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中學 江毅
教材分析:
《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較多的反應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氣。我們認為處理這篇教材在整體感悟內容的基礎上,要充分重視語文教學對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主要通過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宣講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禮,而這一傳統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順應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要求,在質疑中求真知,在質疑中求進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開動腦筋,在自我探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樂趣,加之前四個單元已學了三篇文言文,小學時也接觸過少量文言文,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
據以上兩個方面分析,我們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期、去、引、顧”幾個常用的文言詞語。
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意。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禮的美德。
教學重點
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意。
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教學難點
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教學互動過程
(一)示范質疑
出示課題《陳太丘與友期》老師提問:本文的作者是誰?
部分學生會回答:劉義慶。
于是老師提出第一個疑問,明確編者與作者是兩個不同概念。
學生通過閱讀注釋①學生發現本文選自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而本文的總課題是《<世說新語>兩則》,從而提出第二個質疑,明確“箋疏”一詞的含義。
《朱子語類》卷十《讀書法上》:“看文字須子細,雖是舊曾看過,重溫亦須子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讀順語句
出示讀懂一篇文章第一層次要求:讀順語句
學生自由朗讀--推薦朗讀--學生教讀--抽查朗讀
(三)讀懂文意
出示讀懂一篇文章第二層次要求:讀懂文意
請同學們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讀懂文意;
準備從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復述內容。
要求學生從元方的角度復述,從友人的角度復述,通過復述能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加深對文章內容和要點的理解或記憶,同時分角色復述為下一個環節討論人物形象,讀出疑問打下基礎。
(四)讀出疑問
到此同學們真正讀懂文章了嗎?不,讀懂文章還要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做學問要在無疑處有疑”--胡適
“在可疑處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有疑。” -- 《大學原下》
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走進課文,用心鉆研,發現問題。
教師巡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
學生提問,教師匯總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再次討論,啟發學生解決問題
(五)讀明啟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元方是個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也該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 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并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
無 元方 機智 剛正
疑 友人 無信 無禮 信
處 知錯就改
有 陳太丘 守信 禮
疑 教子有方
課前設計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引導學生思考,首先老師要認真思考。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主要教會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在探索質疑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長期老師負責提問、學生負責回答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不習慣提問,不善于提問,難以提出契合文本的問題,難以提出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這是本節課中老師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所以必須在方法指導上,氣氛渲染上下點心思,不然一堂課容易信馬由韁,學生不知所學(常說的叫失敗的課)。但我以為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碰撞,學生的學才是最主要的,我們教師教學的起點應是學生的心靈,過多的預設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個性,與其上一堂步步為營、邏輯嚴密、思維嚴謹的課,不如上一堂可以讓學生自由思維,能產生不少問題的課。
江毅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9.匆匆那年陳尋語錄
10.陳禾文言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