將本詩改寫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觸摸詩人的靈魂,發揮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寫成翻譯式的文字)
覃玉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2.語文版小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