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陸豐市林啟恩紀念中學 鄭旺吉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小說閱讀和鑒賞的基本方法。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塑造人物的方法;體會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標題的深刻含義。
3、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塑造人物的方法,體會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標題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課時: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魯迅的一篇小說--《孔乙己》。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命運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描寫舊中國勞動婦女悲劇的一篇小說--《祝福》,共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二)基礎認知,簡介文體
1、掌握重點字詞
寒暄 煙靄 躊躕 儼然 悚然 忌諱 唾棄 蹣跚 朱拓 訕訕 炮烙 鄙薄 謬種 百無聊賴 沸反盈天 2、認識小說
(1)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2)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4)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5)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
(6)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7)短篇小說,是小說的一種,又稱為小小說。其特點是篇幅短小,情節簡潔,人物集中,結構精巧。它往往選取和描繪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著力刻畫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側面,使讀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說:“短篇小說主要是抓住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來說明一個問題或表現比它本身廣闊得多、也復雜得多的社會現象的。”這也就決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長,它的故事不可能發生于長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說的故事只發生于幾天或幾小時之內),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一定要有性格發展變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設計以下問題引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編寫出結構提綱。(學生概括,教師引導歸納)
【點撥】開端:初到魯鎮,發展:被迫改嫁,高潮:再到魯鎮,結局:寂然死去。 2、祥林嫂的命運經歷了哪些不幸遭遇?(學生概括,教師引導歸納) 【點撥】新婚不久成寡婦,被賣改嫁進深山,夫死子亡回魯鎮,做工被逐成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3、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同學們讀出了怎樣的感受?說說自己感觸最深的一點,先用一個詞語概括,然后簡述理由。(學生可見仁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點撥】(1)憤怒:憤怒的是封建制度的殘酷及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劇與當時的社會有很大關系,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2)悲哀:這不僅是祥林嫂一個人的悲哀,而且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那時候的人已經非常麻木了,對什么事情都沒有想法了,就連短工對祥林嫂的死都是很淡然的。(3)控訴:這篇文章是魯迅替祥林嫂寫的控訴書,這控訴書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淚寫成的,她是一個非常質樸善良的人、勤勞能干的人,她不過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對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僅僅是想做奴隸,想為人當牛做馬,可這都辦不到。(4)虛偽:當時的人們對天上的神靈祝福,對身邊的人卻充滿冷漠。(5)沉重:為祥林嫂的悲慘遭遇而感到心情沉重,更為當時人們的冷漠而感到沉重。
(四)研讀課文,具體理解 1、理解文章主題
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經歷一次打擊或災難就足以置人于萬丈深淵,而祥林嫂經常慘遭不幸。這些不幸一步步將她逼上了生活的絕路。有人說,祥林嫂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有人說,祥林嫂是被魯四老爺之類極端冷酷的人“殺”死的;也有人說是柳媽的一席話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組討論: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周圍的人對她的遭遇各是什么態度?在文中找出有關人物,讀其言,觀其行。(學生探究交流,教師引導歸納)
【歸納總結】周圍的人都把殺人的矛頭刺向了祥林嫂。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地里趕,是一樣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卻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成了一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人物,以致被舊社會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賣,被迫再嫁,被驅趕時,她不斷掙扎;為了能使魯四老爺、魯四嬸再讓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擺脫靈魂上的迷信枷鎖,爭取做人的權利,她傾其所有到土地廟里捐門檻;面對柳媽、魯鎮男女的種種譏諷、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聲的抗議。但在封建社會里,根本找不到違反了封建禮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況她還要反抗,這更加為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為指南的魯四老爺和受這種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們,是他們的思想把一個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婦女推向恐怖的地獄。封建社會的四道繩索--族權、夫權、神權、政權混為一體,形成了一股兇殘的封建宗法勢力,殘酷地奴役和迫害她,將她一步步逼上絕路,最終把她置于死地。(她被迫改嫁是族權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認為“敗壞風俗”,是夫權的影響;而她這“恥辱”到“陰司”還洗不掉,是神權的控制;魯四老爺對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權。)
綜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這個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的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魯迅以其敏銳的眼光將筆墨投向深受壓迫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國下層勞動人民,揭示社會病態,引起療救的注意。 2、分析人物形象
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的研讀,分析人物形象。
【點撥】(1)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后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一見到“我”就大罵其新黨,他罵的還是康有為,可見其是一個頑固的維護封建制度的衛道士;他厭惡祥林嫂是一個寡婦,支持婆家將其搶回,又說她“敗壞風俗,不干凈”,祝福時不讓她沾手,死后還罵她是“謬種”;聯想到他書房中的對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更讓人感到是莫大的諷刺,他雖然沒有象祥林嫂婆家人那樣捆綁祥林嫂,也沒有象柳媽那樣用閻羅的鬼話來恐嚇祥林嫂,但還是一步步將祥林嫂逼上絕路。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對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許的,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通過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他的身份;通過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刻畫他的性格)
(3)柳媽:是生活在鄉鎮的下層勞動婦女,與祥林嫂同屬勞動者階層,對祥林嫂有同情心。但她相信封建迷信,遵從封建禮教,是封建禮教的毒害者。她想幫祥林嫂,只是好心人辦了壞事,不自覺地充當了迫害祥林嫂的幫兇。 (4)“我”: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小說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反映,“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五)重點鑒賞,探究交流
1、探究肖像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要求學生勾畫出文中對祥林嫂前后幾次的肖像描寫,并體會其作用。
(1)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點撥】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順著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么? 【點撥】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3) 祥林嫂在捐過門檻插手祝福卻遭拒絕后作者對其第三次肖像描寫是怎樣的?從中反映出什么? 【點撥】臉色同時變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著……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也總是惴惴的,而且很膽怯……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
--不讓祝福,失神,精神上再受打擊。 (4)將祥林嫂臨終前的肖像描寫與前三次比較,體會其對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的作用。
【點撥】年前的花白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還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從這一次的肖像描寫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于絕境,精神麻木,已是瀕于死亡。 【總結歸納】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四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絕境的,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無聲的控訴。 2、探究環境描寫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里,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1)研讀課文第1-2段,思考:課文是怎樣描寫魯鎮祝福景象的?哪些語句帶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內容? 【點撥】小說在開頭就渲染了魯鎮年終祝福的熱鬧忙碌的氣氛:晚云的閃光、爆竹的鈍響、幽微的火藥和人們忙碌的景象。調動了讀者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寫得層次分明,具體形象,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課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陰暗”的天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等語句,透露出作者對這種氣氛的反感和貶抑。其中有一句話“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這句話點出了辛亥革命以后農村風俗習慣依舊,封建思想依舊。而破折號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這貧富懸殊的社會里,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這些語句,勾勒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烘托一種沉悶悲涼的氛圍,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基礎,預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2)研讀課文中第二次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思考:有何深刻含義?
【點撥】祥林嫂是一個被魯四老爺認為“敗壞風俗”的罪人,被剝奪了做人的權利。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利。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利,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3)研讀課文結尾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祝福景象的句子,思考:有何用意?
【點撥】已經是乞丐的祥林嫂懷著對地獄的恐懼悲慘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劇達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3、探究文章以“祝福”為題的深意
小說為什么以“祝福”為題,而不以“祥林嫂”為題?
【點撥】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聯系。同時,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的,題為“祝福”就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把悲劇性的情節安排在喜慶的大背景下,更顯其悲哀,更令人思索。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被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說題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六)總結全文,掌握方法
閱讀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整體感知,理清情節--深入研讀,探討主題--分析人物,探究寫法。 (七)拓展延伸,課外練筆 1、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增添這個情節妥當嗎?說說你的看法。
2、課文中作者沒有寫出魯四老爺的肖像,請你通過想象,選擇一個場景,刻畫魯四老爺的肖像,特別是對眼睛的描寫,200字左右。
說明:
本教學設計發表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鄭旺吉