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白個性化在寫作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寫作的個性化追求。
2、培養學生在抒寫情感、寫作思維兩個方面的個性化特點。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在抒寫情感、寫作思維兩個方面的個性化特點。
【教學難點】
使學生明白個性化在寫作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寫作的個性化追求。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這樣一個人,黑臉短毛,長嘴大耳,圓身肥肚,穿一領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齒釘耙 ------你道他(她)是誰?
2、有這樣一個人,個子不高不矮,身體不胖不瘦,臉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寬不窄,耳朵不圓不長-------你猜他(她)是誰?
二、互 動
(一)結合教材P1-2,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文章的個性?
2、怎樣才可使自己的文章有個性?
(二)閱讀教材“例文借鑒”中的三篇文章,討論分析三篇例文在個性化方面的具體體現。
例文一:
例文二:
例文三:
【補充例文】
之一 -- 真情流露
我的外公外婆 陳吉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將近十年。外公外婆是一對非常刻板的老人,很少見他們倆說話,我是指兩人之間的悄悄話.就像現在的年輕人。每天只是簡單不變的臺詞:“吃飯了。”“該把衣服收回來了。”……包辦的婚姻,哪兒有幸福?不過,他們也有浪漫的時候,每天早上四點多,全城還在夢鄉之中,他倆已悄悄爬起,去“壓馬路”。雖從不手拉著手,而且總是一前一后。但在寂靜的晨霧中,光是那種默契,已讓人覺得有點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從來不用回頭,就知道該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腳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從沒出過錯。
有一次,外公去單位領退休金,回來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飯需要鹽,又找不上人幫忙,便獨自去買。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沒讓我去。大約五點多,外公回來從鄰居那兒借鹽做好了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外婆回來,這下外公急了,說什么也不肯先吃。我沒法了,只好陪著等。外公在家里等得著急,竟跑出門,站在路口張望,終于,我倆從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見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我到現在也沒看出,外婆是怎樣將手中鹽袋交給外公,仿佛已排練了千百次,外公那樣自然地從外婆手中接過包。我第一次見外公與外婆并肩走路。當晚,第一次聽到外公對外婆發火,還對她進行管制:“以后沒人陪,不許一個人去辦事。”當時沒在意,現在回想起來,總覺得被一絲不易察覺的什么東西感動著。
大午夜,吃過了年夜飯,孩子們圍著電視機,大人們忙著收拾碗筷。我走過去,對外公說:“外公,說說你與外婆當年的事吧。這也算是傳家寶呀!我聽說過,外婆當年是全村的大美人!”一句話,將孩子們全部移離電視機,圍坐在外公周圍。外公看看我們,又看看外婆,不緊不慢地拉開話匣:“你們的外婆呀,當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我和她呀……”這時,外婆正收拾桌子,聽到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外公雖痛,卻哈哈大笑,直笑得我們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臉紅起來。其實我問的那句話,每年都會有人問,但每年都會被外婆打斷。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無盡的省略號。但我想這省略號后面的內容只屬于外公外婆兩個人,我無從得知,也不必知道,雖然我每年都會問。因為這時,是外公外婆最溫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幾乎擊倒了外公。外公有一段時間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著外婆的遺像發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吃飯,睡覺,一點也不規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十幾斤。我們小輩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個三長兩短。還是二舅媽有見識:“時間一長,老人什么都會淡忘的,這陣子我們多照顧點,過兩個月就行了。”半年后,外公真的沒事了,他又開始晨練,只是很奇怪,原來兩個人時,走得不快不慢,現在一個人了,應該好走些,可反而走不好,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又停下等半天。大年夜,沒人再提那個話題,大家似乎忘了,可沒想到外公自己先說了:“你們外婆呀……”這回被舅媽們打斷了:“爸,來,試試這件新衣服。”被打斷了,外公沒笑,表情好像很傷心。又是一年過去了,我們怕外公太寂寞,又沒人照顧,決定再給他找一個老伴。起先沒讓他知道,只是告訴他去見個人。那天是冬至,上午八點。
我們先出門,可好一會兒也不見外公出來,我去叫他。外公房間門關著,我透過玻璃窗,發現外公正摩挲著外婆的遺像:“今天氣溫下降很多,我加了衣服,不冷,你那邊冷嗎?別忘了加衣。”一滴淚珠滴在相片上。我頓時顫栗,無言。外公沒去見那個人,我自作主張,拉外公去玩了一天,雖被父母罵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樣愛著外公。果然,他們聽說此事,一樣無言。從此,沒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都知道外公與天堂的那個人有約,我們不信神,但我們希望有來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為回憶中的事情感動。外公外婆之間話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輩子外公仍牽外婆的手,我想他們之間的話還是不會太多。有人問我為什么,其實--
大愛本無言!
之二 --創新思維
英雄所見 沈 棲
大凡英雄有謀有略,有膽有識,他們的“所見”常會“不謀而合”。不是嗎?韓信為興漢滅楚設“暗渡陳倉”之計策,當初張良建議燒毀棧道的時候,也曾向劉邦預先說過。劉邦見自己麾下這兩位英雄先后所定的計策,竟然完全一樣,高興地說:“英雄所見,畢竟略同!”在赤壁之戰的打法上,周瑜和諸葛亮都主張用火攻,這也是“英雄所見略同”的一例。古今中外,“英雄所見略同”的事例不勝枚舉。
然而,“英雄所見”未必全都“略同”。英雄畢竟有獨立人格,其見解睿智常有獨到之處,因此“所見略異”在所難免。魯迅和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兩位巨匠,但他們對文學運動和文學流派的“所見”多有“略異”,彼此進行過多次論爭。由于兩位英雄“大戰斗卻都為著同一的目標”,“決不日夜記個人的恩怨”,雖有“筆墨相譏”,但還是牢牢把握著斗爭的大方向,始終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共同的敵人,不失為一位革命家和一位無產階級文化戰士的風度。
從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同”是相對的,“異”才是絕對的。人類正是在“同”與“異”的比較和較量中不斷向更理智、更科學的方向發展,日臻高度文明的境界。如何對待“所見略異”?英雄們會有不同的答案。縱觀這些答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黨同伐異。或利用權勢,或利用勢眾,或利用權術,一方英雄無情討伐另一方“所見略異”的英雄,直至置其死地而后快。二是求同存異。不視“異”為“異端邪說”,而是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許“存小異”,這多少有點民主意識。三是敬賢納異。出于對英雄賢士的尊重,盡管有“異”,但能采納其合理內核以滋補自己的學識,完善自己的理論,共同盡力于文明建設。由此可見,“求同存異”和“敬賢納異”在政治生活和學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倘若舍此,那么,政治生活將是“一言堂”的專制統治,而學術研究則是“萬馬齊喑”的頹敗境況。
英雄所見“略同”者,有之,“略異”者,有之,甚或“略反”者亦有之。王安石和蘇東坡是宋朝文壇上頗有成就的人物,同時也是政治上非常著名的活動家。這兩位英雄在文學上的“所見”可謂“略同”(同列為“唐宋八大家”),但在政見方面,尤其是改革方面,兩位卻“所見略反”,矛盾尖銳,在朝廷上常為具體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等)而唇槍舌劍,蘇東坡甚至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由于兩位英雄都是以利民興國為出發點,而不以個人的得失來“暗算”對方,因此, “所見”雖然“略反”,但并不影響兩人之間的關系,也不有礙共同竭其心力來利民興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所見略同”,英雄們和睦相處,這固然是件好事。那么,“所見略異”,甚至“略反”呢,也應有寬容和忍讓的態度(當然并不排除必要的“爭辯”),這可要有一種坦蕩蕩的政治襟懷呵。
(三)寫作訓練:
1、片段訓練:
親情是什么?請用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
要求:每人至少寫二句話,最好是二句以上。寫出自己的感受、情感
2、完成課后“寫作實踐”
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